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滑县是个好地方。”
2014年的春天,陪同记者采访的滑县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张慧霞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如是说。对于这一点,记者深表赞同。
5年前,记者采写“十万河南人万里赴边疆摘棉”稿件时就来过滑县;3年前,记者采写“铁枪将王彦章”系列稿件时又来过滑县……对于这座豫北县城非常熟悉,若要一句话总结滑县,还是那句:“滑县是个好地方。”
滑县人好,滑县人朴实勤劳,走南闯北,在外拼搏,每年30万人次的劳务输出量让滑县成为河南的劳务输出大县。
滑县地方好,这是一块肥沃的土地,这里的人在这块土地上耕种收获,130万吨的高产量使得滑县成为远近闻名的“豫北粮仓”、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中国小麦第一县,尤其是去年,滑县荣膺全国粮产先进县十一连冠。
滑县山好水也好,你可以不知道这座名山那座古峰,但只要你听过评书,就一定知道程咬金和瓦岗寨,不管三板斧真与假,瓦岗军可是货真价实的隋末三大农民起义军之一;当年的大运河滑县段造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也创造了繁华的乡镇——道口镇曾是豫北名镇,有着“小天津”的美誉。
滑县美食也好,道口烧鸡自不必多言,老庙牛肉、万古羊肉卤也让人食指大动;滑县景色也好,明福寺塔、皇姑寺塔、欧阳书院都是极佳的游玩去处……
滑县确实是个好地方。
滑伯在此建国
滑县,滑县,地名的核心自然在这个滑字上。那么滑县的滑究竟有何来历呢?
滑县县志副主编郑玉章告诉记者:“滑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相传上古时候颛顼曾在这一片建过都城。”颛顼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代,《史记》中说:“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上古时期,帝王们的都城不太固定,今天建这儿,明天搬那儿,颛顼的都城建在濮阳一带,说滑县曾为颛顼之都也有可能。
不过滑县有确切史料记载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周代。根据《重修滑县志》的记载:“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为滑伯。”根据《元和志》的记载:“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临河有台,故曰滑台城。”《水经注》中也说:“旧说,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
后世滑姓都尊奉滑伯为其祖先。
有观点认为,滑国最初是在滑县一带,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迁到偃师一带重新建国。
偃师的滑国历史上倒没什么出彩的表现,唯一让后人记住的恐怕是其灭国的滑稽一幕。在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文言文《崤之战》,讲的是秦晋争霸的故事:秦国准备偷袭郑国,秦国大军奔袭到郑国后发现人家早有防范,只好乘兴而来败兴而返——回军途中“灭滑而还”——可怜的滑国成了虎狼秦军的撒气对象。
偃师的滑国和滑县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目前学界还没有定论,有待进一步考证。
曾为卫国都城
滑县一带春秋时期属于卫国,当时为曹邑。
按说卫国这样的蕞尔小国,在史书中属于不扎眼那种,但滑县运气不错,曾经做过卫国的都城。
历史上,卫懿公比较出名。他喜好仙鹤,不理国政,还把仙鹤编队起名,由专人训练,甚至还将一些仙鹤命名为“鹤将军”。每逢出游,仙鹤分班随从,有的仙鹤还有豪华专车。为了养鹤,向老百姓加派粮款,人们怨声载道。
后来北方狄夷入侵,卫懿公下令臣民抵抗,大家都说,让您的鹤将军上阵吧。卫懿公悔恨不已,向臣民检讨。但毕竟卫国军队疏于训练,很快战败,卫懿公被狄人吃掉,只剩一副肝脏。当时一位忠于卫懿公的大臣怀抱卫懿公之
肝痛哭不已,最后竟然将君王之肝放入自己腹中,自己做了陪葬,这也就是“剖腹葬肝”的来历。
卫国经历此次浩劫,几乎灭国,后经齐桓公帮助卫文公才得以复国,迁都楚丘(今天的滑县八里营殿上村一带)。后因黄河泛滥,卫国国都又北迁到濮阳的帝丘。
虽然卫国国都在楚丘时间不长,但是留下了不少遗迹。郑玉章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八里营殿上村一带出土了大量陶器物品、人殉和墓葬,但是因疏于管理,这些文物大多流落民间,遗迹也被破坏殆尽。据传卫庄公死后,其陵寝建在周围,但是年代久远,已无据可考。至今在周围农家还能见到古砖、陶器等文物。
白马坡前斩颜良
马连良老先生在京剧《甘露寺》中有一段唱腔堪称经典:“……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坡,延津口,斩过颜良诛文丑,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
关二爷斩颜良,说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马之战。
秦统一六国后,滑县一带被命名为白马县。据《重修滑县志》记载:“大凡名邑名国,非以山名则以水名。如汉元东郡白马县,盖以秦之白马津而名也。秦之白马津,盖以古之白马水、白马山而名也。”而《开山图》中也说:“山下常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
关羽白马坡前斩颜良,历史上确有其事。但实际上,白马之战的真正主角是曹操。
据《三国志》的记载,公元200年2月,袁绍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接到刘延的告急后,曹操率军先佯装在延津(今河南卫辉市东)渡河,做出袭击袁军后方的姿态,诱使袁绍分兵延津。然后,曹操轻兵急进,奔袭白马,攻其不备。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曹操派将军张辽、关羽率先进击,关羽刺死颜良后,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遂解白马之围。
如今的白马坡,是道口镇标准粮田示范区。村民侯山坡告诉记者:“这里过去是盐碱地,地势低洼,经常发生内涝,粮食产量很低。现在改造后,小麦亩产由原来的600多斤增长到1200多斤。”
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的良田区,无论是古代的辉煌还是现在的荣耀,都是滑县人为之自豪的一切。
“滑”,形声字,从水骨声,古今形体变化不大,从最早的战国文字到今天的楷书一直都是形声字,本义应该与水有关,或指水名,或指其他与水有关的行为动作、属性特征等。
据明代陆应阳《广舆记》,“滑河,经滑县北而东,滑最大,自洛以西,百水皆会于滑”。这里的滑指水名。《说文》:“滑,利也。”《礼记·内则》:“堇、荁、枌、榆……以滑之。”唐代孔颖达疏:“令柔滑之。”这里的滑指柔滑、使滑溜。此外,滑还可指古国名、地名、州名、中医脉象名等,大概都是用“滑”字假借义。据《重修滑县志》记载,西周康王时曾封周公次八子于滑,称“滑伯”。滑国是周代一个弱小的姬姓诸侯国,有学者认为,滑国先是在今河南滑县,后迁至今河南偃师市。但也有学者认为,滑县之滑国与偃师之滑国两者没有什么关系。
滑县之名始于明洪武年间,或认为可能是因滑台城而得名,“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水经注》)。我们认为,滑台城的得名相对而言就较晚,说滑县得名于滑台城并没有追根溯源,滑县最初之得名,可能与滑河或古滑国有关。作者:朱金中(解说专家:齐航福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古文字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