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大美开封风雅汴梁:“仁政圣地”孟子游梁祠

2014/11/5 10:38:03 点击数: 【字体:

大美开封风雅汴梁:“仁政圣地”孟子游梁祠

残破的院落里仅留下两通孟子游梁祠故址石碑。记者 李克君 摄

    春秋战国时期,魏惠王于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今开封),因此,魏惠王又被称作梁惠王。一位风尘仆仆的长者,满怀热情千里迢迢来到大梁,给梁惠王讲了很多广施仁义的治国道理。这位长者就是被封建统治者奉为仅次于“至圣”孔子的“亚圣”孟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正统继承者。

   孟子的大梁之行是开封城市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孟子一生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据我市文史研究者刘海永介绍,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收录在《孟子》中,《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梁惠王下》分别为《孟子》的首篇、次篇,而《孟子》开篇即为:“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书中开宗明义第一章所记载的“孟子见梁惠王”的故事,便与开封有关。

   开封是魏国的首都,虽然万千宫阙早已深埋地下或被黄河水冲毁,但在开封仍能找到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痕迹——城区东西贯通的魏都路以及全世界仅存的纪念孟子客居大梁的孟子游梁祠故址。物质的大梁埋在地下,精神的大梁仍在地表。孟子游梁祠作为孟子游学大梁的载体和见证,成为儒家文化的丰碑和圣地。

   春秋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各诸侯国为扩大领地,醉心于兼并战争。魏国曾威震诸侯,横扫各国,一度独霸中原。但梁惠王即位后,数败于齐。尤其是马陵一战,庞涓被杀,太子被俘,秦卫鞅伐魏,迫使献河西求和。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梁惠王“卑辞厚礼以招贤者”,希望求得治国良策,实现富国强兵。

   孟子,名轲,字子舆,出生在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孟母“三迁其居”,“断机教子”,终使他学有所成。当时游说之风盛行,各派人物纷纷游说诸侯。孟子也带着弟子风尘仆仆辗转奔波于列国之间,慷慨直言,宣扬自己的“仁政”主张,希望通过游说诸侯,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然而,在各国君主看来,他那套理论不切实际、不合时宜,难以实现。他的建议大多受到排斥,基本主张几乎完全遭到拒绝。

   孟子虽不断碰壁而归,却痴心不改。听说梁惠王厚金卑礼招纳天下贤士,他心中燃起希望,在55岁时再次出游,千里迢迢来到大梁。

   梁惠王对魏国连吃败仗深感耻辱,决心洗恨雪耻,问孟子应该怎么办。孟子回答:“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你如果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就可以让拿着木棍的百姓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军队了。”初见梁惠王,孟子就以“仁义”之说规劝。

   梁惠王抱怨说:“我对百姓够尽心了,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为什么我们魏国的百姓并不见增多呢?”孟子则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巧妙地讽刺了轻民好战的梁惠王,并指出只有推行仁政,天下百姓才会投奔魏国。

   “施仁政,行王道”,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他认为君主要与民同乐,不能独享其乐、先享其乐。他的这种思想被后世儒家奉为修身处事的守则。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由此演化而来。

   2300多年前,孟子怀抱“仁义”思想,倡导民本与和平,反对不义的战争,在大梁极力游说梁惠王贴近百姓、施行仁政,并声言唯有如此才能如其所愿,一统天下。然而,梁惠王并没有采纳 他的意见,孟子在梁惠王死后离开了大梁。英雄报国无门,孟子在大梁待了一年多,虽没当上魏国的“公务员”,却播下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燎原之火。他的“仁政”学说,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千年。这笔精神财富是花开封先民的钱买来的,它被物化为孟子游梁祠。

   孟子离开大梁后,在开封留下一处遗迹——孟子游梁处,后人为纪念此事修建了孟子游梁祠。刘海永告诉记者,这是孟子游学列国国都留下的唯一一座纪念建筑。

   刘海永说,孟子游梁祠始建于北宋,地址在东京(今开封)里城西南方(今包公湖一带)。明初,“巡抚方大美捐资三百余金,檄有司鸠工而葺之”。新建的孟子游梁祠,大殿六楹,中祀孟夫子,左右为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门题曰“仁义”;殿后建讲堂六楹,题曰“性善”;东西各列号舍十八间以定诸生,使孟子游梁祠达到了“崇贤有仪”和“敬业有所”的双重目的,盛极一时。然而,它于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被黄河水淹没。

   清代“崇儒重道”,知府朱之瑶于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将被黄河水冲毁的孟子游梁祠迁建于新府学明伦堂之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河南巡抚阎兴邦又在开封府文庙之北、贡院之东,重新修建了孟子游梁祠及游梁书院,规模达到了与明代相当的地步。春秋两祭,康熙御笔亲题“昌明仁义”,设游梁书院。

   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对孟子游梁祠又增修了正殿五楹、东西庑各五楹以及房舍、门宇、坊表、墙垣等附属建筑。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又重修,使得孟子游梁祠“一新堂庑”。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因黄河水围困开封,孟子游梁祠毁废,后再建。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巡抚钱鼎于祠东重建了游梁书院。此时,整个孟子游梁祠占地庞大,气势恢弘,面朝南,共3个大门,门楣上方悬有一张长方形竖匾,曰“亚圣祠”。门前有一片东西长、南北短的空地(今北道门街),南边是一座大影壁,东西各有一块木牌坊,东曰“居仁”,西曰“由义”。孟子游梁祠的大门只在春秋大祭时开启,百姓平常出入都走东偏门。东偏门位于孟子游梁祠的中间,进门有一个小院落,其南屋、北屋是接待来客和儒家弟子聚会的地方,通过小院内门方可进入正院。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祥符人郑思贺在孟子游梁祠创办知新中学堂,这是河南省第一所私立中学。奉祀生孟子第七十二代孙孟宪古也在这里办过私塾馆,可是这里后来变成了生产枪支的军械所。

   新中国成立后,孟子游梁祠被改造为河南省委招待所。“文革”期间,毁坏严重。后来,在原址建钢窗厂。工厂兴旺,孟子游梁祠最后一座大殿被拆除,原址上建了一座3层高的办公楼。楼道中部镶有一块刻有“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孟子游梁祠”的方石碑。

   自北宋以来,开封就一直在孟子游梁祠“奉安”着大梁的精神——孟子的“仁政”。孟子游梁祠在历史上几经迁移、屡毁屡建,正是因为它在封建社会是倡“仁义”、习“性善”之所和培养人才之地。孟子游梁祠这一“仁政圣地”向后人播撒仁爱,同时,这个精神也构筑了开封令人骄傲的文化基座。

   如今,游梁祠东街、游梁祠西街日夜守护着空空如也的孟子游梁祠故址。孟子游梁祠故址只有两通石碑——《游梁书院记》和《重修游梁祠碑记》。《游梁书院记》石碑立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周围绕有龙纹;《重修游梁祠碑记》石碑立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碑额周围有二龙戏珠图案和“流芳百世”四字篆书。二碑风化腐蚀严重,字迹漫漶,已不成文,仅是孟子游梁祠和游梁书院的历史见证。

   “1996年,我曾经来过这里。2010年岁末,我再次来到这里,无雪的冬天显得甚为萧条,庭园幽幽烟火色,凄凄荒草满目衰。”刘海永说,“唯一令人叹服的是,孟子后裔历经磨难仍然坚守在孟子游梁祠周围,等待它的复兴。”

  可喜的是,近期,在开封市文化产业专题招商会上,亚圣集团与龙亭区政府正式签订重建孟子游梁祠项目协议书,这标志着“孟子文化主题公园”项目正式落地,孟子游梁祠即将迎来复兴。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2014-11-0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