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走进南阳 >> 印象南阳 >> 浏览南阳

“豫地密码·省直管县”之邓州(二)

2014/3/21 11:34:39 点击数: 【字体:

古邓远逝 国名永不磨灭

“豫地密码·省直管县”之邓州(二)

花洲书院

    引子

    “你在哪儿呀?”“我来邓州了。”

    “啥?你去郑州了?”“不是郑州,是邓州——上边没那两点。”

    在南阳,有时会遇到这样让人“捉急”的误听。也难怪,不管字音还是字形,“邓州”与“郑州”,都仅有半字之差,听起来有点像,行草书体猛一看也很像,仔细看,“郑”比“邓”上面多了两点而已。

    说起来,邓与郑颇有些缘分,这两个字都源于祭祀--邓是拿丰收的粮食祭祀,郑是拿醇美的佳酿祭祀,在古代,“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祭祀可是头等大事;借着祭祀的荣耀,这两个字后来都成为国名,春秋前期,邓国和郑国并存约百年,两国还曾结为姻亲;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古国远逝千年后,两国故地又分设邓州、郑州,从那时至今,这两个地名已相伴一千多年。

    “地名是对地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往往与地域最深刻的历史记忆有关,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郑州师院文学院院长刘钦荣教授曾对郑州地名进行系统研究,说起地名的价值,他感慨如是。

    温厚长者——邓国最后的背影

    邓国最后一位国君叫邓祁侯,成语“噬脐莫及”就与他有关。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侵伐申国(位于今南阳市区北),路经邓国。楚文王之母是邓国“公主”邓曼,邓祁侯很是热情:“这是我的外甥。”派人截留楚文王,请他吃饭。

    宴会进行之时,几个邓国人——骓甥、聃甥、养甥(听起来都是亲戚),突然心生杀机,悄悄请求杀了楚文王,邓祁侯却拒绝了他们。

    那几位十分“捉急”,极力建言:“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其时矣。”噬脐,就是咬自己肚脐,那是根本够不着的,比喻遭受重大损失时后悔莫及。

    但邓祁侯的想法却跟他们不同:我要连自己亲外甥都杀,必定遭人鄙视,以后还有谁会吃我祭祀后的肉?

    那些人更加“捉急”:如果不听我们的劝告,也许以后连祭祀社稷的血肉之食都没有了,您哪还有祭祀后的肉赐给别人呢?

    话说到这地步,邓祁侯仍不愿动手杀楚文王。

    邓祁侯认外甥,楚文王却不认舅舅,伐申返回之时,他就率军攻打邓国。十年后,楚国大举进攻,一举灭了邓国。传承600多年,在南阳、江汉一带颇有实力和影响的邓国,至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邓祁侯留下了“噬脐莫及”的故事,但细究起来,杀不杀楚文王,并不能决定邓楚两国的命运。杀楚文王的提议,其实是投机,相当急功近利。楚国所建立的体制、蓄积的能量,已走在上升通道上,杀了楚文王,楚国未必就衰落,邓国也未必就走上强国之路。

    很显然,邓祁侯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他不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没有能力带领邓国走上大国崛起之路。他性格敦厚,看重血缘亲戚,谨守宗法制度,在周礼的夕阳下,他步履蹒跚、保守而厚道,这样一个形象,成为邓国最后的背影。

    邓国被兼并,其较为先进的经济、文化融入楚文化,成为兼容并包、多姿多彩的楚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泉。

    襄阳、邓州争夺“邓国”

    春秋战国时期,南阳盆地先后为楚、韩、秦拥有,天下一统后,行政区划又一再变更,由于史料记载语焉不详,邓国的地望产生邓州和襄阳两种说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湖北考古工作者在襄阳西北十多里的邓城村古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一些带铭文的青铜器,有湖北学者据此认定,这里就是邓国故城。

    仔细阅读这些论文,记者觉得专家学者们下结论有点“捉急”了。

    考古调查和发掘,并没搞清古邓城遗址的始建年代,只判断出“至少从春秋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时期”。邓城遗址周边韩岗、周岗、山湾、蔡坡等处的发掘,也表明遗存上限为春秋早期。其中周岗发现了石斧、陶纺轮等新石器时代遗物,但其上就是东周遗物了。

    这一带出土青铜器,也基本是春秋战国的东西,带“邓”字铭文如“邓公乘鼎”等,属春秋晚期,显然跟邓国无关,有可能是楚国邓县县公所铸。只有一件被认为属西周晚期青铜器,根据铭文,这是侯氏为其夫人孟姬所制作,看不出跟邓国有啥关系。

    这一带出土的青铜器很杂,除了带“邓”字的,还有鄀、吴、徐、蔡、郑、蓼等国的。

    据史书明确记载,邓国最迟在西周初年已在南阳盆地南部,这一点为学术界公认。仅根据上限为春秋早期的遗存,就认定为邓国故都,怎么说也难称严谨。

    邓州文化学者王春玲推测,襄阳的邓城遗址,有可能是邓国晚期都城,或者是楚灭邓之后,迁置邓国贵族的地方。应该说,这是较为客观的观点。

    不过,争论双方的学者对邓国疆域的认识却较为接近。持邓州说的,认为邓国南境曾到达汉水北岸;持襄阳说的,也认为其北境“可能已到达今河南新野县及邓县一带”,其参照的依据,是隋初在穰县(今邓州)设了邓州。

    邓州之名花落南阳

    秦汉一统天下,南阳盆地成为南阳郡,“南阳”之名的来历,是因为处于中原之南、汉水之阳。

    古代南阳郡一向是经济发达、人文蔚盛之地,下辖36县,今邓州境内,有穰、邓、山都等县。张衡《南都赋》论及南阳物产,提到“穰橙邓橘”,当时气候温润,今邓州一带盛产橙、橘。古代“登”“邓”为一字,有学者认为,橙子古代常用于祭祀,因此才有了木字旁加“登”的“造型”。

    穰是“禾”加“襄”。襄是会意字,是用外衣包裹东西,本义是包裹、包容,与“禾”放在一起,表示饱满、成熟待收的庄稼,引申为丰收、繁盛。南阳郡穰县位于今邓州城区一带,作为地名,“穰”与“邓”(登、五谷丰登)一样,都是对这一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的一种肯定。

    穰县曾是秦国权臣穰侯魏冉的封邑,后设为县。汉承秦制,行政区划变化不大,三国到西晋,穰县先后属义阳郡、新野郡。

    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地名也很乱,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曾对行政区划和地名进行一番整顿。此时,南阳一带的诸多历史文化因素中,古邓国赢得重视,隋文帝在南阳置邓州,治所在穰。

    此后100多年,两度改邓州为南阳郡,又两度改南阳郡为邓州,治所一直在穰。此后邓州之名持续使用了1000多年,但元朝后邓州级别降低,属南阳府管辖。

    1913年,邓州改名为邓县;1988年11月,邓县重新更名为邓州;2014年1月1日,该市全面施行省直接管理体制,有望承担更重要历史使命,再度崛起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新闻隧道

    本报《厚重河南》栏目

    10多年来一直在关注邓州

    范仲淹点燃花洲薪火

    天才少年“功冠诸军”

    2003年 报道“河南有个‘台湾村’”

    2006年 报道“《岳阳楼记》诞生地”

    2008年 报道“冠军村的三位‘冠军侯’”

    地名沿革

    春秋时期为邓侯国。战国时期置穰邑。秦始皇统一后,置穰县,属南阳郡。明洪武年间,将穰县并入邓州,属南阳府。清袭明制,为邓州,属南阳府。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汝阳道。1949年,归属南阳地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由南阳代管。2014年1月1日成为河南省直管县。

    地理位置:

    河南省西南部

    面 积:

    2369平方公里

    人 口:

    175万(2012年)

    气候条件:

    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4-03-21)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