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张钫赈灾有浓厚血缘地域色彩

2013/11/1 17:47:15 点击数: 【字体:

张钫赈灾有浓厚血缘地域色彩
张钫兴办的义马观音堂民生煤矿股份公司现状

     引子

    □记者 盛夏 实习生 李梦竹 通讯员 王亚飞

    “张钫慈善救灾,缓解了社会矛盾,推动了豫陕乃至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发展,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慈善救济流程链,为其在历史长河中树立了丰碑。”湖南师大学者何旭娟对张钫赈灾如是分析。

    但张钫慈善救灾,也存在不足之处。

    张钫生于河南,家乡情深,他要么在河南救河南灾,要么在陕西救河南灾,他倾力倾情的,永远是河南。他的赈济活动,带有浓厚的血缘和地缘色彩。

    仅举一例,他致力于教育救灾,办了五所中小学,三所都在河南,其家乡新安县铁门镇就占了两所。

    张钫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他个人思想观念所致,立足桑梓,顾恤父老。另一方面,则是当时社会客观条件限制。

    美国当代历史学家威尔·杜尔斯在《世界文明史》中讲道:“假如说一个政府,管得最少便是最好的话,那么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个政府存在着。”

    为何这样讲呢?威尔·杜尔斯道:“由于大山、广漠和河流的阻隔,缺乏工具而不便捷的交通,以及不易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去执行中央的命令和法律等关系,以至于这个国家的各个地区,无论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几乎都成为完全的自治状态。”

    因此,中央政府的存在,实际上是个象征,人民爱国的情绪,只达于他们的本乡和省区,而绝少伸展到全国层面上去。

    正因如此,“张钫的慈善救灾事业,因社会体制、经济财力、地域、个人威望等各方面的限制,其慈善事业以惠及桑梓为主,与同时期其他知名慈善家相比,慈善救灾活动虽然不少,但其慈善理念,深度上有一定欠缺。”何旭娟道。

    另外,其慈善救灾事业,虽规模大、持续时间较长,但是每逢灾难发生,张钫才被动应对,其赈济活动常有一定应急性和临时性,也没有持续数十年的常设机构。

    为救灾创办实业

    张钫救灾河南,并非只有前面篇章所讲述的三次大行动。三次大灾之间,他始终未曾间断。

    1913年,张钫第一次参与豫西旱灾救助,这是其赈灾的“试水之作”。

    1935年7月,伊、洛河暴涨,偃师县城陆沉,城关房屋倒塌殆尽,张钫发起募捐,集资筹建偃师新城,次年新城破土动工,新城街道宽直,一律用与偃师有关的历史人物命名,如田横路、许远路等。所建灾民新居,坐北朝南,整齐划一。灾民对张钫等人募捐建城的义举,无不感恩戴德。

    1936年,河南春荒严重,干旱加虫毁雹伤,再加上漳河沿岸水灾,全省受灾之地,百有十县,待赈灾民近千万人。河南自救乏术,国民政府漠视,用于救济之款,“仅有本省动用十万元救灾准备金及中央拨给的急赈公债票面30万元”。张钫时任河南省赈务委员会主席,与省主席商震一起,统计灾情,发救灾急电,四处募款,付出很大心力。

    三次大赈灾,加上其间的数次小赈灾,张钫赈灾史,若从1913年算起,至1949年止,将近四十年。

    艰苦繁琐的赈灾实践,仅凭一腔热血,是支撑不了数十年的。

    要搞慈善救灾,离不开钱。美国非营利组织研究专家赛拉蒙指出:“慈善作为人类服务的提供者,是有着固有缺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慈善的资金来源,容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即使有爱心的人也会发现自己难以维持生计,根本谈不上帮助别人。”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报 2013年01月04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