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开封

一座平民托起的城市——品读开封

2017/7/25 10:51:20 点击数: 【字体:

 

  在我铺开稿纸写下第一个字时,屋外还在刮着大风。上午去单位开会,沿途不少建筑的窗玻璃打碎了,这是昨天下班忽略了插销或关窗举手之劳的细节所致。我突然意识到,有时一个城市的文明建设,也如同这脆弱的玻璃,往往缘于人们的疏忽或麻木会遭遇破坏,而我们伟大祖国的英文译词恰恰正是瓷器呀。

  从鼓楼说起

  10年前,我在晚报《墨桅闲话》中写过一篇题为《毁灭》的文章,慨叹“声震天中”的古迹被摧毁。

  鼓楼,也称谯楼,常香玉的《拷红》里有“谯楼上打四梆”的戏词。据明《汴京遗迹志》载,位于安业坊,台高三丈,上建楼,下置瓮门,通东西行路。明嘉靖初,镇守太监吕宪力排众议复修。光绪年间,清政府也曾拨银子修葺一新。1927年,冯玉祥将军在鼓楼开设中山图书馆传为古城佳话。

  《金明池》编辑特意组织5帧鼓楼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图在物亡,笔者不禁潸潸。记得当天晚报不到10时便告罄,也反映了一种民心。不久前读一册写北京的书,得知北京鼓楼当年的神经中枢铜壶滴漏,系开封鼓楼故物,宋亡,运至元大都。此书作者把天安门喻为北京尊贵面孔,鼓楼是京城的心脏。我注意到那被夷为平地的汴京鼓楼恰处于城市心腹,不禁记起古文中那句“剜却心头肉”

  弹指28年过去,鼓楼夜市已成为今日开封之蔚为大观,且构成央视《走遍中国》大戏中红火一折。夜深人静,也曾反思,保留一座历史文物与开辟一隅吃文化景观,究竟哪个重要﹖

  记得曾有报道,深得汉文化精髓的日本国,在设计一项国家级建筑时,遇一古树占据要害。最终,国家宁肯多花费资金,把此建筑设计成“U”型,那棵幸福的古树正巧处于大厦怀抱中心。可见人家对待古迹的态度,这才仅仅是一棵树,换上我们,早大刀阔斧砍了。最让我们汗颜的,是希腊的文物工作者,常常为迈锡尼残存的龟裂石头用针管注射加固剂,并定期清洗工业文明制造的酸雨带给这些三四千岁的石头的污染,仿佛产房呵护幼弱生命的白衣天使。难怪有位意大利汉学家批评我们,中国人只重写成文字的历史,不重保存环境中的历史。

  鼓楼的消亡,不同于拆毁的宋门、曹门,两门祖根依存,地脉仍活,而鼓楼则命脉已断古迹固然可以再建,可当后人触摸那钢筋水泥的赝品时,会生出历史的留恋与文化情怀吗﹖

  名城中的历史文化遗存,饱经沧桑,能存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一旦毁灭,将是永远的丧失,祈愿鼓楼的悲剧不再重演。

  大相国寺的重大遗漏

  随着家乡晚报文化大讨论的深入,加上近来省会报纸《厚重河南》对开封的慷慨宣扬,新的文化热已形成气候。这对开封无疑是件好事。然而在参与及阅读中,渐次觉得这一切少了什么重要内容,用开封老话说:偏沉。

  久居汴城作者与下车伊始的记者们,往往下笔前已大致筑就“造屋”的骨架,这源于约定俗成的传统概念以及根深蒂固的历史演义;如此以来便极容易落入屡见不鲜的厚古薄今的俗套。抚今追昔,栏杆拍遍,我们这个年代太看重于物质了除去考古学上的意义,我们有一万个理由应当把“厚重”二字凝睇于创造历史的人民身上盃

  儿时如履平地的大相国寺,至今已有10年未走进去了。看《大河报》才知新添置了鲁智深的铜像。殊不知重镀金身的千手千眼佛曾目睹过一位工匠史诗般的创造,而这是与那倒拔垂杨柳的鲁达不可同日而语的。有“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的名言,而开封一个叫赵明善的人正是这一神话的实践者。让我们把日历掀回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早春二月:

  占地 864平方米的相国寺核心建筑八角琉璃殿,由于道光间黄水没城,泥沙淤积,殿基埋没地下1.67米,成了老百姓说的“老和尚的帽子——平不踏”。为此,中央决定拨专款彻底大修这一东方古建瑰宝。如此体积庞大结构复杂的殿堂,全拆重建,劳民伤财不说,也难以保全原貌;整体吊装,受场地、机械所限,稍有闪失,极容易断裂拉伤,一失手成千古恨。这时,有着丰富古建修缮经验的68岁的赵明善,大胆提出撬杠跃升法,经科学论证后予以批准。于是在赵明善的指导下,泥工先拆除殿顶琉璃瓦与脊兽,固定屋架。然后,外殿96根廊柱分组,以撬杠置于每组两个“金柱”受力点,随着统一号令,撬杠启动,立柱与屋梁架檩徐徐上升悬空,随即垫上砖石……30多天过去,整座外殿榫眼完好无损升至1.70米预定尺度后,平稳地坐落在及时完成的新殿基须弥座。接下去又以赵玉祥千斤顶升高法,安然无恙地把中心亭与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顺利升高落实,随后校正、加固、更新朽木、挂瓦、彩绘、贴金……整个工程历时10个月,一座精美绝伦焕然一新的宝殿拔地而起,震惊中外

  我有理由坚信,置身于佛的圣殿的劳作是神圣的,虔诚的;而工人们的贡献精神更值得敬仰,且这种平凡的尊敬不收香火钱,也不接受顶礼膜拜。让我痛心的是,千古名刹巍然屹立后7年,积劳成疾的赵明善无声无息地走了。在这之前,他家的房子还漏着雨……

  不奢望能为赵明善塑雕像,哪怕是在八角殿檐下立一块青石碑。我们的记者也确实该在恁多生花妙笔中腾出一片瓦的位置,写写中外建筑史罕见之杰作的作者赵明善的事迹。

  怅然中,记起有人说过:“历史在一页一页地掀过,伟人的足迹被保存下来,而成千上万的平民,却渐渐退隐到了久远模糊的幽暗之处……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人,但作为个体,他们注定要被遗忘。”可谓切中时弊。

  好在尚有歌颂这位当代鲁班的民间故事流传市井:那些日子,每当夜深,东海八仙便相约聚会相国寺,每位大仙托起八角殿一角,最终托升起宝殿。因铁拐李腿瘸,他负责的西北角稍有偏差。翌日清晨第一个来到工地的赵明善,一眼便发现西北殿角倾斜200毫米,立刻和赶到的徒子徒孙推拿扶正。并非诗人联想,我笃信,若赵明善健在,一定会在拯救意大利比萨斜塔上有所建树。

  然而这一切一切,皆不如一个900年前酒肉穿肠过的花和尚﹖惊堂木下的传奇,呜呼哀哉。

  其实开封这个地方是很难为作家记者的。前些年风头出尽的余秋雨先生,《五城记》首写开封,风尘仆仆800字交差,居然没道出个所以然,只以一句连中学生也会说的“我报到,我的祖先”煞尾。我市散文家夏影老师坦诚地说,我写了大半辈子开封了,至今也没读懂它。我想究起原由,不外乎笔墨囿于“见物不见人”的围城,一写到古迹,一个个庄严肃穆,旁征博引,单单漠视了创造历史文化的人。文化是一个民族城市的生活样式,优秀文化根植于民间,鲜活于百业生生不息的民众。在城摞城旷古奇观的厚重开封,我以为考古发掘中,以“永盛窑匠人陈子坤”、“义盛窑匠人汪元”……城砖铭文的发现尤为珍贵同时亦不失对现代文人的一种冷峻诘问。

  重读开封城墙

  家乡城墙在华夏“古籍”中,已是无可争辩的孤本。对于开封人,她则是一册早已翻破纸页的连环画。

  我们太熟悉她了,乃至曾攀援过的女墙上某一凹坑儿的位置。她已经和我们的童年结为联盟,有关城墙的暴政、杀戮、顽固、封闭……统统与孩提世界绝缘。如今,贪玩的儿童年逾半百,重读这部厚重大书,百感交集。腿骨咯咯作响中徒步彳亍城上,抚摩儿时用铅笔刀刻画在城砖上的伤痕及毁于“大跃进”的残垣断壁,独怆然涕下,一面刻骨铭心地体味那唇亡齿寒之新意,一面忏悔那早已隐于天真与蒙昧中的无知和残酷。城东北那一截儿与沙平的地段,迫我踉跄走近那正笔耕中金瓯残缺、玉陨宫倾的王朝,竟然想扑上去舔舐尚存血温的伤口。

  万木葱茏的春天,我看到经济拮据的政府正在一寸一寸修复着城墙、城楼,我们的城市正在坚实地进步。欣慰中,额头上绽开的纵横皱褶纤绳一般牵引出荒诞的历史沉船,那由愚忠而愚蠢地掏空城墙以抵抗帝国主义原子弹的岁月记忆犹新。

  夕阳余晖中,聊发少年狂,在单腿跨越几与地平的垛口时,倏地想起街坊女孩儿的游戏:踢碗儿,又叫“盖房子”。曾几何时,我们一直在自大与自卑间重复着“跳房子”的游戏。信念被踢踏得千孔百疮,一如破败城墙片断。落后与失落这对孪生兄弟在受虐情节的魔咒下,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文化,也忽然成了昔日世界瞩目的文化京都的软肋。

  是第一个为修复开封城墙捐款的财政厅东街小学五年级同学郑天子,她纤细手指下成千枚自幼积攒的硬币铿锵之声,如醍醐灌顶使我们这些成人于常年癔症中猛醒:尽快提高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已是胜过修缮破损城堞的紧迫而宏大工程;否则,即便我们把城墙修葺一新、金碧辉煌,而无形的精神城堡的坍塌的阴影,将如同金环蛇一样盘踞于斯城斯人。自然教科书告诉我们,蛇,无四肢,无听觉,无声带,甚至视力微弱得可怜;它冷血的秉性令人不寒而栗,然它的贪婪又能生吞一头活牛……父老乡亲呵原谅我的风马牛的诠释,当一个城市习惯于匍匐,观望状态,她实际上已经沦为一堵风化的砖墙了。

  烈士田汉当年直接在钢板上刻写《义勇军进行曲》时,其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绝不是号召被奴隶的国人再去建筑一道万里边墙。新宪法中的国歌,所以依然保留《义勇军进行曲》原貌,更是重新赋予新世纪长城内外的国人以崇高使命。

  新中国第55个劳动人民的节日的到来,我真想在我们家乡东西南北城楼瀑布一样悬挂起那号角一样的诗句:

  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在结束这篇小文时,我再次想到了郑天子。她,该是亭亭玉立的年龄了;按理,正是在大学读书的季节。我很想对她说一句:谢谢你!作者:赵中森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文物网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开封人文古迹巡礼 仓颉墓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