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新闻资讯 >> 浏览开封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鼓楼涅槃 再现古城厚重

2014/11/14 11:49:40 点击数: 【字体: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鼓楼涅槃 再现古城厚重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鼓楼涅槃 再现古城厚重

    在我国,大凡古老的城市都建过钟楼、鼓楼,钟楼、鼓楼是我国古代城市用于报时和显示威严的建筑物,也是我国古代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据《开封胜迹志》记载,城内原有钟、鼓二楼,东西相望,以报昏晓,相传为宋太祖所建。然而宋代钟、鼓二楼早已不复存在。到了明初,在宋代钟、鼓二楼遗址上又建起了钟、鼓二楼。

     对开封地方史颇有研究的刘海永说,开封鼓楼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 ,位于鼓楼街西口,又名谯楼。史料显示,鼓楼的台基高三丈,砖砌瓮门,通东西大道。台上建楼两层,各三间,距地面高约七丈。上层周围有游廊栏杆,登楼远望,全城在目。楼上南间架有牛皮巨鼓一面,直径约1米,声音深沉浑厚,能传数十里。东西檐下各悬巨匾一块,西檐下额题“声震天中”,东檐下额题“无远弗届”。民国时期,就有“看钟楼到西安,看鼓楼到开封”的说法。

    开封鼓楼数次重修

    明朝开国之始,朱元璋拟建都开封,尽管后来开封没有成为明代的首都,但开封鼓楼和钟楼却于公元1379年(明洪武十二年)被当时的河南都司都指挥使徐司马建了起来,这比初建于公元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的西安钟楼早了5年,比北京鼓楼早建40余年,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鼓楼。市文物公园局局长刘顺安做客开封网谈鼓楼复建时说,开封鼓楼原高36米,只有后建的西安钟楼(主楼三层檐,总高36米)才可与之相媲美,故有“中国的钟楼在西安,鼓楼在开封”之说。

    开封鼓楼在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重修,因时遇久雨成灾未竣。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再修,又因黄河决口停工。当时谣传修鼓楼有水灾之患,所以鼓楼日久不修破废,时人称“破鼓楼”。

    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镇守太监吕宪力排众议,毅然重修,结果平安无事。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第三次攻打开封,明统治者以水代兵解围,洪水将存在了一个多世纪的鼓楼淹废。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鼓楼又进行复建。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河南巡抚阎兴邦又组织重修,但后又遭损坏。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河南巡抚李鹤年对鼓楼进行大修。辛亥革命后,鼓楼北隅建天中饭庄一座,天中饭庄与鼓楼间架有天桥,可相互通行。1928年,冯玉祥二次主豫时,将第一层楼改为“中山图书馆”,上层改为“消防队”和“新闻联合会”。楼顶中央增建一尖塔式四方楼,四面装有巨型自动钟。台基西南悬挂一口火灾报警大铁钟。1930年前后,一楼“中山图书馆”又改为“通俗图书馆”。1948年开封第一次解放时,台基上两层楼为炮火所焚,仅剩下一座台基。

    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对台基加以整修,作为节日检阅观礼台和全市广播宣传中心。1976年11月,被拆除辟为广场,从此,鼓楼在开封消失了37年。

    2001年12月17日,《开封日报》第六版刊登了记者赵国栋的文章——《何时再现鼓楼雄姿》,较早提出了鼓楼复建的呼声。10年之后的2011年3月,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鼓楼复建被列入2012年开封市十大重点旅游项目工程。

    2013年10月,新鼓楼复建完成。复建后的鼓楼主体仍为古代城门类建筑,共有三层,高28.2米,南北长32米,东西宽27米,5米高的楼门可供车辆、行人通过。这座素有“中国最早鼓楼”之称的历史遗迹在消失几十年后重新向世人展示它的崭新风姿。

    开封鼓楼

    故事多多

    开封鼓楼作为开封市的标志性建筑,遐迩闻名。清代诗人冯应泰在《登鼓楼》的诗中写道:“危楼高矗壮天中, 极目新城百尺雄。梁园繁华归逝水,宋家议论散秋风。地钟嵩岳千层翠, 险亘黄河万古虹。兴废不堪登眺感,疏砧又动夕阳红。”鼓楼迎来了不少的文人墨客,而关于鼓楼的历史,更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古代的晨钟暮鼓一般体现在钟楼和鼓楼之上,众多城市都是钟楼在东、鼓楼在西,两座楼为一条直线,其中钟楼为城市中心。而开封的鼓楼却一反常态,处在古城开封的中心位置,这也成为后世争论的一个焦点。

    除了鼓楼位置之谜之外,鼓楼之上悬挂的牌匾也有说不完的故事,在原鼓楼上悬挂的“声震天中”和“无远弗届”8个大字,皆为楷书,甚见笔力。其中,“声震天中”4个大字,更为海内外书法家所称赞,与鼓楼一样享有盛名。数百年来,凡文人墨客来汴者无不到此大饱眼福。虽然“声震天中”匾额上落有题款,但只说明重修之事,并未说明何人所写。而“声震天中”这4个被誉为书法绝笔的大字究竟出自哪位大家之手,却一直众说纷纭,是古城开封一个不大不小的“悬案”。

    关于何人所提匾额,后世引出了许多传说。早年传说“声震天中”这4个大字出自一狱吏之手,此人因倾尽心力,书后累病而亡。到20世纪50年代,李村人先生著《开封名胜古迹散记》时,说这4字是杞县秀才孟鼐所书。20世纪80年代初,据书法名人靳选先生说:这几字相传是其祖上靳标崧所书。原鼓楼上方巨匾“声震天中”出自谁手,一直众说纷纭,成一“悬案”。

    至于“声震天中”牌匾的下落,近几年才有答案。对开封地方史颇有研究的刘海永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修缮鼓楼时,将“声震天中”牌匾卸下,有人请北书店街的中原照相馆照了一张相片,之后牌匾又悬挂在鼓楼上。后来,鼓楼及牌匾均毁于战火,唯一留下来的一张底片保存在蒿国全先生的家里。多年来,蒿先生精心珍存,每当有爱好书法的朋友到家中玩时,也只让他们看一看底片,从未洗印。现在,这唯一的底片已由蒿先生捐赠给中国翰园。李公涛先生亲自指定人冲洗、放大、镌刻成碑,立于中国翰园之中,使“声震天中”重放异彩。

    开封鼓楼

    古城名片

    现在,不论由东向西进入穆家桥街,还是由西向东进入西司门街,首先映入眼帘的都是千米之外坐落于道路中间的一座高大建筑——开封鼓楼。行至鼓楼之下,台基宽大敦实。抬头仰视,鼓楼层高俊美,青砖绿瓦构建的建筑高大庄严。鼓楼台基四周有巨幅朱仙镇木板年画,台基之下东西方向有单向两车道的机动车道。台基南北有进入鼓楼的通道,记者赶到之时,正值鼓楼内部装修,记者有机会进入鼓楼内部登高观景,体会鼓楼之大美。

    由鼓楼台基北侧通道拾级而上,行至台基半腰,可见台基上半部为封闭的中空大厅,大厅四面无窗,但宽阔的厅堂在灯光的掩映下显得无比威严。再沿阶梯向上,可入台基顶部——鼓楼一层大厅。大厅四面有窗,阳光透窗而入,厅内异常明亮。门柱、窗台等仿古木制建筑显得沉稳大气,雕梁画栋显得极富文化气息。

    穿过厅门通向台基外露的平台,可俯瞰脚下通过鼓楼楼门连绵不断的车辆、行人。台基观景平台与一楼大厅四周相通,厅外平台宽阔;时值菊香满城之季,台基观景平台四周菊花环绕,清香四溢。在观景平台不仅可欣赏菊花盛开美景,又可观望鼓楼广场繁华场景;入夜时分,再绕基台行走,即可身临花香四溢之地,亦可全视鼓楼夜市热闹。

    离开台基观景平台再登高,进入鼓楼二层大厅,厅内设计与一楼大厅相似,此厅亦有观景走廊。廊宽一米有余,一人漫步,隔栏观景颇有韵味;两人并行,边叙边观景略感拥挤。站在观景走廊,略有登高之感。凭楼观景,十分适合。由楼西视,车流、行人由街口涌入街道;再向东看,行人、车流三面分流,而置身楼上宛如身临其境,却无拥挤之感。观赏之时,伸展四肢,倍感身心轻松愉悦。

    再临高登楼,进入鼓楼三层。三层为顶层,只有大厅,已无观景平台或走廊。游走在顶层大厅,有一种极目远眺的冲动。推窗目视四周,大宋戏楼在北,红墙灰瓦,楼后以及四周宋式建筑已成群连片;向东可远眺数里,满眼是中式、欧式等各式建筑;仿古快捷宾馆在南,灰瓦红字十分醒目,高楼身后建筑若隐若现;向西可眺望御河附近美景,游人如织的场景尽入眼底。

    环顾四周,鼓楼顶层高出周围的大部分建筑,遥想百年以前,伫立楼上,必能观赏城内景象;暮鼓敲起,定会响彻城墙内外。如独自登楼,可观景视物,静思细想世事人生;结伴而游,可谈古论今,谈论世事轮回。身处鼓楼,可体会鼓楼再次崛起之不易,感受古城人民之勤劳;身处鼓楼,一夜之间可梦回大宋,看尽市井悠闲生活。

    复建的鼓楼定会成为古城开封的一张名片。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2014-11-1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