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族人的姓名透视中国传统文化
2014/1/10 15:53:48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姓名是作为社会群体一员的人所必有的标志符号。文化影响人们对名字的选取,姓名反映一定时代社会的文化内容。通过对姓名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宗教观念、喜好追求等,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一个缩影,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钥匙。
一、引言
姓名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语言现象之一,是人们使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特定标志。姓名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语言的产物,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古往今来,人们认识一个人是从他的姓名开始的,可见姓名的重要性和普遍。在现代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姓和名各是姓名的一部分。姓是代表家族的字,而名与姓结合起来代表一个人,以区别于其他人。人们的姓名已成为一个系统,通过姓名我们可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马来西亚学者萧遥天先生对此评论说:“眼前如果有一部完备的中华人名辞典,它反映整个中华文化与历史,比什么都更切实具体。偶然拾起一张人名录,肯下功夫深沉玩索,其中告诉你的东西也许比一篇历史文物的报告还要丰富。”
二、汉族人姓名透视出的文化内涵
古往今来,汉族姓名不计其数,人们的名字或简单,或深奥,或粗俗,或典雅,直接反映命名者的文化素养。人的名字既可以反映出人的性别、职业、文化层次,又可以折射出社会文化背景。每个名字包含着命名者的意愿,或者取寓意,或表示祝福,或寄托希望、留纪念等。大多数人对取名都很重视。
名字的内涵如此丰富,既涵盖了个人的东西,也反映了社会的独特文化。除正式的名字之外,有的人还有小名。因为小名的选取有较大的随意性,多用于幼年时期。长大成人后用其称呼的较少,我们在此不做分析。
(一)女性名字反映的中国封建文化
几千年来,中国妇女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男尊女卑的观念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孔子所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一直被世人奉为封建时代的真理。“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让妇女成为了男性的附庸。封建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在她们的名字中也有所反映。
首先反映在对女子的称谓用语上。在中国古代,受封建道德礼教的影响,“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伦理文化是女子生存的主要信条,以至于丈夫在向客人介绍自己的妻子的时候,常用“贱妾”、“奴家”、“糟糠”、“内人”、“贱内”、“内助”、“堂客”、“婆娘”、“家里的”、“屋里的”、“做饭的”、“孩子他娘”以及“山荆”、“拙荆”、“贱荆”、“荆妾”、“荆妻”、“荆妇”、“荆人”、“荆布”、“荆室”、“荆房”、“寒荆”、“贱室”、“房下”、“敝妾”、“山妻”、“内人”来称呼她们。这里“荆”本是枝条,是用来编筐篮等的一种落叶灌木,十分平常,在其前面冠以“山”、“拙”、“贱”等用来称呼自己的妻子,深刻地反映出古代女子在社会中的低下和从属地位。而“房下”、“内人”等则挹女子的行动范围作了一个简明的概括,女子生来不过在房下、屋内围着锅台转罢了。用“贱”、“敝”作饰,对女子的贬低之意更是十分明显。
其次反映在妇女名字中的用字上。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能反映女性的色彩,加“女”字旁的字多成为女性名字的专利,如娘、姑、姐、妹、姬、娥、媛,还有妙、婷、妩、媚、娇、婉、姣等。还有的用首饰之类的字取名,如钗、簪、环等;用衣服类的字,如裙、裳、锦、绣等;化妆品一类的字,如粉、香、黛等:也有女红类的字,如针、线、台、瓶等。闺中之物最能代表女性特征,也最能象征女性的从属地位,以上女性名字常用字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常被看作是男子的财产,也被视为玩物。有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能与男子的牺牲精神相比的是女子的取悦于人,女性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取悦于男性、服务于男性。因此,女名多被局限在风花雪月的范围内。名字的本身要有一定的美感,好似细腻柔美的花鸟图,于是,有关花草芝兰、禽鸟之类的词,色彩艳丽的字和美景的字等,也成为女性名字的常用字。封建社会的女性被男性主宰,女性的品德和行为也要符合男性的要求,而有关女德的字,如贞、淑、娴、静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点。
女用男名的现象则反映出人们的一种社会心理状态,如亚男、胜男、亦男,在过去和现实中都有。家长为孩子取这样的名字,有希望女儿将来像男孩子一样立身社会,成就一番事业。但这也反映出一种比较,一种不平等的较量,人们希望从较低起点而达到与男孩子并驾齐驱的状态,这也可视作是对男女不平等的微弱的抗议。
几千年来,妇女一直处在受歧视、受压迫的从属地位。在传统的文化观念中,人们要求女性要柔美、柔顺、屈从于男子,观念的束缚和现实的卑微地位,使她们难以进行抗争,只有在名字中表示一点微弱的反抗,如汉武帝皇后卫子夫,鲍宜妻桓少君,孙权长女鲁班、少女小虎,以及现代的如邓颖超、蔡畅、史良等,这些名字都没有脂粉气,表现了女性要与男子抗争、向男性世界挑战的心理。这也间接反映了封建儒家文化对女性的要求以及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二)名字反映了人们的普遍心理状态
1.对物质享受和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衣、食、住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内容,是一切精神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享受。改善物质条件,提高物质享受的水平,一直是人类与自然做斗争的原动力之一。物质享受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具体到个人又难以达到理想状态。人们生活在贫富悬殊的社会中,就会有改变个人现状、改善生活水平的愿望。尤其是在封建等级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社会地位紧密相连,较高的社会地位可获得荣誉、财富和权力,于是,富贵成为人们的向往与追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后世儒家提倡“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尤其是读书人,不再于口头上表现自己的私欲,但在名字中还是有所反映。《汉书·王子侯表》中,有安国侯刘传富,海常侯刘福,榆丘侯刘受福,还有盖宽饶、李广利,这些名字直接表达出了人的对富贵追求的峦理,后来各个朝代名人、文学作品人物都有类似的名字,在当今社会这种名字也存在,它反映了人们对发财致富、提高社会地位的愿望。
2.对生命的祝愿。人们都希望长寿,也会把自己的希冀与祝愿映射到名字中。历史上以寿为名的人不计其数,如《三国志》作者陈寿,唐代朱延寿、李延寿,汉朝韩延寿、毛延寿等。不用寿字而表达同样愿望的名字还有很多,如汉代的车千秋、李延年、陈万年,唐代房玄龄、张万岁,宋代尹长生、濮万年,明代祝万岭、陆万岭,清代贺长岭、沈永年等。此外,还有与长寿有关的典故、人物、动植物等,往往也被用于命名。乌龟是长寿的动物,人们用龟字命名,即寓此意。如唐代李龟年,宋代张龟年、刘龟年、彭龟年、徐龟年等,元明以后,乌龟成了骂人的俗语,很少有人再用它来命名。鹤是与乌龟并称的长寿动物,晋代葛洪《报朴子》中说:“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寿”,清代有沈鹤龄、朱鹤龄等。白居易诗“松柏与龟鹤,其寿皆千年”。古人以松柏植物命名,寓意长寿,宋代有吴松年、宋松年、孙松寿、刘松老,清代有蒲松龄、许松年、乔松年等。
3.对消灾免病和逢凶化吉的期望。疾病一直是人类的大敌,总是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时至今日,虽然科学和医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希望自己及家人健康的心理也会反映在命名上,寄托对得名者的深爱,如辛弃疾、霍去病等。但更多的是从正面表达这种意愿,如西汉的益州刺史任安,东汉时儒者任安,宋代画师任安,宋代王宝吉,明代张永安,清代王永吉,这类名字不胜枚举。安、吉这类字眼有消灾免病的意思,还包括免除所有天灾人祸的用意,因此名字中用得较多。使用吉祥类的字命名,也是对命运的祝福,对未来充满希冀。
(三)名字中的伦理精神
伦理学说、道德观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最注重伦理道德,儒家文化在我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从孔子的“父父子子”到“君臣、父子、夫妇”三纲,又到“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从“克己复礼为仁”讲到“仁义礼智信”五常,我国封建社会中的这些伦理道德制约着人们的言行。道德至上又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孔子品评他的学生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他最钟爱的弟子颜回得了第一类的最高褒奖:汉代举士几乎都是以道德来衡量人才。
1.以美德命名。好的名字可给人一个好的印象。名字多是长辈所命,体现的是长辈的美好祝愿和期许,故而以美德命名的现象屡见不鲜,经久不衰,使道德至上的社会文化氛围更加浓郁。以下各字是人们命名常选用的字:“德”,有品行高尚的含义,有德之人常是人们尊敬的对象,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朱德字玉阶,李宗仁字德邻。“仁”,是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又是行为规范,理想的王道政治所行的就是仁政,如魏代曹仁字子孝,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义”,指应当做的事,有公正、合理的含义,如李商隐,字义山,孙吴的韩当字公义。“忠”,在封建社会该字指臣下对君主的忠诚,包含诚实之意,也可用于一般人际关系,作为道德准则,如唐代杨国忠,明代魏忠贤,抗日名将张自忠。“孝”,家庭中晚辈对长辈的道德准则,在儒家理论中,“孝”是其他道德规范的基础,在所有的道德准则中最具普遍性,如三国的郭嘉字奉孝,明代的方孝孺。“信”,指朋友之间的道德准则,是一般社会交往中的道德规范,如汉代韩王信和淮阴侯韩信。“谦、俭、恭、敬、钦”等也是人们命名时常采用的字,这些名字涵盖了丰富的伦理道德的内容。
2.对高尚人格的景慕。历史人物往往为后人所仰慕,人们仰慕的是舆论所推举的人物,是对古人的道德评价,也是对后人行为的引导。古今的人名中反映了对高尚人格的景慕,命名的寓意为景慕古昔圣贤。其形式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完全袭用古人名字,如司马相如是崇敬蔺相如的为人,直接采用他的名字;二是名字中道出仰慕师法之意,如清人汪师韩,是要以韩愈为师。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表现对圣贤或高尚人格景慕的名字。
三、结语
我国汉族的名字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姓名可以反映出我困的传统文化,姓名的变化也可反映出社会的变迁、文化内容的改变。姓名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资料依据,通过对姓名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困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宗教观念、喜好追求等,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一个缩影,是了解我围传统文化的钥匙。
参考文献:
[1]王泉根,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2]赵瑞民,姓名与中国文化L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刘强,中国人姓名的文化印记[J].淮北煤师院学报,1996(2).
[4]王晓芸.人名与文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5]辛辉.汉语姓名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摘自: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6期 作者:玉斯英·玉素甫.哈迷达·阿扎提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