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走进安阳 >> 印象安阳 >> 浏览安阳

守望惜护安阳古民居——探访后仓街宋氏小院随记

2013/10/30 11:40:14 点击数: 【字体:


   □ 安  民/文   邱  峰/绘 

    小院古朴

    久闻安阳老城里的后仓街有一座宋氏小院。一个雪后初霁的上午,笔者和民俗文化研究者齐瑞申先生一道,如约造访位于老城区后仓街15号的宋氏小院。穿过车水马龙繁华喧嚣的文峰北街,向北拐进仓巷街,再进入后仓街口,后仓坑畔的街道显得静谧了许多,又折向东经过一条僻静的小巷,齐先生说到了。一叩门,小院主人宋樟先生热情地迎了出来,笑言:“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初进小院,顿觉眼前一亮,小院比我先前想象的要规整许多。院落方方正正,坐北向南,五间堂屋宽敞明亮,东西各有厢房三间。房屋一色青砖勾缝,硬山灰板瓦覆顶,堂屋前檐为大红明柱,梁坊下的木雕花形造型大气,线条舒展。花格玻璃木窗,四扇敞开式木质隔扇雕花门,雕工精美细腻。小院西南角植一株银杏,可惜已落叶,只有挺拔秀美的枝干伫立寒风之中。堂屋前的两株槐树,在这初冬时节里依然青枝绿叶,随风摇曳,为小院增添些许绿色。这座宅院分为东西两个院落,中间有形如圆月的拱门连通。东偏院较小,有配房五间,内置假山,栽种芭蕉、翠竹,构成一幅极具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画面。我开始忙不迭地拍照,细心的女主人王秀芳连忙摘下晾衣绳上的一两件衣物,宋樟先生则在一旁为我们细数小院的往事。

    进入正院的堂屋,满眼又是古色古香的陈设,方桌条几,雕花大椅,衬托出四合院的百年历史。屋内中堂悬挂着一幅烙花山水,两旁挂的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图。屋内东隔断墙旁边是一人多高的古玩架,上面摆设着宋樟夫妇多年来收集的古董瓷器、苏州刺绣。置身于这样古朴恬静的意蕴中,若不是屋角放置的一台冰箱,那情境真仿佛时空流转,回到原来古朴宁静的四合院生活场景当中。怪不得北京卫视、安徽卫视的工作人员辗转了解到这座小院后,一经考察,便马上决定将这里作为电视连续剧的拍摄外景地。同行的齐瑞申先生是市房管部门的退休干部,对安阳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制和文化蕴涵情有独钟,很有研究。他与宋樟先生又是幼年时代的同窗好友,先前曾多次来过这个小院,但仍惊叹小院在宋樟夫妇的悉心呵护下常来常新。齐先生坦言,以前老城里九门相照的四合院可多了,可惜现在所剩无几,而且缺乏保护,任其衰败。安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挂牌保护的民居建筑太少了,像宋氏小院保存这么完好的清代院落,已属凤毛麟角。

    敦厚朴实的房主宋樟先生古道热肠,并不擅言谈,但提起小院所经历的百年风雨却口若悬河。他抚摸着中堂明亮的紫红色大漆条几说:“这还是我的祖父辈传下来的遗物。”接着他又从里屋拿出好几个档案盒,里面盛装的是他这些年来精心积攒的许多报道小院的剪报和市、区保护规划意见的影印件,将它们逐件展示给客人观看,脸上充溢着自豪与喜悦。

    好一座宋氏小院,果真名不虚传。出于职业的敏感,我立刻意识到小院承载的百年历史,是一卷活的城建档案,也堪称现今民间自发保护安阳古民居的一个范本。

    饱经沧桑

    小院的主人宋樟先生原是安阳市中医院的一位资深药剂师,妻子王秀芳原在文峰区科协工作。现在两人均已退休,与儿子、儿媳、孙女住在一起,同享天伦之乐,悉心呵护着小院。他们夫妻二人在这里共同度过了数十个春秋,对这座小院的感情溢于言表。他们认为四合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丰厚底蕴,更加贴近自然,有益身心。谈起保护小院所历经的风风雨雨,更是感慨良多。

    宋樟先生的祖上原为大户人家,到祖父辈时因家道中落卖掉了位于仓巷街的老宅,一大家人搬到了现在的居所,宋氏长房、二房、三房分别住进了原来的三进院落。宋樟的爷爷宋莲先生早年从商,在城里开有福兴花行,20世纪30年代又到广益纱厂担任经理,此外还在天津法租界开设了一家同泰源公司,社会交游广泛。

    安阳解放以后,长房、二房又相继卖掉了自己名下的房产。到20世纪80年代,安阳膏药厂在这里盖起了家属楼。只有宋莲这一房还保留着自己的院落,传至宋樟手上。宋樟的童年就是在后仓坑旁的这座小院度过的,他和儿时的小伙伴在这里玩弹球,捉蜻蜓,摸蟹蟆,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在已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一个家庭的经历也是社会风云变迁的缩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宋氏家庭成分较高,1958年“大跃进”时,街道上准备在这座小院建立集体食堂,一家老小被赶到东偏院的小屋居住,后来食堂未及开伙即行关闭。之后小院又成为安阳金属线材厂的办公用房和仓库,就在院子里抽拔铅丝加热淬火,把青砖铺地的小院地面给毁了。两三年后,线材厂搬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接踵而至,小院遭受了更严重的破坏,正屋的窗户以及门头上精美的透雕装饰,被一群狂热的人以“破四旧”的名义砸掉。宋樟先生指着这些雕花被毁处的清晰印痕,痛惜地说:“这些东西一旦被毁就再也无法恢复,后人已无缘看到那些精美的老屋装饰了。”这一时期,国家对私房实行租典政策,小院的大部分房屋又成为经租房。不同的人家开始陆续住进小院,这种情形持续了20年之久。

    王秀芳记得她与宋樟先生结婚时,这座占地面积370平方米的小院,当时住着6户人家,家家搭建厨房、煤棚、水池、鸡窝,每天鸡飞狗跳,赘物杂陈,把小院塞得满满当当。1976年唐山大地震,住户们又纷纷搭建防震棚,我搭一间,你占一块,院里的通道狭窄得只剩下一条夹缝,原来规整的四合院已面目全非,变成一个拥挤的大杂院。

    直到1985年,宋家才被第一批落实国家房产政策,交还房产。几户人家搬走时也是费尽周折,小院方重新回归宋氏一家。这时的小院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漏雨,每当进入汛期,外面大下,屋里小下,西屋的房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忽然坍塌,险些砸着熟睡的女儿,真让人心惊。刚刚收回房产的宋樟夫妇,由于经济能力有限,面对满目疮痍的小院,一筹莫展。

    几年之后,待经济条件稍有好转,夫妇俩便凝心聚力,除了简单的吃穿用度,将全部积蓄都用在了小院的恢复修缮当中。他们曾自己拉着车到乡下收购桐木,并将院里所有杂物和以前住户遗留的临时搭建物全部拆除。直到1993年,宋氏夫妇才将四合院基本恢复了本来的面目。宋樟夫妇说,期间历经了漫长的八度寒暑,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恍然若梦。

    爱如珍宝

    说起宋氏小院的命运,真乃一波三折。刚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和财力,将小院整修出个眉目,1993年年底,宋樟夫妇偶然听到一个消息,说是后仓街是条断头路,市里有规划将来会把这里扩建成一条直路,而他们的房屋正好位于扩建道路的红线以内。夫妇俩急忙来到市规划设计院,向工作人员一打听,确有其事。从当时的规划图上看,新扩建的道路将从小院的北侧穿过,北屋即正屋将难以保全。宋樟先生说,听到这个消息后,当时一下子就怔住了,半天都缓不过劲儿来。

    宋樟夫妇一连几天彻夜难眠,思绪万千,一想起百年老屋将面对轰鸣的推土机,心痛无奈之余又实在于心不忍。于是,夫妻两人辗转托人找到当时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周同书寻求转机,周同书先生看过小院后当即表示,像这样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相关部门有责任将它保护好,并出具了文物鉴定和保留建议。苍天不负有心人,多年的修缮与奔走没有付之东流,宋氏古民居的保护终于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1994年8月,市文化局、市建委、市规划设计院和文峰区等有关部门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宋氏民居具有清代民居建筑的保留价值和观赏价值。这座四合院在我市城市规划中被确定为保留民居。

    这座四合院能如此完好地保留下来,缘于宋樟夫妻二人对祖父留下来的古朴居所的真诚喜爱,他们不只是把这座房子当做居住的地方,而是当做一件艺术品来珍爱。每次整修房屋,都尽量保存原貌,廊檐和门窗雕花的图案依原色用颜料、油漆细心描绘。屋内的装饰风格力求古色古香,家具的摆设与房屋的格调相协调,祖父留下的紫红色梨木条几上摆着瓷器古玩,八仙桌和太师椅也是清代家具的风格样式。整个院落充溢着古朴、庄重、协调、优雅的韵味。为了这座命运多舛的小院,宋樟夫妻两人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情绪随之起伏波动。他们付出了无数心血,才换来小院的涅槃重生。

    当问及对小院保护的动力源自哪里,宋樟夫妇动情地说,既然先辈的遗产传到自己手上,守土有责,就要将它保护好,传下去,要不然这么好的老房子到了子孙后代那里,就只能成为一个传说了。宋樟先生还指着小院角落里两摞长满青苔的老砖说:“前些年仓巷街、甜水井街动迁,当闻知那么多从老房子上拆下来的砖石要当做建筑垃圾倒掉,实在惋惜。我们两口子便起早贪黑,从瓦砾堆中捡回了不少整齐的砖瓦,准备将来按我小时候的记忆,恢复重建小院的门楼和影壁,这些原真的古建筑材料到那时都会派上用场。”

    值得欣喜的是,2004年5月25日,《安阳日报》公布了文峰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条消息称:“2003年区划调整以后,文峰区公布首批18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多个文物保护单位是在去年全省的旅游资源普查中发现的,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位于老城区的宋氏小院现为我市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是传统四合院民居的代表,是安阳古城风貌的点缀。”之后,安阳电视台也对宋氏小院进行了相关报道。2006年6月12日,《安阳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将宋氏民居确定为市级保护建筑。这份《保护规划》对这座民居建筑的结语为:宋氏小院是目前老城区为数很少保护完好的清代建筑风格的代表性民居。宋氏小院、谢国祯故居等一批历史建筑作为安阳人文居所保护建筑。

    不知不觉间,天已不早。与宋樟先生话别,当我以相扰称谢时,宋先生爽快地说,何谈相扰,我们两口子欢迎更多的人来这里做客,来认识分享小院的风景,你们做城建工作的,来了就是贵客。这不,前些天,文峰区的领导还带了20多位北京的建筑设计专家,来为安阳南大街改造项目吸取传统建筑文化元素,考察完仓巷街就到我家来了。恰巧那天我不在家,孩子急忙打电话说,爸你快回来吧,院子里来了那么多北京的专家。我连忙赶回家去,人家已经走了。直到今天,我还遗憾没有当面向北京的客人介绍我的小院呢。

    民居名片

    现今安阳老城的轮廓范围是明清彰德府城的遗存,安阳老城里的街巷昔日有着“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古城格局。以前的老城内既有大片明清风格的四合院传统民居,又有许多西洋文化风格的民国商业建筑,安阳老城原本就是一座建筑文化的博物馆,恰似一卷展开的《清明上河图》。

    安阳老城的每一条街巷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都有它们各自的传说故事。宋氏小院就位于安阳老城里有着“龙凤街”雅称的甜水井街与仓巷街之间。仓巷街,上了年纪的安阳人直到今天仍然称之为“仓门口”,后仓街中还有着“大仓口”、“小仓口”的老街名称谓。原来呀,这几条带“仓”字的街道名称都源于这一带以前曾是清代彰德府粮仓府库的所在地,周围还有许多磨面的作坊。后来粮仓易址,磨坊衰落,磨坊主人便把磨盘捐献出来铺路,于是在仓巷街的南侧就有了一条“磨盘街”,也叫做县胡同。

    据宋代至和年间的《相州新修园池记》记载,那一汪后仓坑水,还是当年宋代安阳人韩琦主持兴建的相州府署后面康乐园的池水呢。

    后仓坑东岸的宋氏民居始建于清末民初,原来的三进院落现今仅存这一座院落。想必那前两进院落当中,必定有中国传统四合院的门楼、门墩、过道、影壁、垂花门等精美建筑,这些消逝的建筑元素若能保留到今天,将更是美不胜收的建筑遗存。

    20世纪90年代初,市文物部门对我市民居的一项调查表明,宋氏民居还只是其中较为普通的一座四合院。然而,在这之后的十多年中,由于自行翻建,加上老城改造,使得代表安阳古城特色的传统民居四合院急剧减少,现仅存的三道街、仓巷街北侧、北门西街、南大街等清代和民国的民居建筑以及南门外古相州的清代古戏楼,也都处于缺乏保护的状态中。

    我们居住的城市在一天天长高,住高楼还是住四合院,已不单单是一个居住方式的选择。宋氏民居只是现今多样居住生态的一个点,这座保留完好的小院已成为我市传统民居四合院建筑的一张名片,也是我市古城风貌的缩影。在宋樟夫妇的努力和有关部门的关注下,宋氏小院被确定为保护民居,源自他们把居住家园当做精神家园,悉心呵护的同时,又在奔走呼号,不懈努力,寻求社会的认同与支持。而宋氏民居的保护模式,也为当今古代民居建筑的保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他们是传承保护安阳古民居的功臣。

    伴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失落,越来越多的四合院逐渐成为许多人的童年追忆。怎样实现新区现代旧区宜居,走出以往大拆大建的改造模式,实现新旧分治,有机更新,划定范围由原住居民修缮保护,政府给予适当补贴,以延续历史文脉,保护与复兴安阳古城风貌,这是城市发展建设中面临的一个大课题。

    在城市以文化特色论输赢的今天,保护好传统街区和古民居,就是增强了城市文化软实力。这种民间自发保护的原动力不是正与用好安阳文化软实力相契合吗?传统民居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来更多关注的目光。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安阳日报(2012-02-0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