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文章

避忌改姓现象述略(2)

2014/1/7 14:45:54 点击数: 【字体:


    
    (二)换用与原姓的意义或与其先人的名号等相关的汉字。这也有四种情形:
    
    换用与原姓同义的汉字 例如姓因避汉元帝刘奭改为盛姓,恒姓因避宋真宗赵恒讳改为常姓,彻姓因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姓。与盛、恒与常、彻与通的意义分别相同。
    
    换用其他与原姓意义相关联的汉字  例如籍谈的后人在楚霸王幕下任职,因避项藉讳,其一支改为席姓;庄姓因避汉明帝刘庄讳而改为严姓。“籍”通“藉”,有“垫”义,与“席”意义相关;庄(庄重)与严(严肃)亦意义相关。
    
    换用先人的名字、封号用字等  例如籍谈的后人避项籍讳,其一支改为席姓,而另一支则以籍谈之名为姓;是为谈姓。岳飞子孙的一支避难丁湖北黄梅,以岳飞的封号(鄂王)为姓,是为鄂姓;姬姓因避唐玄宗李隆基嫌名改为周姓,是以其姓所建的古朝代名为姓。
    
    换用与避难有关联的事物用字  例如夏后氏帝相失国,其妃有仍氏女怀有身孕,从窦(洞)中逃出,后生少康,子孙以窦为姓;袁绍兵败丁官渡,其子互相残杀,其一支逃到衡山,遂以逃难的落脚点地名“衡”为姓。
  
    (三)换用与原姓音同、音近的汉字。这有两种情形:
    
    换用与原姓音同的汉字  据湖北浠水县《闻氏宗谱》载,宋景炎二年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其族人的一支逃难至“蕲之兰溪驿”(今湖北浠水县境内),改文姓为同音的闻姓(闻一多为此家族成员)。又,理姓的一支因避难改为同音的李姓,亦属此类。此类不多见,大概与避嫌名现象的存在有关。
    
    换用音近的汉字  例如汉代鞠谭的后人因避难而改为麴姓;简姓的一支因避讳而改为检姓。鞠与麴、简与检分别音近。其中简、检二字今音同,但在占代只是音近而已,例如在中占简为山摄二等字,检为咸摄三等字,并不同音。
   
    (四)改换原姓氏的读音
    
    即不变姓氏的字形而变其读音。例如三国时甄姓因避孙权之父孙坚之嫌名(时“甄、坚”同音),就改读“甄”为“真”。前述读“佘”为“喜”亦属改换原姓氏读音类。
    
    从以上的列举中不难发现,因避忌而改姓的手段虽然很多,但是,更改后的姓氏大多或与原姓氏的形/音/义有联系。或与该姓氏先人的名号/封地等等有联系。这反映了在更改姓氏这种不得已的“公名”替换行为中,人们的图腾意识和不忘所自的心态。
 
    三、从时空的角度看避忌改姓的现象
    
    (一)避忌改姓与姓氏的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汉人的许多姓氏消亡了。其中有些姓氏例如前述咎姓、祭姓的消亡显然是由于避忌改姓的原因。但是,这毕竟是少数现象,大多数姓氏并不会因为避忌改姓而消亡。在前两节的讨论中,我们多次使用了“某人的后人”,或“某姓的一支”改为某姓之类的文字,这说明从共时的角度看,许多避忌改姓现象涉及的只是该姓氏的部分人,其他人并无改姓现象而依然维持着该姓氏的存在。从历时的角度看,有些姓氏更改后也存在恢复原姓的现象——当避忌的需要不复存在时。例如三国时魏国将军牛金,其子孙为了避仇而一度改为姓,持续了300年左右。到南北朝末朝,允在魏王朝任侍中,又通过皇帝赐姓的途径改回牛姓。可见,避忌改姓现象不会导致姓氏的大量消亡。
   
     (二)相对稳定的避忌改姓与临时的、小范围的避忌改姓。以上讨论的避忌改姓现象,应该说都是相对稳定的、为大众所接受的现象。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少量临时的、极小范围存在的避忌改姓现象。这类现象大多与禁忌语有关,可以分为三个次类:
    
    特定地方的临时避忌改姓  由于某地方言中某些姓氏可能跟不吉利的字眼同音,因此存在小范围内的临时避忌现象。例如湖北部分地方没有翘舌音声母,普通话翘舌音声母的字大多读为相应的平舌音声母,这就导致了“史、死”同音。因此,当地面称史姓往往用与“死”意义相反的“活”(与“贺”同音),在农村春节期间尤须如此。背称则一般无此避忌。这种现象存在地域很小,在“史、死”不同音的地方不大可能存在。
    
    特定时段的临时避忌改姓  在特定的时段,有些字眼是不宜说出的。鲁迅在《祝福》中叙写的春节期间不能说“死”而只能说“老了”之类的禁忌语,就是其避忌的实例。如果姓氏与不吉利的字眼同音,在特定的时段内自然也须避忌,也须临时改换一种说法。例如“龙”在鄂东北部分乡村早餐之前为禁忌语词,如果要提及与之同音的龙姓,则要改说“溜子”,(黄冈的回龙山在早晨被称作“溜子山”、“回溜子山”)。其余时间则无此避忌。
    
    特定行业、团体的临时避忌改姓在某些行业和团体中,存在着特定的禁忌词语。如果姓氏与之同音,自然也须临时换一种说法。例如船家忌讳“沉”,因此川剧《秋江》中老艄公不说与之同音的程、陈、成等姓,而称之为“老炎”,区别三者的替换词语分别是“禾、口、耳东、翘脚儿”。这种避忌改姓现象只存在于极小的圈子里,其他行业是不会如船家般忌讳“沉”的。帮会中的隐语具有保密作用。而失密是很忌讳的。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帮会成员必须使用隐语以避免麻烦。因此,帮会中关于姓氏的隐语也可以归入此类。这里将从前洪门中关于姓氏的隐语略举数例:
   
     张——跳伙的,李——子伙的,
    
    赵——走伙的,钱——银伙的
    
    周——沙伙的(洲),吴——遮伙的(捂)辛亥革命前夕,武汉的革命党人就曾向洪门中人学习过此类隐语。
    
    无论是特定地方的避忌、特定时间的避忌,还是特定行业、团体的避忌,其所导致的改姓现象都具有临时性或小范围的特点,与第一、第二两节所举的姓氏避忌现象不同。但是,这类避忌现象与前述避忌现象一样,其所更换的关于姓氏的称谓与原姓大多有着形(成——翘脚儿,李——子伙的)、音(周一洲一沙伙的)、义(钱——银伙的,史——活)等方面的联系。
    
    最后要说是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避忌改姓现象已经基本上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前述相对稳定的避忌改姓现象出现的可能性不大,惟有临时的、小范围内的避忌改姓现象在部分地方残存着。

    摘自《汉字文化2003年第3期》  作者:汪化云  陈金仙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