绻遍珨㈤氭枃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文章

战国私玺中所见古代复姓及源流考(2)

2014/2/12 9:53:06 点击数: 【字体:



    二、以官为氏

    以官为氏就是以祖先的官名为氏,这种情况多适用于异姓卿大夫,正如《左传·隐公八年》所云:“官有世功,则有官族。”世袭某一官职在西周时期比较普遍。见于周代金文记载的如:《士上尊》中有士上,周成王时为周之大士;西周中期的《士父钟》中有士父;《克钟》钟有士舀,周夷王时任大士。《貉子卣》中有士道,为康王时的大士。该族之人在西周时世代担任周王朝的大士,故以士为氏。春秋以后,世官制度逐渐被打破,由于战争频繁,出现了一大批因立战功而被授予官职的人,从而出现了新的以官为氏的情况,即以功绩命官氏。也许正因为如此。古玺中以官为氏的复姓显得比较多。

    “司马”。司马氏,《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重黎之后,唐、虞、夏商代掌天地。周宣王时,裔孙程伯休父为司马,克平徐方,赐以官族,为司马氏。其后世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司寇”。司寇氏,《元和姓纂(二)》引《世本》云:“卫灵公之子公子郢之后也。”

    “司徒”。司徒氏,《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帝王世纪曰,舜为尧司徒,支孙氏焉。卫有司徒瞒成,宋有司徒边印,陈有司徒公子招,其后皆为司徒氏。”

    “司工”。司工氏即司空氏,《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禹为尧司空,支孙氏焉。尧后有隰叔,孙士荐为晋司空,亦因氏焉。晋大夫胥臣号司空季子,又有司空靖、司空督,惟晋官备司空,余国无之,言司空氏者系出于晋。”

    “右行”。右行氏,《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晋屠击将右行,因氏焉。晋右行贾华,右行辛为司空。”

    “公族”。公族氏,《史记·晋世家》云:“晋‘成公元年,赐赵氏为公族’。”《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公族,大夫也。以官为氏。”

    “公师”。公师本是战国时期掌管冶造事务的工官,公师氏当属以官为氏。《竹书纪年》云:“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

    “相里”。相里氏,《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咎繇之后为理氏,商末,理征孙仲师,遭难去‘王’为‘里’,至晋大夫里克,为惠公所戮,克妻司城氏携少子季连,逃居相城,因为相里氏。”

    “乘马”。乘马氏,《广韵》马字下注云:“《沟洫志》有谏议大夫乘马延年。”从文献记载和玺文来看,战国时期,已经有乘马氏。该氏之来源当与管理车辆马匹的职官有关。

    “马师”。马师氏,《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马师氏,郑穆公之孙公孙乍且为马师,因以为氏。子羽之孙羽颉为马师,亦氏焉。”

    “公(工)上”。公上本义是指官府,《汉书·杨恽传》云:“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后用为复姓,《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公上不害。古玺中或作工上。

    从总体上来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变革之中,以官为氏的现象在这一时期比较普遍地出现。古玺中所见的以官为氏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当时的文献典籍中也有很多以官为氏者。

   三、以王父字为氏

    以王父字为氏是周代出自公室的贵族最典型的一种命氏方法。《礼记·丧服》云:“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孙称公孙。”公子、公孙属于公族成员,在通常情况下不分族而另立新氏。但公孙之子因“其亲已远,不得上连于公”,所以,便以王父字为氏,与公族脱离分族另立。这种现象在古玺中也有充分体现,如:

    “窒孙”。复姓,即文献中的“室孙氏”,《古玺汇编》(以下称《汇编》)中收录两方“室孙氏”玺。

    “公孙”。复姓,《通志·氏族略》云:“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皆贵者之称;或言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

    “王孙”。复姓,《通志·氏族略》云:“姬姓,周王孙满之后。满,顷王孙也。”“夕孙”。“夕孙氏”玺《汇编》未收,见于《分域》[6]。“夕孙”、“长孙”和“正孙”均为古代复姓。但先秦文献无载,这些复姓私玺的出现可以弥补文献不足。

    孙以王父字为氏,反映了周代社会公孙为祖父继体的习俗。在宗庙祭祀中,昭穆的排列次序,往往是祖与孙同为昭或穆。在祭祖时,是以孙为王父尸,而不是以子为父尸。究其原因,它是“君子抱孙不抱子,”这一古老风俗的反映。这种风俗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在两个互相通婚的氏族中,由于子女皆从母系,不从父系,所以,子女出生后均留在母亲的氏族内。子女往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子属于不同的氏族。对父亲而言,他也不与其父亲同一氏族,而其父与其子则在同一氏族,即祖孙同族。在母亲的血缘上属于同系亲属,父亲则被排斥到旁系,这就造成了祖孙的相亲性。周代的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正是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这种遗风。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