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相传为黄帝史官,因创造文字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在开封城东北9.5公里、黄河大堤之外,刘庄村的北侧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墓,相传为仓颉墓。近日,记者跟随开封文史研究者刘海永来到仓颉墓,探寻它的历史。
来到现场,记者看到仓颉墓在田野之中。该墓呈椭圆形,占地30平方米,高4米,墓东南约300米处有一夯工夯筑的台基,高1.5米,占地也是30平方米,相传为仓颉造字台。据刘海永介绍,旧时台上有石牌坊、仓颉庙等建筑,这些建筑物的遗迹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尚有人看到,十年动乱中,此地为插队知青占用,旧有建筑遗迹已无法看到。庙于明末清初时被拆,现在造字台上已栽上树木。“公元1652年河南知府朱之瑶主持建造文庙时仓颉庙被拆,今开封市文庙的砖瓦木料部分就是仓颉庙的原物。”刘海永说。
汉字的起源,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流行了仓颉造字说。刘海永说:“据史书记载,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他智商很高,聪明勤奋。当他看见飞鸟落地、野兽奔逐留下的爪痕蹄迹,受到启发,心想这些印迹可以用来当做区别事物的标记,于是,他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状态后,采用一个个的字形来描写记述。”
仓颉是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助手,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索整理和推广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令人遗憾的是仓颉庙的历史遗物我们已经很难看到了,但是,追溯汉字之源,我们都知道那个被称为文字始祖的人,他叫仓颉。仓颉墓现为开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