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地人合一
天地人合一是个难以说清楚的命题,宏大且深奥,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朱氏是一位音乐家兼科学家,在他关于天地人合一思想中,哪些合理因素可能为其乐律研究所吸收,是这里要重点讨论的。
中国古代哲学一开始就涉及到天人关系问题,先秦的思想家们差不多都对天人关系有过论列,而真正提出天道、地道、人道三者统一思想的是《易传》。
《传》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人们知道,《周易》中每卦有六爻。《易传》认为六爻可分三组,每组两爻。上面一组代表天道,下面一组代表地道,中间一组代表人道。天道、地道指的是相对人来讲的自然法则,人道则是指社会法则,特别是指伦理法则。《易传》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伦理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认为它们之间具有同一性。
朱载堉天地人和谐同构思想的最集中体现,是在他制作律准的一系列数据上。这些数据及其与之相关的概念,各个都凝聚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高深莫测,博大精深。且看他对自制律准的介绍:
新制准器,斫桐为之,其状似琴非琴,似瑟非瑟,而兼琴瑟二器之制。……面底通以黑漆髹之,其尺则依横黍之度,通长五十五寸,象天地之数也。龈岳间五十寸,象大衍之数也。首尾皆广八寸,象八风也。两端厚寸半,通足高三寸,象“纪之以三”也。两旁厚六分,象“平之以六”也。施十二弦,列十二徽,象“成于十二”也。龈高六厘,岳高六分,龈岳皆广五分,长八寸,象六律五声八音也。左右二越,圆径三寸,左至尾五寸,右至首一尺,象三五与一也。底面之木各厚四分,象四时也。
为准确把握朱载堉乐律思想中法自然思想的深层涵义,这里按上面文中顺序,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对文中数字诠释如下:第一个数字是“天地之数”五十五。此来自《易传》。《易经•系辞上》把一三五七九加起来二十五称“天数”,把二四六八十加起来三十称“地数”。天地合一正好是五十五。朱载堉如此比附,意在暗示音乐是天地相合的产物。
第二个涉及到的是“大衍之数”五十,这个数字经常见于一般典籍,尤其常见于研究《易经》的文字中。“大衍之数”一词首见《易•系辞上》。“衍”即演,是指用大数五十演卦之意。那么大数五十的涵义是什么,古往今来说法不一。比如京房(前77——前37)认为,五十代表的是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的总和。马融(79——166)则认为五十是太极、两仪、日月、四时、五行、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的总和。 另有人认为“五十应为五十有五,以与天地之数相一致”。 或认为五十是“元始、春秋、三统、四时与五的乘积”。 其中认为“天数中的五乘以地数十等于五十,称为‘大衍之数’” 的这种说法,与朱载堉在《律历融通》里说的是一样。笔者注意到,尽管说法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对“大衍之数五十”的界定都与天地自然有关,是对天地自然现象乃至规律的抽象和提炼。朱氏把律准的龙龈至岳山长度定为五十寸,意义亦在于此。
第三个是“首尾皆广八寸,象八风”一句中的“八风”。句中“八风”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一语。此处“八风”作“八方之风” 讲。“八方”一般指东、西、南、北、西南、西北、东南、东北,其意义与《易经》里的八卦如出一辙。八卦图是平面的,但它提供给我们的却是一个抽象的立体空间模式:震兑离坎四卦,象征东、西、南、北四方;坤乾巽艮象征西南、西北、东南、东北,一个立体完整的宇宙空间就这样形成了,“风”在其中回荡产生音乐,所谓“天地之风气正,则十二律定也”。 因此朱载堉效“八风”,实则是把音乐纳入到宏大而可感的自然现象之中,赋予音乐以动感。
第四个是“‘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一语,出自《国语•周语下》。数字“三”、“六”、“十二”充满哲学意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文化的意蕴。传统上对“三”、“六”、“十二”的理解多种多样,各有说法,此不赘述。
朱载堉对“三”、“六”、“十二”的解释是:纪之以三,若每季三月之类。平之以六,若昼夜六时之类。成于十二者,四季而成一岁,凡十有二月;昼夜而成一日,凡十有二时。天之大数止于十二,故律吕相生其数依然也。旧注以三为天地人,恐非。
朱
氏的解释与传统不同,颇有自己的见解,与传统解释相比,似更有摆脱虚幻的人为因素,向着自然靠近,强调律法自然。
第五组数是“三五与一”。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