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河南贡院 见证科举制度废除

2014/12/10 10:02:25 点击数: 【字体:

 

    河南贡院是进行科举考试的场所,在历史上历经变迁、修复,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地,在我国的科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以杜佑《通典》记载的始于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的说法来算,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为止,有近1300年历史。在河南贡院举行的最后一场甲辰会试,实质上就是为科举制度敲响的丧钟,在中国历史上有其特殊意义。

    科举制度至今已废除百余年,曾经遍布全国各地的贡院,留存下来的屈指可数。河南贡院如今也是遗迹寥落,图片、资料难得一见。河南大学在90年校庆前,重建了一座二层高的河南贡院执事房。执事房前立有两通碑刻,一通是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田文镜撰写的《改建河南贡院记》;另一通为《重修河南贡院碑记》,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立。碑文详尽记载了河南贡院迁址、兴建及修复的情况,颇具历史价值。新中国成立后增建了两个碑亭,对两碑进行覆盖保护。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正是建在河南贡院原址之上,昔日的“八股取士”之地,如今成了国内外颇有影响、人才辈出的现代高等学府,其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如今,两通碑刻见证了科举制度的终结,也见证了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初冬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河南大学明伦校区。离河南贡院执事房尚有一段距离,两个碑亭首先映入眼帘。远远望去,它们像是两尊守护神,尽职尽责地守护着历史遗迹。走近碑亭,发现立有一块书着“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贡院碑”等字的石碑。

    据对开封文史颇有研究的刘海永介绍,全国各地的贡院自科举制度废除后便不复存在,仅留下一些遗迹可寻。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两个四角碑亭内各立有一通清代河南贡院碑刻。右边是《改建河南贡院记》,高2.16米,宽0.96米,碑文由时任河南巡抚的田文镜撰写。左边是《重修河南贡院碑记》,高2.66米,宽1.07米,碑文由时任河南巡抚的牛鉴撰写。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碑上所刻内容虽已很难辨认,但依稀可认出碑文字体工整,堪称书法佳作。碑头有双龙腾飞于黄河巨浪之上的石雕,图案依稀可见。

    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被迫逃出。这次经历对大清国“老佛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采纳大臣建议,有限度地实施新政。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农历八月,她从西安起驾回北京,总共走了3个月,其中在开封停留了33天。在开封时,她批准了山东巡抚袁世凯的山东学堂事宜及试办章程,并将该章程“通行各省”,令“立即仿照举办”。同年农历十月廿四,即颁布兴建学堂新政后第9天,随着教育新政大方向的确定,有关科举制度改革的事逐渐清晰。慈禧此时作出安排:各地耽误的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乡试,延期至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补行;而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被耽误的会试,延期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进行;顺天乡试暂借河南贡院举行,河南乡试错后两个月举行;而次年的会试,“仍就河南贡院办理”。

    科举考试原本3年举行一次,因要补行被耽搁,前后两届考试便不再隔年进行。慈禧“借闱”河南的安排,延续到了下届考试。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举行的顺天乡试、河南乡试和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举行的会试,都在河南贡院举行。

    刘海永说,明末大水灌城,河南贡院被淹没,清初,河南乡试改在辉县百泉书院举行。因辉县位置偏僻,于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利用周王府旧址修建了河南贡院,内有号舍(用来考试的房间)5000多间。因周王府地势低洼,加上后来有人在此挖掘地下器物,河南贡院东、西、北三面形成水塘。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河南贡院迁至开封城东北隅的上方寺内(今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改建河南贡院记》记述了这次迁址的原因及新旧贡院前后的情况。新建的河南贡院有号舍9000余间,规模扩大近一倍,但每逢考试仍不够用,不得不搭建草席棚子,以容纳更多的应考士子。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河南贡院进一步扩大,号舍增至11866间,颇具规模。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决口,大水围城8个月,河南贡院所在的开封城东北角是水势最汹涌的地方,为了修护城墙,遂将河南贡院拆毁就地取材。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河南贡院重修,新建公所783间,修葺旧号舍1857间,重建号舍10009间,凿井5眼,焕然一新。《重修河南贡院碑记》记述了这次修建的情况。

    据考证,河南贡院大门坐北朝南,门面宽五间,上悬书有“河南贡院”四字的墨字匾。进入院内,经二门,过龙门,迎面是贡院主体建筑——二层的明远楼。明远楼之北,是三堂七间的至公堂,其后是内龙门,门内依次是聚奎堂、会经堂和文明堂。从龙门到文明堂,形成了河南贡院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两侧,集中建有南向成排、形如长卷的号房,称为东西文场。成排的号房被隔成一个个小房间,宽四尺,进深八尺,每位考生占用一个房间。不管考举人还是考进士,都要考3场,每场考3天,共计9天。考试期间,考生不能出来,吃、喝、拉、撒、睡都在房间内进行,考完一场才能出来放风。

    经过道光二十二年的重修,河南贡院与北京顺天贡院、江南贡院、广东贡院一样,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贡院之一。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因庚子之乱,顺天贡院被焚,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试在河南贡院进行。“河南贡院本是乡试考场,是全省秀才考举人的地方。会试应在顺天贡院举行,但因八国联军入侵,顺天贡院被他们焚烧。光绪、慈禧作了一个应急的决定,将河南贡院作为会试考场。”刘海永介绍说。这样一来,河南贡院就增加了额外的负担。随着清王朝步入尾声,清廷宣布:自丙午科(公元1906年)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河南贡院举行了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场考试,近1300年的科举制度在开封结束。”刘海永强调。

    刘海永说,辛亥革命后,河南贡院改为河南省参议会会址,后来国民党河南省党部设立于此,之后,河南大学医学院设立在此。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大学医学院迁走,其址归河南师范学院,后改名为河南大学。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孟郊的《登科后》道出了科举制度为封建时代学子带来的巨大变化。始于隋唐,在宋代达到顶峰,最终在清末走向消亡的科举制度,确实对古代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从产生伊始就担当了为封建政权选拔人才、巩固统治基础的大任。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的人才,助力各王朝不断走向繁盛,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但是,发展到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科技、文化难以进步,日益落后于西方先进的现代文明,最终被西方国家以先进的文明打开“天朝上国”的大门,也打开了中华民族那一段不堪回眸的“被动挨打”的屈辱历史……

    从两通碑刻到河南贡院执事房的这段路并不远,不到80步就能走完。但是,这段路却承载了古代众多头悬梁、锥刺股学子的殷切希望和深深向往!

    穿过两通碑刻之间的走廊,一条青石板小路呈现在面前,河南贡院执事房就坐落在青石板小路的另一端。这是一座古朴、肃穆、庄严的古式建筑,外表是简单而坚固的青石砖,分上下两层,各有7根青石砖组成的柱子和6个房间。沿着青石板小路向前走,周围相隔种着几棵梧桐树和一棵四季常青的柏树,路两边的草地依旧青翠,黄色的落叶点缀在草地上,别有一番景致。走在青石板小路上,阳光透过梧桐树枝的缝隙,投下斑驳的碎影,宛若要把人的记忆带回久远的从前……

    驻足在河南贡院执事房前,回望两通从历史中一路走来的碑刻,记者感受到了当今我国教育事业的巨大改革和发展。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2014-12-10)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