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文章

避忌改姓现象述略

2014/1/7 14:45:54 点击数: 【字体:

    
    姓氏,是标记家族系统的称号。本来,“姓者统其祖考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所自分’,二者不是一回事。但是,秦汉以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这里所说的“姓/姓氏”,指的就是这种合而为一的姓。

    如果把人名视作私名,那么姓氏可以称为公名,即群体之名。正因为其涉及群体,所以,作为汉人必不可少的称号,姓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是相对的。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许多更改姓氏的现象。下文要说的,是出于避忌的目的而不得不更改姓氏的现象(以下简称“避忌改姓”现象)。
 
    一、避忌改姓的具体原因
    
    在文化深层上,避忌改姓的现象反映了汉人对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调适。所谓避忌改姓的原因,就是这种调适的具体表现。这些原因有三大类型。
    
    (一)因避讳而改姓。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这叫做避讳。姓氏用字自然也存在因避讳而更改的现象,这有三种情形:
    
    因避君主讳而改姓  这是最为多见的避讳改姓现象。例如慎姓因避宋孝宗赵(同“慎”)讳而改为真姓,桓姓因避宋钦宗赵桓讳而改为亘姓等。宋太祖名赵匡胤,其双字名导致了两个姓氏的更改:匡姓改为主姓,后又改为康姓;胤姓改为嗣姓。
    
    因避尊长讳而改姓  不仅对君主要避讳。对君主的长辈、配偶也要避讳,这就是本文所谓避尊长讳。这种避讳导致的改姓现象并不多见。例如庆姓因避汉安帝之父刘庆讳而改为贺姓,玄姓因避宋太祖之父赵玄朗讳而改为元姓,渝姓因避汉景帝皇后阿渝讳而改为喻姓等等。
    
    因避圣讳而改姓  即避圣人名讳改姓:丘姓因避“至圣”孔丘之讳在清雍正年间改为邱姓。
    
    上占不避嫌名,与君主或尊长名字音同或音近的字并不避讳。西汉时期始避嫌名,这也导致了一些避讳改姓现象。例如荀姓因避汉宣帝刘询嫌名而改为孙姓,勾姓因避宋高宗赵构嫌名而改为苟姓等等。
    
    从上文可以看出,避讳改姓主要是避君主讳、避尊长讳。避圣讳仅一见,“武圣”关云长的名讳并没有导致避讳改姓现象。可见,避讳改姓主要是对当时的权势者名字的回避。这反映了封建王朝控制社会的权威:某些文字符号成为君主及其亲属的专用符号,黎民百姓乃至大小官员是不可僭越使用的。
    
    (二)因避祸而改姓。避祸,即回避种种原因导致的祸患。在封建社会,如果某家族成为迫害的对象或追杀的目标。那么隐其姓氏换用新的“公名”无疑是最好的回避手段之一。这就是所谓“避祸改姓”。这有两种情形:    
    
    因避来自封建王朝的迫害而改姓  例如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回避楚平王迫害而逃到吴国,其子改为王孙氏逃往齐国,其中一支又改为五姓。明太祖朱元璋后代的一支,在清初回避杀身之祸,不得不改为李姓。
    
    因避来自仇人的追杀而改姓  例如木姓的一支因避仇杀而改为沐姓;五代时五审知所建闽国灭亡之后,其子孙因避仇杀,分别改为游、沈、叶姓。春秋时宋大夫仇牧因刺杀国贼宋万不成而被杀,其子孙为避宋万追杀而改为裘姓。
 
    (三)因避免不良联想而改姓。对姓氏可能产生的联想意义,古人似乎并不十分在意。因此既存在以受封国名、官名为姓的宋、郑、司马、乐正之类,也存在以技为姓的匠、陶、巫之类。随着字义的发展和人们对姓氏联想意义的注重,为避免不良联想而改姓的现象也出现了,虽然这种现象并不多见。这有三种情形:
    
    因回避原姓氏用字所具有的不吉义项而改姓  例如古代祭国的子孙“以国为氏”,而姓祭,后来因为“祭”的意义不吉利而改为訾姓。商相咎单之后人为咎(今音gao)但咎的另一音(jiu)有“灾祸”义,故咎姓改为昝姓。
    
    因回避原姓氏用字读音带来的不好联想而改姓  例如余与蛇同音,在湖北黄冈方言中,“蛇”具有不良联想意义而属丁清晨的禁忌语词,因此当地将“佘”,改读为“喜”。这个读音在当地己固定下来。
    
    因回避本姓氏某人作恶带来的耻辱而改姓  据《英山县志》(中华书局1998)载,毕升的后代有人私铸通宝犯罪,其在英山的族人因蒙受耻辱而取繁体毕字上部改为田姓,因而毕升的故乡湖北英山县至今多田姓而少毕姓。又,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庆父共仲,其后人为仲孙氏。因庆父犯有弑君之罪,仲孙氏遂改为孟孙氏,后来成为孟姓的一支。这都属于因回避耻辱而改姓之类。
    
    以上我们将避忌改姓的原因作了简要的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避讳、避祸还是避免不良联想,其目的都是避害:犯讳、罹祸、不吉利的公名,显然都意味着灾难。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是对主客观世界的主动调适。
 
    二、避忌改姓的具体方式
  
    姓氏是群体认同的标志,也是图腾符号。而避忌改姓为不得已为之,其中难免掺入对“图腾符号”的留恋。所以,更改后的姓氏与原姓氏大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反映出避忌改姓的具体方式。这可以分为四个类型。
   
    (一)换用与原姓氏字形相关的汉字。这有四种情形:
    
    加减笔画  即在原姓氏用字的基础上增减少量笔画变为另一个姓字。例如:师禺在晋任尚书,因避晋景帝司马师之讳,将师姓去一横改为帅姓。其他如也姓(其一支来自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改为乜姓,咎姓改为昝姓,皆为加减笔画构成。
    
    增减偏旁  即在原姓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某偏旁以构成另一姓字。例如春秋时谭国国君之后逃亡于齐国,以国为氏姓谭,后避仇去言字旁为覃。其他如汉代疏广之后人因避王莽之乱,取原姓右部为束姓,鲍姓的一支因避王莽之乱去鱼为包姓,儿姓因避仇加单人旁为倪姓等等。皆属此类。
    
    拆字析姓  这包括两个次类。一是拆字。例如敬姓因避五代时后晋高祖石敬瑭讳而析姓为二,分别改为苟姓和文姓。二是析复姓为单姓,例如端木子贡之后,因避仇杀而分别改为端姓和木姓。复姓淳于的一支因避唐宪宗李纯之讳而改为丁姓,亦属此类。
    
    变换字形  即调整原姓用字中偏旁的位置。例如岳飞被害后,其后代的一支逃到安徽涡阳、辽宁吕图等地,将‘岳’字的两偏旁互换位置(上“山”下“丘”)为姓。此类更改姓氏的方式极少见。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