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这个具有标志性的特殊符号,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最宝贵的遗产。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中国的古老文明。然而,追溯汉字起源,我们一定会提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的仓颉。最近,我有幸到仓颉故里—河南省南乐县,去拜谒仓颉陵。
仓颉陵位于河南南乐县梁村乡吴村,始建年代不详。如今,我们看到的是明清建筑。仓颉陵东陵西庙,陵庙一体。仓颉陵墓为一座高5米的圆锥形土丘,砖墙围绕,设计独特;墓墙周长36.5米,象征一年365天;围墙由砖垛界开,分12节,含意为一年12个月。
仓颉陵墓边沿较为平整,是游客步行踩踏而成。当地有一个习俗,人们拜谒仓陵,必绕陵墓三周以示敬仰。陵前有石牌坊、石狮、石人等雕刻。牌坊正中书“字圣坊”三字,两厢书“天雨粟、鬼夜吟”六字。陵后有一高台,台上有古亭,名仓亭,亦名六书亭。因传说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转注等六种汉字造字法是仓颉的发明。
仓颉庙有朝天门、仓颉庙庙门、仰圣门、万古一人殿、六书殿、藏甲楼等建筑。朝天门为一座石牌坊,三间三门,门头正中书“四海共仰”四个大字,两侧分别书“文宗、字祖”四字。万古一人殿是正殿,供奉着仓颉奇异的塑像,圣人装扮,金身塑像,端坐庙堂,有四只眼睛,方面长须,冠冕垂旒,俨然帝王一般。乍一看,让人有点晕。再一想,那是因为文字有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功能,人们才形象化地赋予了仓颉另一双眼睛。走进六书殿,有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楷书之祖钟繇、大篆之祖史籀等的画像,并详细介绍了他们在汉字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
关于仓颉造字,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近似神话的传说。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生于上古时期村北繁水河岸的一棵枣树下,因其生有四目双瞳,故有仓颉四目灵光之说。仓颉睿智聪慧,后来成为黄帝的史官。相传黄帝统一华夏后,感到结绳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仓颉造字。可是仓颉苦思冥想,好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有一天,仓颉从野兽的蹄印中受到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像,大家都能认识。从此,仓颉便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飞禽走兽以及各种器物,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这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传说仓颉死后,黄帝将其葬于故里,当时虽然还没有殉葬习惯,黄帝却为仓颉破例,殉葬器物除了各种良兽、美禽外,还有许多战争工具和日用器具。
目前,仓颉陵遗址出土了大量仰韶、龙山和商周时期为主的文物。遗址中出土的红陶、卜骨、灰陶鼎等器物,侧面反映了当时祭祀文化与生活习俗。陶上的刻画痕迹是当今发现最早的唯一与传说中的仓颉有关联的符号。2010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南乐县为“中国仓颉文化之乡”和“中国仓颉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