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人不能立传”的时期,他完成了许世友将军的立传,发行千万,迎得读者的掌声;接着,在“海峡两岸没有开放”之时,他又适时拿出了让国人耳目一新的《宋美龄全传》,一版再版,名声大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他是第一个用王码换笔的作家,第一个走进市场取得成功的作家,第一个被盗版的作家,第一个被青岛出版社买断的作家。
他就是传记文学作家陈廷一先生,是新时期改革开放30年涌现出来的实力派作家。近日人民出版社鼎力推出陈先生的传记系列《布衣总统——孙中山》、《国比天大——宋庆龄》等16册,同时,他又喜获首届华侨文学奖。
“为活人立传”第一人
在这场艰难的拨乱反正中,陈廷一当过兵,作为一个战士,当他完成了从小说到传记的转型后,在传记领域中他同样面临着新的抉择。新的抉择如同打仗一样,要选择战役的“突破口”,需要智慧,更需要胆识。当有人问他的第一部传记为何人而作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少林将军——许世友。当时许世友还任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开弓没有回头箭。作为军人,一旦“突破口”选定,前方纵是雷区,他也义无反顾地向前冲。于是陈廷一开始了长达五年的采访。采访,开始从身边的奶奶做起,因为奶奶为许将军的队伍做过拥军鞋。然后他又扩大采访面,他自带干粮,凡是许将军革命所经历过的地方,从将军家乡到长征路他都要走一走。当事人他采访了183人次,采访笔记本足有一箱子。
为了采访的顺利,他找到了许世友的故乡——河南新县的领导,寻求支持。他第一次见到了县委宣传部长。在部长的眼神中,他读出了鄙视和不信任状:你这个20多岁的壮毛头小伙,也配写将军?若不是陈先生一套军装在身,对方定会下逐客令的。陈先生平静一下心房,没有乞求对方,话不投机后他很快去了将军的家乡——许家洼,开始了艰辛的采访。
历十年艰辛,绘将军风采。陈廷一先生的传记体小说经过种种磨难,在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陈廷一的《许世友传奇》终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初版十万册,一抢而空。接着再版百万册,又是供不应求。
1987年4月20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陈廷一作品讨论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不仅有许将军的生前战友——李德生、罗应怀、杨成武等,还有陈先生心仪的文学大师刘白羽、魏巍、王愿坚、唐达成等均到会发言。
海峡两岸传记文学的破冰者
如果说陈先生关于许世友的纪实文学是用脚(采访)走出来的,那么他的第二部作品则是从浩如烟海的资料堆里读出来的。《许世友传奇》三部曲成功并获奖之后,陈先生便马不停蹄地转入第二部传记作品的创作和设计。
第二部传记作品的选材应从何人入手呢?首先他对自己要求更高了。像第一部作品一样,陈廷一再次陷入了苦闷的寻找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沉寂了一年的陈先生终于捕捉到了第二个能引起社会轰动效应的人物,她就是风华绝代的宋美龄。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需要了解外界,尤其需要还国人一个真实的宋美龄,也正是时代阅读的需要。尽管当时海峡两岸还处在“冰冻期”。但陈廷一的创作已悄悄起步了。
确切地说,他的创作起始于海峡两岸的“冬天”,书籍出版于海峡两岸的“春天”。当时正是两岸往来的开启时期,冰融雪化,花开蝶舞,大陆人阅读兴趣正在转移到宋美龄身上时,陈先生将新出版的《宋美龄传》适时地送到了读者的手中。曾几何时,《宋美龄传》在大江南北畅销,供不应求,单就盗版书就有六个版本之多。陈廷一亦被称为被盗版最多的作家,并引以为“豪”。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接着,他的创作又波及到“宋氏三姐妹”中宋蔼龄、宋庆龄。如果说《宋美龄传》畅销,那么《宋蔼龄传》和《宋庆龄传》也同样受人青睐,最终成为了陈先生的品牌书。于是中国传记文学界便有了“南叶北陈”之说。那便是:居住上海的作家叶永烈以写北京的“四人帮”而闻名遐迩,而居住在北京的作家陈廷一以写上海的“三姐妹”而闻名全国。
2005年中国传记文学学会联合《名人传记》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传记文学“十佳”评选,陈廷一以他的作品影响力光荣当选,以此确立了他在中国传记文学界的地位。
他被称为“平民作家”
勤能补拙,这是陈先生最常说的话。
他还说,他学习和成长的环境是在十年“文革”的动乱中。他是“老三届”,该考大学的时候,正巧赶上那场谈虎色变的“文化大革命”,一切都荒废了。后来还算不错,赶上“工农兵大学”的末班车,考上了吉林大学中文系。他说今天我之所以写出来点东西,关键是我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创作,勤能补拙是我千万作品文字最好的解释。
在陈廷一创作室中,笔者看到了他的68部长篇专著,按照出版的时间顺序,端端正正地摆在书架上,差不多占用了两面房墙。有精装也有平装,厚的有砖头那么厚。看后让人高山仰止、感慨不止。
在与陈先生深切的交谈中,我们也理解了他这个“平民作家”的秘密。
陈先生的创作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当时陈先生又在一家地方出版社做总编辑工作。出版社也在转制,编书要走市场,同时要求作者也要走市场,选题市场化。这一连串的问题,曾让陈先生伤透了脑子。有一段时间他还对此不大理解,牢骚满腹。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感谢这场暴风骤雨的改革,陈廷一先生的创作市场化正是得益这场大的改革和出版社的转制。所谓市场化,按照陈先生的个人理解,作为一个作家他的创作要平民化,心系百姓,想着人民。为百姓而写,为人民而呼。人民不会不买你的账!难怪陈先生已出版的68部传记本本畅销,销量累计4000余万册。
据陈先生讲,市场上流行的盗版书,他占了八种,而且长年在地摊上销售。一般说盗版书都是市场有求,不然出版商决不会盗版,这是常识。应该说这也是陈先生的骄傲。曾有一家小报,做过盗版书市场调查,调查列举了十位作家,结果陈廷一名列第二。他“平民作家”的称谓也来源于此。
他说他很平凡,出身于农家,祖上几辈都是庄稼人,不要说自己出版68本书,就是一本书也让他心满意足。对于他的成功,他只说了一句话:应该感恩这个时代,归功于这个时代的改革开放。他赶上了而且顺应了,没有什么奇怪,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在谈到新出版的“传记文集”时,他说他又是赶上了这个好时代。他的“文集”能在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