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墓包含东汉史,万目观止万目奇。”这是一位游客参观过打虎亭汉墓后留下的感慨。
游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因为墓内有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石刻画和壁画。在西墓的石刻画中,有制作豆腐的完整的工序,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吃豆腐的口福。
无论是黄河上下,还是长江南北,在中国的所有城市,几乎都能吃到香喷喷的烤肉串,在大多数人眼中,烤肉串是新疆省的特产,其实在东汉时期的打虎亭汉墓西墓中就发现了制作烤肉串的石刻画,也就是说在东汉时期的中原地区,人们已经吃上了烤肉串。
汉代人除了有豆腐和烤肉串吃外,有酒喝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传说在中国的黄帝时期就已发明了酒,但能真实再现做酒过程的文物却并不多见,而打虎亭汉墓西墓中的做酒图就是这不多见文物中的一个。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比较注重礼仪,在打虎亭汉墓的西墓中,就有一幅主人迎接宾客的石刻画,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手中竟拿着一把扫帚,如果按照现代人的想法,肯定有一种扫地出门的意思,但在东汉时期,却有扫去客人一路风尘的含义。
汉代人喜欢吃豆腐
无论是在大大小小的菜市场内,还是散布于城市各个角落的大小超市中,豆腐都是最为常见的食品,在人们的餐桌上,豆腐也是最主要的产品之一,且现在的豆腐制品种类繁多,有专门用于炒菜的硬豆腐,有专门用于熬汤的软豆腐,还有豆腐皮、豆腐卷、豆腐丝等。
中国人如此喜爱豆腐,那么豆腐是中国人发明的吗?如果是,那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在研究中国饮食史的专家中,有人认为早在周代中国就有了豆腐,但目前还没有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
在究竟是谁发明了豆腐这一问题上,淮南王刘安创造了豆腐的说法似乎更被人们所认可。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那时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是许多人的愿望,淮南王刘安也不例外,在一次炼长生不老丹时,刘安偶尔将石膏点入豆浆之中,经化学变化成了豆腐,豆腐从此问世。
虽然这种说法在《辞源》等书籍中有记载,但依然没有考古的证据。
打虎亭汉墓管理处副主任王赢洲说,打虎亭汉墓中的豆腐制作石刻像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证明豆腐出现的证据,也就是说豆腐的发明最迟在东汉时期。
制作豆腐的石刻画像位于西墓东耳室南壁的下部,画面的东部雕刻有一个高大的陶缸,隐隐约约可以看到缸内泡有黄豆。缸旁站着两个头戴平顶帽、身穿长衣的人,其中一人手拿一长柄勺,另一人双手按住缸沿低头向缸内看,仿佛是在看缸内黄豆的膨胀情况。
缸的右边是一个圆形的石磨,磨旁站着一人,他一手转动带有拐柄的小磨,一手拿着一瓢状物向小石磨顶部添加泡好的黄豆,把黄豆磨制成浆。
在紧挨小磨的地方也放着一口大缸,缸上盖着木板,这口缸周围站着三个人,其中一人似乎在用细布把磨出的豆浆进行过滤;另一人把过滤后剩余的豆渣再用布包起来,然后在木板上进行挤压,使没被过滤出的豆浆全部挤压出来;另有一人站在缸旁指点,想必这位是豆腐作坊的老板或师傅。
在画面的西部雕刻有压制豆腐的画像:一个长方形的几案上,放置着一个方形的大木箱,木箱内存放的应该是已经加入了凝固剂的豆腐,箱盖上有一长木棍,木棍的一端固定在箱体上,另一端挂有一个圆形的石锤,向下锤压。箱旁的地上放有一个陶罐,箱中从豆腐内挤压出的水顺着箱底的一个小孔流入罐内。
从制作豆腐的整个过程来看,画面上只缺少把豆浆放入大锅内煮沸的工序,我们现在猜测,煮豆浆的地方可能在附近的其他地方。
肉串烧烤与新疆一模一样
在中国,有夜市的地方,一般就会有烟雾缭绕的烤肉串摊,做烤肉串生意的大多数来自于新疆,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中,烤肉串就成了新疆的特产,且许多人都认为烤肉串是最近才传到中原地区的。
其实烤肉串在西周时期就已经非常盛行。在《诗经》中就有记载了宴席上,东道主请宾客们吃烤兔肉的事情。在汉代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解释“炙”字时,把烤肉串解释的更为清楚、具体和明白,说“炙”就是用钎子一类的东西,把肉一块块贯穿起来放在火上烧烤。
让人能够更形象地感受古代人烤肉串情景的,还是汉代的石刻画,在打虎亭汉墓中就有这样一幅。这幅石刻像位于西墓东耳室南壁,与刻有豆腐制作场景的石刻画相邻。
走进东耳室,看到墙上石刻画的线条异常地清晰,画上黑色的墨也还非常完整,石刻画上所画的烤肉串图像与今天新疆烤串方式不仅一模一样,就连盛炭火的铁炉形状,丝毫也没有改变。
画中有一个木案和一长方形的炭火炉,木案旁有一厨师盘腿而坐,正在把要烤的生肉向铁钎子上穿插,案上及案旁的地上放有成排的刀和铁钎,在长方形的火炉旁也跪坐着一名厨师,他正手拿穿有生肉的铁钎在炉火上烧烤,并扭头后望,在他身后还站着一人,左手拿一把穿好生肉的铁钎正欲递送。在木案和炉火旁还放置有许多盘、碗、盆、方盒、勺子等用器。
酿酒场面忙而不乱
酿酒在中国已有很长历史,但在古代,酿酒究竟有哪些工序?酿酒都需要哪些器物?在考古上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但这一切却可在打虎亭汉墓中找到具体答案。
还是在东耳房南壁,刻绘有酿酒的场景,画上雕刻有一个长方形木案,案面上有一排六个并列放置的小口瓷(或是陶)坛,每个坛口上还都盖有形似密封的盖。
在案前的地面上还放置了一排四个盆和一个小口的陶壶及一个三足尊,看样子是在接坛内流出的酒。在木案的右侧站立着一个头裹布巾,身穿长衣的人,他右手摸着案上靠边的一个坛子,并扭头注视着自己左手所拿的杯子,形似在检查酿酒情况。在画面的中部还雕刻有四个同样头裹布巾、身穿长衣的人,在他们的周围放置有许多壶、尊、盆等酒器,其中有一人手拿一件带柄的大口尖底过滤袋,伸向对面手拿一只碗的人,从画面上看,象是准备把碗中的东西过滤一下;另一人左手前伸,右手弯曲于胸前,站在盛满酒的器皿中间,象在查点盛酒情况;还有一人作蹲状,手捧一碗,好似在品尝酒味。
虽然整个酿酒场面雕刻的比较宏大,画中的人物也非常忙碌,但看上去却没有一丝忙乱。
手拿扫帚迎接宾客
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礼仪,在世界上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在打虎亭汉墓中有一幅主人迎接宾客的石刻画,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一位主人在迎接宾客时,手中竟拿着一把扫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