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洛阳

杜康与酒文化

2012/4/19 14:23:10 点击数: 【字体:

    
     杜康与酒文化


          
    引 言  

    西方的史学家说,如果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的鼻子不那么高的话,恐怕世界史便会因此改写了。  

    中国历史的长河如果缺少了酒这种颠倒众生的液体,五千年的文明史不但要重写,而且无疑将会寡淡许多,东方艺术史上多少耀眼的明星也会黯然失色……  

    如此说来,酿酒鼻祖杜康可是个重量级的人物。  
   
    采访“杜康”时正值“三夏”大忙,中原农村的景色也不同一般,终于看到了久违的蓝天白云,如黛远山,还有潺潺流水。随风涌起的金黄色麦浪,送来阵阵麦香……闻着麦香寻酒香,或许正是采访“杜康”的最佳时节吧。  
       
    出洛阳龙门南行,即进入伊川县。伊川境内,伊水纵贯南北,传说杜康就是在伊水河畔第一次造出了酒。 访古探幽 两个园中寻杜康  

    我在传说中杜康造酒的伊水河畔寻觅他老人家的遗迹,多少有些失望,最终甚至连一片借以引发思古之幽情的残砖断瓦也没找到。  
       
    寻访杜康文化,伊川的杜园是一处。杜园位于伊川县城西南,园中有黑虎、白虎两泉,据说是杜康酒的发源地。大门上有书法家沈鹏用草书写的“杜园”二字,进门绕过影壁墙,白虎泉就在眼前了。泉边建有一亭,名曰“怡然”,亭中石碑上刻录着白虎泉的历史、杜康造酒的渊源等。碑文中说,天下名泉之所以能成名,或借山水之胜,或仰名人题咏,但像白虎泉这样因为泉清水洌、有着长久功劳的泉水世上并不多见。传说当年杜康踏遍千山万水寻找水源,最终选择了黑虎、白虎两泉,酿成天下名酒。1969年,伊川杜康酒厂在泉边扩建,3年后杜康酒便香溢四海。为表彰白虎泉的功劳,所以伊川人刻碑勒石,以彰其功!看罢碑文,看看白虎泉,不觉让人心生感叹,因为可怜的白虎泉如今已气若游丝了。  

    但距离此处几十米的黑虎泉仍然生命力旺盛,至今还是伊川杜康酒的水源。陪同的当地同志非常热情,坚持让记者尝尝黑虎泉水。记者尝一口,发现与平时喝的自来水相比,果真有天壤之别! 
       
    这座1987年建起的杜园里还有溢香堂、酒圣祠等建筑。我们去的时候是正午时分,满园鲜花竞放,烈日下煞是夺目。第二天我到汝阳采访,那里的杜康仙庄和杜园类似,都是由当地酒厂建的杜康文化主题公园。青石匾额上“杜康仙庄”4个字是书画大师李苦禅所书。仙庄的主要建筑杜康祠为仿宋廊院式格局,高低错落,虚实有致,“杜康祠”3字则是李可染所题。走进祠堂,迎面是一尊巨大的青铜酒爵,高足有3米,酒爵里有清水汩汩溢出,显然是寓意杜康酒文化源远流长。杜康祠的“献殿”里摆放着彩塑的李白、贺之章等饮中八仙,据说他们都与杜康酒有着深厚的渊源。  
        
    杜康仙庄的内容比杜园更丰富些,投资也更大,据说是上个世纪90年代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的,这里有杜康村、杜康河、杜康泉,甚至还有杜康墓和当年杜康造酒时“有饭不尽,委余空桑”的那棵桑树。  
       
    据说在陕西的白水县,也有一整套这样的杜康遗迹。
       
    古今中外 酿酒起源说法多  

    我现在知道的关于酿酒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术。战国时编辑的史书《吕氏春秋》说:“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上说:夏朝帝王大禹的女儿让仪狄造酒,进献给禹,禹尝了以后觉得好喝得不得了,就说:将来一定会有因为喝酒而亡国的人。于是禹疏远了仪狄并命令禁止造酒。汉代的刘向显然是在向读者暗示桀、纣因酒丧国的历史,而把先觉先知的本领加在了英明帝王夏禹头上。夏禹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先进人物,好像所有的本事和功劳安在他身上都不为过。  
         
    还有人认为酿酒始于黄帝时期。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一个叫岐伯的人讨论酿酒的情景,书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他生活的那个时期。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黄帝内经》一书是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比较差。“猿猴造酒”也算一说。《清稗类钞》中的《粤西偶记》记载,说粤西平乐一带,山里的猴特别多,而且都有造酒的本事,擅长采花酿酒。上山打柴的樵夫偶然闯进了它们的巢穴,发现这里的酒多不胜数,并且香美异常,于是称其为“猿酒”。这种说法听起来非常神秘,但我觉得也有道理。猴子把吃不完的果子偶藏一处,或者大量落果积累以致发酵成酒,这种事也说得通。如果这种说法成立,人类饮酒的历史,就可以推到五六十万年甚至300万年以前, 因为那时已经有猿人了。  
         
    此外,古书中还记载有用酒捕捉猿猴的故事。人们把酒放在猿猴经常活动的地方,猴子见了酒,就争相畅饮,据说也能像人一样喝得酩酊大醉。当它们醒来时,就已经置身笼中了。由此来看,猿猴与酒可能真有点关系。为了寻找酿酒的起源,我翻阅了大量资料,以免漏掉某种可能的看法。在翻阅资料时,有一篇报道让我大开眼界。这篇报道说,最近科学家发现,在茫茫宇宙中,存在着一些天体,就是由酒精所组成的。这些天体中所蕴藏着的酒精,如制成啤酒,可供人类喝几亿年。作者认为,这就说明酒是自然界的一种天然产物。人类不是发明了酒,仅仅是发现了酒。酒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许多物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变成酒精,如葡萄糖可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转变成酒精。作者说,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可以将某些物质转变成酒精。大自然完全具备产生这些条件的基础。  如此说来,中国古人的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
      
    千百年来 公认酒祖是杜康  

    更多的人愿意相信杜康造酒的说法。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杜康作秫酒”,还说:少康先做扫帚,又做秫酒,少康就是杜康,死后葬在长垣。可别小看史书上这寥寥几个字,现在竟成了中国酒文化学者们探讨酿酒起源的重要线索。《左传》中对少康有详细的记载。历史学家郭沫若在他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说,杜康就是少康,夏王相的儿子。当年夏王相被一部落首领寒浞杀害,相妻已孕,幸得逃脱,生子少康。寒浞得悉少康的消息后,又派人追捕。少康逃到现在河南省虞城县附近的有虞氏当了“庖正”,舜的后人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又分给他方圆5公里的田地和500人。少康开始恢复父业。最终在夏王相的旧部的支持下,少康杀了寒浞,重建了夏朝。史书上说的“少康中兴”,就是指的这件事。  

    杜康造酒的传说恐怕地球人都知道。他把剩饭倒进树洞,久而发酵,气味芬芳。杜康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酿酒术。杜康在受迫害的年代里寄人篱下,司职“庖正”,是专管首领吃饭的,其职责就是努力把领导的饮食搞得丰富多彩些。发明酿酒术应该算是他钻研业务的成果吧。  
         
    晋代江统所著的《酒诰》中说:“酒之所兴,乃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偶然吃剩下的饭倒进树洞里,在温度和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自然发酵,溢出从未有过的香味。古人对这种现象产生了好奇心,经过不断琢磨实践,从而逐渐发明了酿酒技术。我觉得这个说法比较科学。  

    据考古学家考证,酿酒早在夏朝甚至夏朝以前就存在了。夏朝距今约四千多年,目前已经出土了那个时期的酿酒器具。在远古时代,人们可能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其中可能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杜康可能是这许多人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不过在古代,往往将某种发明完全归功于某个人。在酿酒方面,功劳就都归给了杜康。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越是模糊难辨,越感觉神秘好奇。酿酒起源的问题还是留给考古学者们去慢慢研究吧!不管酿酒起源的真相究竟如何,现实的情况是,几千年来,中国的老百姓早已实实在在地把杜康尊为酿酒的鼻祖,这种传统文化的认同恐怕是谁也难再改变的事实。
            
    桀纣贪杯丢掉江山  

    自从杜康发明了酒,这种蕴含着无比能量的神奇液体便无孔不入,渗透进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一切领域。如果要评价杜康的功过是非,还真不好说。在杜园和杜康仙庄这样的主题公园里,都设置有关于中国历史上“酒功”、“酒过”的形象展示。先说“酒过”。杜康发明了酒,很不幸,首先就是他的子孙因此而亡了国。夏王朝最后一个君主桀,嗜酒到了疯狂的程度。他造了一个甚至可以行船的酒池(酿酒剩下的酒糟堆积成山,有3.5公里之长),不分昼夜与爱妃末喜以及众宫女饮酒淫乐。他们还创造了聚众饮酒人数最多的记录,一次性组织3000人站在池边豪饮,以“醉而溺死者”为乐。遇上这样的酒鬼国君,夏王朝很快就被商汤所灭。  
         
    更不可思议的是,取而代之的商王朝的最后一个国君纣王比起夏桀竟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喝酒方面,纣王也创造性地增添了新花样,不但“流酒为池”,而且“悬肉为林,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间,是为醉乐”。接下来的武王伐纣、商代灭亡也就顺理成章了。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纣王其实并非一无是处,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纣王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可见无论头脑还是四肢,纣王原本都很发达,是否完全因为嗜酒以致堕落到不堪的地步,我们今天已不得而知了。到了战国时期,酒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影响就已经很大了,从“鲁酒薄而邯郸围”的典故中就可见一斑:楚宣王会见诸侯,鲁国恭公到的晚了一点,而且带去的酒味道太淡,楚宣王很生气。恭公说,我是周公之后,给你送酒已经是有失礼节和身份的事了,你还嫌味道不足,太过分了吧?于是不辞而归。宣王于是联合齐国发动了攻打鲁国的战争。齐国一直想进攻赵国,但却畏惧楚国插手干涉。这次因为楚国有求,齐国就不再担心楚国来找麻烦了,于是发兵攻打赵国。赵国的邯郸因为鲁国的酒味淡不明不白地做了牺牲品。
       
    酒让历史生动浪漫  

    中国历史上因酒误国、因酒误事的故事多不胜数。但“酒功”的例子也有不少,最典型的就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称帝后,总感到兵权掌握在武将手里会威胁自己的皇位,于是他就请手下的高级将领们喝酒。酒至半酣时,赵吐露真言,你们掌控着军事大权,我实在是不放心啊。不如大家交出兵权,你们如释重负,我也不再担忧,咱们以后就可以天天痛痛快快地喝酒啦!第二天,所有的高级将领都主动交出了兵权。凭着几杯小酒,宋王朝避免了像其他朝代一样因君臣猜忌而引发大规模的杀戮事件。  

    自从杜康发明了酒,它很快就流进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领域,成为政治、军事斗争中常用的手段。楚汉争霸时的“鸿门宴”、三国时期的“青梅煮酒论英雄”,都是“酒”的杰作!  

    如果中国历史中缺少了酒,浩繁的廿四史将枯燥许多。历史这条长河,自从流进了酒这种神奇的液体,河水便从此奔涌得更加浪漫、更加生动。有人说,酒是历史的兴奋剂。  
       
    在汝阳杜康仙庄中一处草木葱茏的小山丘上,竖立着阮籍、刘伶、向秀等竹林七贤的塑像,他们或挥袖舞剑,或吟哦高歌,或郊野对弈,或醉眠长卧。讲解员说,“竹林七贤”曾隐居在这里饮酒作乐。“竹林七贤”所处的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这些恃才傲物、不愿与当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文人名士就只有借酒浇愁了。  

    “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刘伶可称得上中国第一“酒狂”。据说刘伶经常喝醉以后赤身裸体躺在地上酣睡。有人进屋去劝他穿上衣裤上床睡,他却说:“天地就是我的床,房间就是我的裤子,你怎么钻进我的裤子里来啦!”他又曾坐鹿车出门,随身带着一壶酒,命仆人背着锄头跟在后边,说:“我醉死到哪儿,就把我埋在哪儿。”  

    “杜康造酒醉刘伶”,是伊河两岸流传最为广泛的传说。一次刘伶路过杜康开的酒店,但见门口贴有一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是“不醉三年不要钱”。刘伶一看,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心中暗想:俺刘伶往东喝到东海,往西喝到四川,往南喝到云南,往北喝到塞外,从来没有醉过半天,这小酒馆竟敢发如此狂言,看我不把你的坛坛罐罐都喝干!他大摇大摆进了酒馆,连饮3杯,结果一醉就是整3年。刘伶和杜康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一个时期的人物,但几千年来民间始终流传着这个驴唇不对马嘴的故事,可能是谁也不愿破坏这美好的浪漫吧。看看刘伶在《酒德颂》中的名句:“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境界真令我辈叹为观止!
        
    酒让艺术熠熠生辉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许多古代中国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了杜康,没有了酒,辉煌的中国古代艺术史不知要暗淡多少!这恐怕才是杜康莫大的“酒功”!几千年来,杜康被尊为酒祖,无疑是曹操的功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魏武帝一曲激情短歌,不知引发了多少中国人的唏嘘感慨!杜康从此也成了酒的代名词。  
       
   打开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你就会闻见浓浓的酒香——“厌厌夜饮,不醉无归”;“朋酒以飨,曰杀羔羊”;“既醉以酒,尔肴既将”。据说孔圣人也喝酒,王充在《论衡》里还透露了他的酒量:“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三国时的孔融认为,当年屈原之所以在楚国不合群,得不到提拔,就是因为不会喝酒,他在《与曹操论酒禁书》中说的“屈原不馕酾曹,取困于楚”,不知自诩“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听到这话是什么感觉。  
        
    中国文人的代表人物李白和杜甫,都终生嗜酒。“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郭沫若先生曾煞费苦心地统计出,在李白和杜甫现存的诗作中,涉及酒的,李白占17%,杜甫占21%。可想而知,假设没有酒,李杜的诗歌一定会少了许多韵味,我们今天读到的《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也一定会薄了许多。李白的命运让人感叹,最后竟因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好酒,他的诗词文赋以及生平轶事大多都与酒有关。其实他的酒量实在不怎么样,“终日饮酒,不过五合”。苏东坡曾经在酒醉后立下“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祠”的禁令,但他爱请朋友喝酒,看朋友畅饮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他为此专门写过心得体会:“见客举杯徐饮,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东坡不但饮酒有情趣,酿酒也有情趣。他曾心血来潮用蜂蜜造过蜜酒,不过没成功,因为被他邀来品尝蜜酒的朋友“一饮三遗矢”,东坡自己也不停地往厕所跑。  

    诗人似乎天生与酒有缘,如果缺了这种特殊的添加剂,中国的诗歌肯定会减色不少。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引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引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绝唱;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引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就连女诗人李清照,也经常“把酒黄昏后”,“沈醉不知归路”直至“浓睡不消残酒”。不但诗与酒有缘,在绘画和书法艺术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好求,但是求画者如果先用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提出要求,总能如愿以偿。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作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乘着酒兴所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待到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唐代“草圣”张旭,写字前先大醉、再狂呼乱走一通,泼墨下笔如有神助……  
         
    如今无论是在伊川的杜园还是在汝阳的杜康仙庄,都不乏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墨宝,李苦禅、李可染、娄师白、启功、沈鹏等诸多书画高手们的真迹都被刻在石碑上。我粗略地看了一遍,这些诗文都是颂扬杜康的溢美之词。我正感叹收集到这么多大家的墨宝是多么不容易时,同行的一位先生说,其实书法家也愿意在这些可能长久存在的地方留下痕迹,如果把书画留到我等无名小辈手里,谁又能看得到呢。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
        
    怪味故事:两省三县争杜康  

    自从几千年前杜康在伊水河畔造酒之后,这一带的酒香始终未散。尤其是盛唐时期,这里的酿酒作坊更是星罗棋布,多不胜数。唐朝诗人宋之问曾写过一首诗,记录寒食节在伊川饮酒的情形:“……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晋代的竹林七贤,唐代的大诗人杜甫、白居易都曾慕名而来品尝这里的仙水佳酿。  
        
    后来,杜康酒渐渐式微。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老的杜康酒才重新焕发了生机。目前在全国有3家生产杜康酒的企业,分别在伊川县、汝阳县和陕西的白水县。“三杜鼎立”引发的是是非非,和上个世纪80年代争夺杜康品牌的“两伊大战”一度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新闻,给几千年的杜康文化赋予了新的内容。3个地方虽然都生产杜康酒,都打着杜康文化的大旗,可3个杜康却又各不相同。我查找了3家杜康的相关资料,发现“伊川杜康”是夏朝人,“汝阳杜康”是周朝人,而陕西的“白水杜康”竟是汉代人!大家的观点还都有论据,每个地方还都有遗址。伊川和汝阳毗邻,虽然各有各的“杜康造酒处”,但毕竟这两个“造酒处”都在伊河的支流上,而且相距不远,这还好理解。可白水县也有一整套的遗迹,杜康河、杜康泉、杜康墓,一个都不差,这就实在是不好解释了。民间故事:名酒助战杀日寇  在伊河岸边,有一批痴迷杜康文化的研究者,伊川县的翟智高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听说记者来采访杜康文化,翟先生特意把他多年的研究成果都搬来了。  
        
    50多岁的翟先生满头大汗,扛着一个死沉死沉的旅行包进了记者的房间。他“扑通”一声将大包摔在地上,喘着粗气说:“这里全部是资料!”打开旅行包,里面是《水经注》、《说文解字》、《汉书》等一堆史书和发表的论文材料。这些书不知他翻了多少遍,有些早已是少皮没毛了,书页中还夹着许多注释用的小纸条。那天晚上,在宾馆柔和的床头灯光下,翟先生那双不大的眼睛坚定而有神。说起杜康造酒的渊源,翟先生引经据典,出口成章。翟先生说,伊川县黄兑村有条小溪名叫杜河,就是《水经注》上所说的康水。这条河的源头有一泉,水甘质纯,大旱不枯,久涝不溢。传说大禹治水时其人马常在此处饮水,后人称此泉为“上皇古泉”。这个泉就是杜康最初的造酒处。后来因为造出的酒供不应求,杜康才到白虎、黑虎泉边造酒。建国初期,黄兑村还有杜康酒坊院,院中还有石牌坊,上面的对联如今村里还有老人记得……  
      
    翟先生把一张伊川地图铺展开来,几乎占据了整张床。他不时地戴上眼镜,比照着《水经注》等史书上的记载,给我指点着哪是伊水,它有几条支流,这些支流分别发源于何处,从哪儿流到哪儿,在哪儿汇入主流,杜康最有可能在哪儿造酒……我也顺着他的思路苦苦求解,但最终脑子里还是一团糨糊!不是我想懒省事,也不是遵循“读书不求甚解”的古训,如若将这个推理过程展现出来,大多数读者也会像我一样“头大”。如今已是70多岁高龄的何修路老人是伊川杜康酒厂的创始人之一,在当地被尊称为“当代杜康”。这次采访中未能见到这位老人,甚为遗憾,但记者还是从侧面了解到一些他的事迹。何修路老人祖籍伊川县皇得地村(即今天的黄兑村),村里的“上皇古泉”据传就是当年杜康最初造酒的地方。何家世代酿酒为生,他从小闻着酒香长大,跟着父亲夏采曲,秋蒸酒,据说12岁时就学会了酿酒的全套程序。因为何家酿造的酒工艺讲究,味道醇正,又出自皇得地村,人们称其杜康酒。皇得地村的村民都知道何家酿的杜康酒在抗日战争中还曾立过一功。1944年日军占领伊川时,有酒贩经常将他家酿的杜康酒卖到日军军营,日军官兵很是喜爱。当地的自卫团团长、皇得地村村民郭绍绪知道后,于当年的8月25日设宴招待日军,请他们喝杜康酒。席间,郭绍绪等突然发难,击毙日军110师团139连队官兵13人。此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震动。
       
    名人故事:周恩来与杜康酒  

    1968年,何修路调到伊川县酒厂。当时酒厂的规模还很小,只有一个白酒车间,几十个工人。何修路看到厂里主要生产红薯干白酒,就提议把历史名酒杜康酒恢复起来。这可是个大胆的想法,因为生产杜康酒要用粮食,那个时代,哪来那么多粮食生产酒呢?直到他们去安徽亳州参观了古井贡酒厂后,才下定了恢复杜康酒的决心。古井贡酒厂1958年建厂,1963年古井贡酒就成了全国八大名酒的第三名。这件事对他们刺激很大,“全国八大名酒,河南竟一个没有!”  

    “恢复杜康酒考察研制组”成立后,何修路挑选了9名青年技术人员开始了艰难的攻关过程。他们挖掘杜康酒的传统酿造工艺,登门拜访酿酒专家,到各大酒厂考察学习。1971年7月,杜康酒试制成功。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邀来我国访问,9月29日,中日两国发表联合声明恢复邦交。29日当晚,周恩来总理设宴招待田中。席间,熟悉中国文化的田中提到“天下美酒,惟有杜康”,在座的郭沫若先生向田中介绍了杜康酒的历史。据说周恩来总理曾指示调查河南省各县的县志,要求恢复杜康酒的生产,还说要把酿好的杜康酒送给田中角荣。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这段佳话成了当代杜康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提到杜康,就会说到田中访华,就会说到周恩来总理与杜康酒的故事。这个故事无疑从客观上促进了杜康酒的发展。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与伊川县毗邻的汝阳县和陕西的白水县相继建厂开始生产杜康酒。
         
    酒业故事:一个商标三家用  

    1981年,我国商标法颁布实施,“杜康牌”商标落户伊川。两年后,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伊川县杜康酒厂分别和汝阳、陕西白水的两家杜康酒生产企业签订了“杜康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形成了“一家注册,三家使用”的“三杜鼎立”局面。20年来,3家酒厂曾经相互抢地盘,挖人才,还打过价格战,产生过不少纠纷,也打过一些官司。如今,3家酒厂已进入相对平稳的竞争状态。记者在伊川、汝阳两地采访时,已经感觉不到剑拔弩张的态势,只是还能闻到硝烟散去后的味道。  
      
    陕西白水杜康酒厂我不了解,不敢妄加评论,但我知道,伊川杜康和汝阳杜康两家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都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伊川杜康的一个同志说:“当年杜康酒紧俏得很,县长写条子也只能搞到一箱。去全国各地办事,带上两瓶杜康酒,管用着呢!”时至今日,两家企业的经营状况都不比从前了。许多业内人士分析,“三杜鼎立”消耗了企业太多的元气。有关专家认为,商标具有独有性,应该是独家使用的,“一家注册,三家使用”违反市场规律。企业不能快速发展,除了体制、管理方面的原因外,这是重要因素。伊川杜康酒厂经历了“三九集团兼并风波”之后,去年在老厂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杜康酒业有限公司,力图脱胎换骨,轻装上阵。  
       
    杜康是酒的代名词,在品牌内涵上无与伦比。但酒文化只能赋予企业灵魂,并不能赋予它旺盛的生命力,杜康要想再度崛起,制胜于市场,眼光恐怕不能只盯在商标、品牌上。未来的杜康文化如何演绎,我们走着瞧!(原标题:杜康与酒)
  



来源:河南日报   2004-11-15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