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墓在郊区柳园口乡刘庄附近,黄河大堤之外。它北望黄河,南临大堤,其上有市文物部门立的碑。仓颉墓墓高3米多,周长50米。据明、清时的记载,此处原有石牌坊、仓颉庙等建筑。
据南宋人罗泌所撰《路史》所引的《禅通纪》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关于利乡的位置,罗泌称,浚仪县即春秋之阳武高阳乡也,或曰利乡。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渠水》中就指出:“大梁,本春秋之阳武高阳乡也。”郦道元还引《陈留风俗志》说(浚仪)县有仓颉师旷城。北宋末年,孟元老在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几次提到,仓王庙在外城东北,都人灯节后出城探春,重阳节赴郊外登高,都是去州北仓王庙。宋代以后,开封人口锐减,城墙缩小,仓王墓便显得极为偏僻。明、清时的地方志都指出:仓颉墓和庙在府城东北20里。明代《汴京遗迹志》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俗呼仓王冢是也。按《禅通纪》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所谓利乡即时和保之墟也。”由此可见,阳武和利乡,都是开封在春秋时期的名称。
据有关资料记载,1992年6月3日的《开封日报》报道了我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8处,仓颉墓名列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