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100多年来,中国知识界和文化界所进行的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我们必须 追问:为什么这项事业在100年余间基本上归于失败?为什么近30年来,中国又不得不 几乎是从头开始这项曾经进行过的事业?当然,可以找出客观的原因,其中民族救亡和社会 革命迫使人们中断创建新文化的事业,而投身于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的政治大潮,是主要的 客观原因。但是有没有来自知识分子本身的主观原因?当然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立双方都秉持一种非此即彼、非中即西的的思维逻辑。
国粹主义(极端)和中体西用派(温和)的思维逻辑是:
(1)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并无大错,只需在具体运用上适应当今世界的竞争格局就可以了;反 之,西方文化虽然目前在世界上处于强势,但这并不证明它就是正确的,相反,它的基本方 面是错误的;我们当然可以也应该吸收西方文化某些优越方面,但这仅限于“未”、“用” 方面,“本”、“体”方面是不需变更的,相反,随着西方可以预见的衰落和中国可以预 见的复兴,中国文化将再度显示出其优越性,甚至成为主导全世界的,可以拯救人类危机的 文化救星。
(2)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儒道释三家相互吸收、相互补充、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文化系统, 其他一切异质的文化因素都可以被吸收和消融在这个系统之中。
这两点都是不能成立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竞争中败下阵来,并非偶然,而是在其 本体上有重大的毛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结构上和格局上的根本转换,使之能够吸纳西 方文化之优点,使之能够解决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至于把中国传统 文 化归结为儒道释三家,而对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异质文化如民间文化、亚文化、潜文化,尤其是被儒道释三种整体主义文化所压抑的个体主义、个性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视而不见,同样是片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并非整体主义的一统天下,有许多异质的 、否定性的因素一直在发育成长,正是这些因素是传统文化之转化为现代文化的内在动力和 内在根据。如果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存在这种异质的、否定性的因素,那么,它向现代文化的 转化就是不可能的。
与国粹主义和中体西用派相反,全盘西化论(极端)和西体中用派(温和)的思维逻辑是: (1)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全面落后于西方列强,而其中经济(物质文明)落后可以追溯 到政治(制度文明)落后,政治落后可以追溯到文化(精神文明)落后。中国文化不仅仅是在 “末”、“用”上已经落后,而且在“本”、“体”上已经陈腐不堪了。
(2)既然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上已经陈腐落后了,已经一无是处了,也就是说,它内部没 有异质的、新质的因素,没有可资开掘和发展的积极因素,因此中国文化应全盘打倒,而全 盘接受西方文化,或者只是在如何把西方文化之体移转到中国的操作层面上,保留中国 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
这当然也是不能成立的。西方文化不是没有毛病,中国文化也不是没有优点。这是常识,但 这还 不是问题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假定必须全盘引进西方文化,但如果中国文化中没有可以与 西 方文化发生化合作用的基因,西方文化又如何能够在中国人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呢?中 国 人能以一块“心灵的白板”去接受西方文化吗?因此,即算仅仅为了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中 国人 的文化和精神中也应该有某种内在的基体。那么,使中国人能够吸收西方文化的基体、基因 是什么呢?正是中国文化中异质的、新质的、否定性的因素,正是一直被儒道释这三种整体主义 文化所压制的个体主义文化。
相比上述两种思维逻辑而言,美籍华人学者傅伟勋先生提出的“中西互为体用论”是更为正 确的。此论正确地看出,体必有其用,用必有其体,不能人为地将中体与西用或西体与中用 嫁接在一起,真正能够完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是,体与体的碰撞和交融以 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用与用的相互作用,中西相互为体相互为用。那么,从逻辑上推断,体与 体 要碰 撞和交融,其必要前提是两体之间既有不同性,又有共同 性,既有对立性,又有统 一性;如果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体,就没有必要发生碰撞,如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就没有 可能发生交融,正因为既有不同又有相同,才有必要发生碰撞并且能够发生交融。
那么,使得中西文化必须发生碰撞的是什么呢?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 一种整体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尤其是近现代西方文化)则是一种个体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只有通过碰撞,才能破坏双方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惰性,才能感受到 对方的强势和优势以及自己的劣势和弱势,并进而产生学习对方的强烈愿望。那么,使得中西文化能够发生交融的是什么?那就是西方文化中也有整体主义文化因素,只不过不占主导地位而已,而中国传统文化 中 也有个体主义因素,只不过不占主导地位而已。正是因为中西文化之间具有这种共同点和 内在的、由此达彼的通道,中国文化才能内在地而不是外在地接受西方文化中比较强而中国 文化中比较弱的因素,而中国人亦通过接受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而激活其本来已有的个体 主义文化因素,使之蓬勃发展起来,使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终于改变其数千年来的 劣势地位而获得主导地位。这样一来,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化,就不是中 国文化变成西方文化,而是中国文化自身格局的一次内在的转换,即整体主义压倒个体主义 的格局转变为个体主义上升到主导地位的格局。这是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自我生成。这 样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傅伟勋用语)正好就是一种转化性的创造(李泽厚用语),这样一种中国 文 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正好就是中国文化由旧态向新态的自我转变,而绝不是全盘丢掉 传统,全盘接受外来文化。
由上述文化转型和文化发展战略可知,开掘、整理我国传统文化中个体主义的文化资源,是 一件多么迫切和绝对必须的事情。必须向中国人证明,自由、平等、人权、个性思想,绝不是西方人的专利品和垄断物,在中国伟大的古人如郭象那里,这些思想是非常丰富的(自性 、独化、自得、逍遥),可以说,现代人最珍视也最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郭象已经几乎是原汁原味地提供出来了,比如,自我(self)、自觉(self-awareness)、自主(self-direct) 、自足(self-sufficiency)、自治(self-rule)、自尊(self-respect)、自信(self-cofidence)、自立(self-supporting)、独立(self-contain)等等,而所谓现代性,正好是以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