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从身佩六国相印到车裂而亡看苏秦跌宕的一生

2012/5/15 16:13:51 点击数: 【字体:



    有人曾讽刺明代隐士陈继儒,说他表面上看归隐山林,不问政治,实际上每天都出入于王公大臣官邸,于是写诗讥讽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
 
    这一轶事,不记得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了,当时没往深处想。现在要写苏秦和张仪,忽然觉得他俩正像两只蝴蝶,为了功名富贵,穿梭于列国之间,可谓“两只蝴蝶舞翩跹,飞来飞去列国间”了。
 
    最奇的是,当我来到苏秦张仪墓时,真的就看到了无数只白蝴蝶在他们的墓前飞舞。
 
    蝴蝶翩跹忆名士
 
    鱼骨头上葬苏秦

 
    向东出了洛阳城,过了白马寺,从310国道向南拐上207国道,便是洛河。河堤北面的一片麦田里,有两座巨冢,里面安眠着苏秦和张仪。
 
    偃师市新闻中心的李向阳,对这一带很是熟悉,他指着眼前的地形说:看!苏秦张仪墓,就坐落在这个条形土堆上,周长200多米,远远望去,像一条大鱼的骨架,所以这里的老百姓经常说“鱼骨头上葬苏秦”。
 
    苏秦的墓在东边,有两三层楼房那么高,张仪的墓在西边,同样高低。我们用脚丈量了一下,两墓间隔大约50米。
 
    但两座大冢周围,竟然找不到一块墓碑。我正在疑惑时,见几个农民扛着锨下地干活,遂上前请教。一位老农说:多年以前,苏秦墓冢前有石雕的马、狮子等,一直从墓冢前排到河堤,现在连一个也没有了,墓碑也不知道弄到哪儿去了。
 
    老农说:俺们老百姓平时都不叫“张仪苏秦墓”,而是说“张仪苏秦寨”。为啥这样称呼呢?这还得从清朝末年的战乱说起。那时,这一带兵荒马乱,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就离开村庄,来到野地里,利用这里的地势,筑成寨墙,把张仪苏秦墓连接起来,躲在里面。
 
    原来如此!由此看来,在列国纷争和刀光剑影里穿梭的张仪和苏秦,到底是与战争有缘,在他们死后2000多年,还能以自己的墓冢庇护百姓,其纵横捭阖的“艺术”,竟还留有余韵!
 
    是的,仍有余韵!只见一群群的白蝴蝶,在苏秦的墓前翩翩起舞,体态轻盈,粉白素雅,恰如苏秦生前的一身素衣。而那张仪的墓前,也有几只蝴蝶,忽上忽下,慢慢地隐去了。
 
    出师不利回家中
 
    苏秦发奋苦读书
 
    我们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往往佩服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机智和从容,佩服他的口舌如剑和一针见血。其实,如果把苏秦当年游说天下的风采展示出来,倒会使孔明自愧弗如,甘拜下风。
 
    为啥?情势不同也。孔明面对的只是东吴一国,苏秦却要面对七个强国;孔明只需嘲笑一群摇头晃脑的谋臣,而苏秦却必须说服一国之君并帮其制定国策。而且,那都是些什么样的国君呀?个个心怀叵测,处处设防,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苏秦在他们中间周旋,简直步步都是雷区!弄得好,可以做大官;弄不好,就要坐大牢。
 
    当初,苏秦跟着鬼谷子“学得文武艺”,抱定的就是要“货与帝王家”的信念,所以他很执著。当他离开故里,准备仗剑远游的时候,他的父亲曾告诫他说:且慢!你得先去拜见一下周天子!虽然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们都不听周天子的话了,但你毕竟是洛阳人,是京畿人,你得很有礼貌地去拜见他。
 
    于是,苏秦迈开了他游说生涯的第一步。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周显王无动于衷,似乎对周朝的没落已经漠不关心了。加上周显王的臣子们一向认为苏秦狡黠,瞧不起他,所以苏秦最后没有弄成事。周显王只给了他一辆轻便马车,让他到别处去“推销”自己了。
 
    于是,苏秦向西到了秦国。这时候,秦孝公已经死了。他就游说秦惠王:秦国群山环抱,渭水中流,真是个地势险要、土地肥沃的天然府库啊。凭着秦国众多的百姓和训练有素的士兵,足以吞并天下,成就帝业,统治四方!
 
    当时,秦国刚刚处死了商鞅,举国上下正痛恨策士,于是秦惠王冷冷地对他说:鸟儿的羽毛还没长丰满,不可能凌空飞翔;国家的政教还没有走上正确的轨道,不可能兼并天下。先生还是到别处去吧……
 
    苏秦满腔热情地推销自己,却受到如此待遇,但他没有灰心,回到故里更加勤奋地学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刻苦攻读,困了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把有关兵法、医学、经济和律法等方面的书籍都领会透了,对各国的具体形势也都看清楚了。他认为,列国之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盛,而七国之中,又首推秦国。现在秦国不重用自己,那自己只好与秦国作对了!于是,他决定变连横为合纵,促成六国结盟,共同抗秦。
 
    出于对自己新战略思想的自信,苏秦再次离开家乡,到各国游说。谁知他这一去,竟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煊赫一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纵横家,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牛刀小试说六国
 
    游刃有余显才智

 
    辞别故土,踌躇满志的苏秦首先来到相对弱小的燕国。他恭恭敬敬地拜谒燕文侯,上来就陈述燕国与别国结盟的必要性。
 
    苏秦是一名出色的演说家。他说:现在燕国之所以能够平安无事,未受到强秦的侵犯,是因为南面有赵国作屏障。秦要攻打燕国,必须经过赵国且要跋涉千里;而赵国要攻打燕国,却只需走上百里路就可抵达燕都。
 
    苏秦讲这些话,是有意把燕国放在令人忧虑的境地,引起燕文侯的恐慌和重视。他接着说:赵国之所以不攻打燕国,全因为强秦在后面牵制,而燕国却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赵国结盟,共同抵抗强秦,防患未然。这样,就可保燕国安全。他的一番言论打动了燕文侯,于是燕文侯拿出车马金帛助他去赵国游说。
 
    苏秦来到赵国,便以燕国使者的身份拜见赵王。他指出:秦国强大,早有向东扩张之意,单靠一个国家的实力,是难以抵抗强秦的,如若各国都争相讨好秦国,将来势必被秦国各个击破。若各国联合起来,则“地五倍、兵十倍于秦”,秦国攻打一国,各国都来驰援,则秦虽强,亦不敢轻举妄动,各国便可相安无事。因此,他请赵国出面倡议六国合纵抗秦。赵王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拜苏秦为相国,派他去游说各国,订立合纵盟约。
 
    苏秦接着便以赵国使者身份,到其余各国晓以利害,并得到各国君主的赞同。回到赵国之后,他被封为武安君。至此,苏秦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去转了一圈儿,牛刀初试,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六国结盟,他的身价,马上提升百倍!
 
    合纵终成小气候
 
    名士车裂了此生

 
    不久,六国国君在赵国歃血为盟,合纵抗秦,封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为表明六国抗秦的决心,六国特派使者将结盟之事向秦国通报。自此之后,秦国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绷紧神经,提防六国,不敢向东跨越函谷关一步。
 
    话说当时秦国得知六国合纵抗秦,甚为吃惊。秦惠王赶紧召集大臣商量对策,最后决定用软硬兼施的办法,使六国之间相互猜疑,以拆散“合纵”。秦国首先派人去距离秦国最近的魏国,归还了从魏国夺来的几座城池,然后又派人去距离秦国最远的燕国,将公主嫁给了燕国太子。于是,魏、燕两国同秦国和好。赵侯得知此事,责问苏秦:咋会出现这种情况?苏秦十分惶恐,立刻出发去平息这场同盟中的“内讧”。
 
    苏秦先来到燕国。此时,燕文侯已死,太子继位,是为燕易王。齐国趁燕国办丧事之机攻打燕国,连克城池十余座。燕王便以齐国归还城池为条件,命苏秦以“纵约长”的身份出使齐国。如若齐国归还城池,燕国便同秦国断绝来往。
 
    苏秦又来到齐国晋见齐威王,先行祝贺之礼,接着又行哀悼之礼。齐威王不解,问其原因。苏秦说:人饿得再厉害,也不会去吃有毒的东西,吃得越多,死得也就越快。燕国和秦国是联姻之国,齐国占领燕国的城池,就等于是与强秦结下了仇怨,这就如同饥饿之人去吃有毒的东西一样,齐国眼看就要大难临头了。齐威王闻言大惊,忙向苏秦请教解危之法。苏秦建议齐威王归还夺来的城池,这样燕王喜欢,秦王也一定会高兴。齐威王觉得他说得对,立刻照办。
 
    回到燕国之后,苏秦又受到了燕王的封赏。苏秦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才华盖世,令众人嫉妒,有人便在燕王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苏秦是何等敏感果断之人,他发现自己在燕国处境不安全,就假装得罪了燕王,马上逃到了齐国。
 
    齐威王任用他为客卿,仍让他出谋划策,谁知又引起齐国一部分大臣的猜忌,他们竟雇刺客行刺苏秦。另一种说法是苏秦临终前向齐王建议:我死后,你可罗列罪名,把我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这样就一定能抓到刺客。齐威王依计行事,贴出告示,说苏秦有大罪,本该车裂,但竟有侠义之士先行替国诛贼,应受奖赏。刺客果然上当,为了邀功,自投罗网,结果立刻伏法。
 
    其实,苏秦是被齐国行车裂之刑的。通常的说法是齐国中了别国的反间计,定了苏秦的死罪。而他真正的死因要复杂得多,这个暂且不提。且说苏秦轰轰烈烈干了一场,最后死得如此惨烈,也在预料之中,像他这样始终“把江山列入战图”的人,有几个人会像山中老农那样沉寂地死去?只是他的同学张仪,能否寿终正寝。【原标题:鱼骨头上葬苏秦】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商都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