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张祖谅和夫人王华从朝鲜返回祖国时在鸭绿江边合影 资料图片
张祖谅(1911-1961):河南商城人。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红军。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红军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等职。抗日战争期间,曾任129师386旅政治部主任、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386旅政治委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参谋长、第18兵团第60军军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川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兼成都警备司令部司令等职。1952年10月调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军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57年10月,任南京军区参谋长。
1961年5月13日,15岁的张晓蒲经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生死离别:年仅50岁的父亲张祖谅患胃癌与世长辞。张晓蒲眼含泪水,在心中默默地与父亲告别:“爸爸,我是您的长子,在年幼的弟妹面前要做好样子,听他*的话……”如今,半个世纪过去,最小的弟弟也已经50岁,而对张晓蒲来说,父亲的音容笑貌却宛如从前。不过,那张熟悉的面庞,包含的内容却越来越丰富:“我一直在收集有关爸爸的资料,想在他老人家诞辰100周年之际,出一本纪念画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了解了爸爸的许多战斗经历,有的广为流传,有的鲜为人知。前几天,中央7套播出了《抗美援朝十大虎将》,其中一位讲的就是爸爸。”
被誉为抗美援朝十大虎将之一的张祖谅,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入朝参战前
毛主席叮嘱他先补好牙
1952年9月,张祖谅由川西军区司令员调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军长,并于9月25日抵达北京,准备前往朝鲜作战。随同张祖谅抵达北京的,有两位年轻的参谋陈丹特和罗斯丁。后来,陈丹特写下了一篇回忆文章《回忆毛主席接见张祖谅军长》,详细记录了北京之行的细节。
在北京,张祖谅受命参加10月1日的国庆观礼。国庆观礼后,张祖谅即准备入朝赴任,总干部处的一位处长却通知张祖谅留下待命,说中央领导同志要接见他。
10月4日上午,张祖谅获悉,这位即将于当天上午11点接见他的中央领导,竟然是毛泽东。他“一听这个消息,喜出望外,一改平时稳重的姿态,兴奋得像个小战士,赶忙换衣服,刮胡子”。
11点到了,张祖谅带着手下的两位参谋,跟随总干部处的那位处长乘车来到了中南海。“会客厅简单朴素。放着一周旧沙发。毛主席魁梧的身材,慈祥的面孔,站在门口迎接,招呼张祖谅同志及其随行人员坐下。”
随后,毛主席询问了张祖谅的经历,并鼓励了60军。接着毛主席话题一转,望着张祖谅那颗掉了还没来得及补上的牙,幽默地说:“……你晚去几天,到协和医院把牙补上,到朝鲜后,拉开嗓门,说话声音大一些,动员部队打个翻身仗。”
见过毛主席后,张祖谅立即去协和医院补牙。回到住处,经过一番慎重的思索,他提笔写下了“兢兢业业,小心谨慎,上下信赖,团结一致”十六个字。就是带着这十六字箴言,他赶赴朝鲜,创造了经典战例。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当双方军事人员最后一次校正军事分界线时,一条粗粗的红杠把883.7、973、902.8等高地划在了我方控制线之内。实际上,就在6月10日之前,883.7高地还被敌人牢牢地控制着。6月10日当天,通过一场3500人的大规模潜伏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奇迹般地拿下了883.7等高地,敌军精心构筑的“密苏里防线”被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