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去西安出公差,找闲时又去陕西省作家协会拜访了王维亚老师。
与老师相识已经有三四年,尤记得第一次踏入作家协会时的忐忑和兴奋,还有老师亲切的指导鼓励。如今,当初带着学生稚气的小姑娘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老师那里还与记忆中三四年前第一次初见的样子一样。朴素的办公室,满屋子墨香,推门进去,就见王老师立于书案前笔走龙蛇。笑的还是那样爽朗,语气还是那样亲切。
以文会友,以文交心,我亦斗胆,称自己为王维亚老师的小友,行文码字也多得老师教导,受益匪浅。
读老师文章,有一种恣意随心的潇洒大气,字字发于肺腑,无论抒情诗集《童话岛》、散文集《云中的红月亮》,还是文化随笔《镌刻石头——渭北 一座碑林及其书法》、《悟对西安碑林》,皆是如此。
这话我与王老师聊天时曾提起,他说,也许同自幼的成长环境有关。清澈洪溪河静静从豫南那片温热的土地上流过,美丽而静谧的村庄养育了他,厚重的土地赋予他仗义豪情,清澈溪水洗涤灵魂,给予他洁净的品格。确实,无论是谁,阅读老师作品,字里行间,总能看到一个真实的王维亚,文如诗,诗如画,肝胆相照的真诚和返璞归真的气韵,浸润于鲜活的句子里。
“我是心里装着沉甸甸的你来的
而细碎的花儿这么轻盈地绽开
让这草原的宏阔有了灵性
我俯身揪下几从嫩绿
仿佛嗅到宽广嗅到了博大
嗅到了簇簇寻常连绵不断
起伏到了辽远的天际”
这是老师的组诗《在草原,歌唱与忧伤》中的一段,品读全诗,虽随心随意,却又栩栩如生。广阔草原、灿烂阳光,欢歌载舞的盛会和多情浪漫的姑娘小伙们,仿佛就在眼前。
好文当有好字,王老师一枝妙笔,除盛开繁花,更有金墨飘香。老师精心于砚池,一写便是数十年,其书艺早已显山露水,蔚成气象,却依然谦虚。他说:“水之深浅,山之高远,当每日临习不辍,勤学多练。”
也许是少年时期的严格家教,也许是青年时代于药王山麓工作时整日沐浴在那《姚伯多造像碑》等名碑的滋养里,构成了老师深厚的艺术之根。这不仅是朴素的爱好,更是一种难得的尊重和觉醒。溯本求源,执着探索,我听老师笑着讲述自己寻碑学拓的经历,感受着他一颗去感悟、去研习的入道之心。
我不太懂书法,尤其是魏碑,但看老师作品,仍得大喝一声“好!”笔墨被赋以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不仅有金石雕凿之古朴,有如刀似斧的巨大力度,更有一种凝重浑厚的沉雄大气。再观王老师之草书,在得到了“二王”的飘逸之后,又取觉斯的老辣,同时揉尽了今人林散之的超拔。毓秀之清幽,空灵之开远,朴素之明丽,抒畅之放达,是中国传统文人淡泊自然之心境的拓展,是自我个性和情怀的抒发,亦是智性书者的深刻思索。观之赏之,如临清风品香茗,对星空赏梵音,让人心旷而神怡,禁不住让我爱这人世间的一切,爱这所有的日子。
王维亚老师作品
既是作家又是书法家,老师以极大的刻苦和坚韧投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特别是对传统书论的研读。他编纂的《中国书法基础》一书至今还被部分高校作为教材使用,同时,他以文学的视角和感悟,创作出了《镌刻石头》、《悟对西安碑林》这两部由书法说起的散文随笔集,如今第三部也已完成,正待出版。
在作品中,老师以灵动的笔触,深厚的情感和不俗的见识,用散文的叙述方式,讲故事般为读者讲述碑林的历史,为我们认识这些文化宝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除此之外,老师的旧体论书诗也立于一个不俗的高度:“汉魏晋唐事已陈,万千风物入年轮。请看沧桑斑驳处,嫩芽新亮照乾坤。”在诗的世界,他如同一个武林高手,纵横捭阖,收放自如,大侠风范尽显。
字如人,文如心,老师书法大气、文章真挚,待人接物也一如陕西爽朗的民风,让人觉舒服可亲。与晚辈平等的交谈,毫不吝啬的鼓励和毫无保留的指导,我可不正是那沐浴在春风中幸运的一员!
日头渐落,我恋恋不舍放下茶杯告辞,老师热情送到门口,并连连叮嘱:“多多保重!有空再来,有事情就打电话、发邮件!”
我回头望望大门边“陕西省作家协会”几个大字,想老师一定已回到那间散着墨香的朴素的办公室,立于书案前,笔走龙蛇,静习修心。
王维亚简介:王维亚,笔名洪溪河,河南西平人,1960年5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1年参加工作,供职于陕西省耀县水泥厂。1997年调入陕西省作家协会,担任过办公室主任、常务副秘书长,秘书长等职,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文学院副院长。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结集出版有抒情诗集《童话岛》、散文集《云中的红月亮》等;幼承家教研习书法,读书写作之余临池不辍,近年致力于中国碑林及书法艺术的文化随笔创作,结集出版有《镌刻石头——渭北 一座碑林及其书法》,《悟对西安碑林》等。【原标题:文心书魂——记陕西文学院副院长王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