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梦恕。“本色”二字,用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
“名门之后,铁路世家”
进入7月,热浪开始肆意在大江南北蔓延,即便是在渤海之畔的烟台也不例外。7月18日,多云,27摄氏度,凉风从海边吹来,烟台迎来难得的多云天气。但王梦恕却无法闲下来。
这一天,他又参加了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与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地下水封式能源洞库修建关键技术高端研讨会”,并和其他院士参观了施工中的烟台万华水封式LPG洞库。期间,他还抽空接受了媒体采访,并和《中国科学报》记者敲定了次日上午的专访。
这一次,他去烟台,绝非是别人想象中的度假,而是为了渤海海峡隧道的开通而进行现场调研。他牵头的这项“世界最长海底隧道”的项目,预计全长123公里,连接辽宁大连与山东烟台。
“目前福建翔安隧道已经顺利运行,国内现有的技术完全可以保证渤海海峡隧道的顺利开通。”王梦恕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正在渤海湾和专家协商、沟通项目草案,预计在七八月份将通过中国工程院向国务院直接递交。
他来自黄河岸边,如今足迹已经遍布华夏大地。从南到北、从森林到海岸,到处都有他参与规划、指挥、指导的重大项目。渤海海峡隧道一旦开工,无疑又将为他的履历增添浓重的一笔,尽管他自己并不看重这些。
西出河南温县县城13公里,便是享有“黄河文化第一村”之称的安乐寨,王梦恕即出生于此。温县是东汉权臣司马懿的故乡,文风鼎盛,名人辈出。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安乐寨就考中30多名大学生。著名经济学家、国家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也是从这里走出。颇有意思的是,他和王梦恕还有着堂兄弟关系。
“我的祖父曾经做过孙中山先生的顾问。”王梦恕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王梦恕的祖父王文郁是清朝宣统年间小有名气的才子。在那个清朝国运衰败、西方列强频频入侵的年代,王文郁有着知识分子特有的忧国忧民的情结。于是,他跟随孙中山四处奔波,探寻救国之路。民国建立后,他一度就任议员一职,但却因意外变故不得不归乡养老,专心教育子女。
王梦恕的父亲王崇和,在天津学习法语多年,原本打算前往法国留学,探寻救国之道,但终遗憾未能成行,此后王崇和在陇海铁路任职。少年时代的王梦恕,经常跟随父母在铁路线上来回奔波,由此和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战乱频繁的年代,王梦恕跟随父母从温县四处迁徙,最终在陕西宝鸡定居下来。除了王梦恕,王崇和膝下还有多个子女,铁路职员的薪资微薄,王梦恕自小生活清贫,家境艰难。
古语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王梦恕没有被生活的压力击败,在宝鸡当地继续自己的学业。新中国建立后,他毅然决定报考铁路学校,先后在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唐山铁道学院深造。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这位如今的地下工程专家,当年最开始学习的却是桥梁专业。在唐山铁道学校,王梦恕将专业改为隧道工程建设。
1964年,王梦恕顺利从唐山铁道学校毕业,成为新中国高校历史上第一批研究生。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研究生学历的他已经跻身高级知识分子的行列。学校决定,让他留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