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文章

战国私玺中所见古代复姓及源流考

2014/2/12 9:53:06 点击数: 【字体:

    摘  要:许多年来,姓氏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战国古玺中的姓氏私玺作为主要参考,结合传世文献资料对私玺中的复姓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对其起源以及古代的命氏制度进行了论述。通过整理我们发现,今天社会生活中的众多姓氏都可以找到它的源头。

    “姓氏”在今天社会生活中一般是指一个人的姓,其实,上古时期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有严格的区别。郑樵曾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又云:“生民之本,在于姓氏。帝王之制,各有区分,男子称氏,所以别贵贱;女子称姓,所以别婚姻,不相紊滥。”[l](P5)王国维认为,姓与氏的区别在周代更为严格,他说:“男女之别,周亦比前代较严,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也。”[2](殷周制度论)所以,上古时期的命氏制度是很严格的。战国时期的古玺中,有不少姓氏私玺可以印证当时命氏制度的严格性。

    战国古玺是指战国时期的印章,其内容包括官玺、私玺和吉语格言玺等。古玺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剧烈变革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古玺印成为记录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发展和兴衰的重要载体。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玺印才成为当权者用以表征权益的法物[3](P3)。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列国之间战争不断,但社会发展的步伐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玺印就成为人们进行社会活动时的重要信物。私玺除了具有表明个人的身份功能之外,还具有信物的功能。在众多的战国私玺中,复姓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复姓有的到今天仍然存在,有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湮灭不传。本文对《古玺汇编》及相关印谱中所见战国私玺中的复姓玺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对其源流逐一做详细的考查,以期对古代姓氏发展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古代私玺中姓氏的来源基本上是以国为氏、以官为氏、以邑为氏和以王父字为氏等。下面我们对在战国玺印中所见到的复姓根据其来源逐一进行探讨。

    一、以国为氏

    西周初年,随着分封制的推行,出现大量的诸侯国,从而出现‘胙之土而命之氏”的情况,正所谓“有德之人必有美报,报之以土,谓封之以国名,以为之氏,诸侯之氏,则国名也”[4](隐公八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国为氏的情况也日益复杂起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在外交礼仪场合,诸侯皆称国氏。如践土之盟中有:晋重、鲁申、卫武、郑捷、莒期等。第二,逃亡他国者也经常以国为氏,这种情况往往是公族成员在政治斗争失败而逃亡他国,并居住于此,为了表示对故国的怀念或以明其族源所出,而以本国的国名为氏。如陈公子完为陈厉公之子,因陈国发生内乱而逃亡于齐,齐桓公使之为工正,世居于齐而称为陈氏。第三,卿大夫被封为诸侯之后,其邑氏亦可成为国氏。如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其后人就以邑为国氏。古玺中所见复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夏侯”。夏侯氏,《通志·氏族略·以国爵为氏》云:“姒姓,夏禹之后。至东楼公,封为杞侯。至简公,为楚惠王所灭。弟他奔鲁,悼公以他夏后,受爵为侯,因氏焉。”

    “鲜于”。“鲜于”文献一般作“鲜虞”,鲜虞乃春秋时期狄人建立的一个小国,其地在今河北境内。《左传·昭公十二年》云:“晋伐鲜虞。”《左传·定公三年》云:“秋九月,鲜虞人败晋师于严中。”其后人以国为氏。或以为鲜于氏属于以邑为氏,《风俗通·姓氏》云:“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其支子仲食采于鲜于,因以鲜于为氏。”也有以鲜虞(于)为名者,文献中有载,《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云:“齐侯伐卫。以申鲜虞之予传挚为申驱之右。”我们认为二者并不矛盾,它们可能属于两个不同的来源。

    “淳于”。淳于原为国名,其地在今山东安丘,战国时属齐。淳于,复姓,《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淳于氏,亦日州公,姜姓。”《风俗通·姓氏》云:“春秋时小国也。桓五年不复其国,子孙以国为氏,”

    “九矦(侯)”。玺文第一字旧不识,应释为九[5](P644)。九,古国名,其地在今河北临漳。《史记·殷本纪》云:“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裴驷集解引徐广日:“邺县有九侯城。”

    复姓古玺中以国为氏者的数量不是太多,我们怀疑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国已经进入尾声,过去的小国已经为数不多,而且有的可能为避免因昔日的旧姓而遭到迫害,于是就改为其他的姓氏。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