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张钫赈灾有浓厚血缘地域色彩(3)

2013/11/1 17:47:15 点击数: 【字体:

    旱涝灾害,是河南发生频繁且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张钫几十年救灾生涯中,痛感其危害。因此,他的救灾工赈活动中,有多次活动与水利相关。且早在1928年,冯玉祥和张钫,开始创办水利工程学校,培养稀缺水利人才,为最终解决这一自然灾害,储备技术力量。

    工赈一方面能安置大批灾民,使他们有工作有生活来源,另一方面,使得灾害对自然环境及水利工程等造成的破坏得以修复,新工程可防止以后灾害发生,并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修路等。

    张钫的长效赈灾举措,还有教育。

    历次大灾,灾民主体是农民。灾荒与饥饿,对于他们品格的平衡与完整,起直接瓦解作用。灾荒中,延续生命成了他们的唯一希望,他们在逃灾过程中素养自然下降,且他们对后代的希望中,也剥离了读书等信息,这将给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带来巨大的伤害。张钫教养结合,积极办救灾学校,不断提高人口素养,“救心甚于救人”,其实思虑深远,也是更长效的救灾机制。

    强烈的民族性也是其突出特点。比如1942年和1944年两次赈灾中,他都不忘告知灾民,应将抗日放在首位。

    张钫在中国近代慈善史上,还因其身份的特殊,实现官赈和义赈的良好结合,往往能办到其他慈善团体和个人无法办到的事情。比如他数次跨地域的大规模移垦,大大拓展了救济范围,延伸了河南慈善救灾事业的空间。

    “张钫因其身份的特殊,还促进了政府与民间慈善救济的沟通协调,使得慈善救灾联动性加强。”何旭娟道。【原标题:“张钫的救赎——一个河南人和三次大豫灾” 张钫赈灾有浓厚血缘地域色彩】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报 2013年01月04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