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专家解读打虎亭汉墓落寞三大原因

2014/1/10 17:31:35 点击数: 【字体:


    历经1800多年风云变幻、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被中外专家赞誉为“中华东汉第一墓”的打虎亭汉墓,拥有丰富的石刻图像和彩色壁画、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外观规模庞大、内在神奇瑰丽的打虎亭汉墓,曾在上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受到国内外游客追捧,年收入达70万元。在旅游业日益发达的今天,它却坐上了冷板凳,年收入还不到1万元。“国保级文物”打虎亭汉墓能否承受如此巨大的落差?是什么原因让它从昔日的繁华走向了今天的落寞?自6月14日本报推出了《关注打虎亭汉墓》系列报道之一《打虎亭汉墓:从繁华走向落寞》之后,打虎亭汉墓遇冷受到文物界、旅游界专家的关注,他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打虎亭汉墓遇冷有着深层原因。

    郑州晚报记者

    杨宜锦 王银廷

    实习生 刘晶 文/图

    原因一:郑少高速开通,“绕”开了打虎亭汉墓

    “2002年,郑少高速开通是打虎亭汉墓走向落寞的开始。自此以后,打虎亭汉墓的游客量便一日不如一日,直到如今的入不敷出。”新密原打虎亭汉墓管理处主任王明亮向记者分析着打虎亭汉墓落寞的原因,他表示,2002年郑少高速开通以前,打虎亭汉墓是国内外游客去登封旅游的必经之地,再加上距郑州市区较近,并且紧靠S316省道,因此它成为郑州市至登封中岳嵩山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参观景点,很多游客都会在此地驻足停留一睹东汉风采。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孙新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交通地位的改变也是打虎亭汉墓落寞原因之一。他表示,郑少高速公路通车后,去少林寺的游客经高速可直达登封,不再经过S316省道,因此,到打虎亭汉墓参观的人越来越少。原本受到追捧的“天下第一汉墓”被冷落,景区的收入随之锐减。

    原因二:无法解决文物保护难题,观赏性和吸引力较差

    “由于打虎亭汉墓埋藏较深,受潮严重,加之壁画保存是考古界难题,打虎亭汉墓里的二号墓即彩绘壁画墓,目前只好对游客关闭,这也应是打虎亭汉墓游客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孙新民称,打虎亭汉墓自1960年被发掘后,曾遭遇数次盗窃,陪葬品殆尽,现在留存的仅有拿不走的石刻图像和彩色壁画。一号墓里规模庞大的画像石由于是阴刻,如果游客不近距离观看的话,是无法看清画像石的纹路的,而观赏性较强的二号墓,却因保护难题必须保护性关闭,因此,这座汉墓对于游客来说吸引力差了许多,即使后来打虎亭汉墓里复制了一座二号墓,但观赏性是无法与原墓相比的。

    河南省旅游局旅游促进处处长张毅兵称,文物景点与旅游开发的结合,还应同周边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打虎亭汉墓位置相对较偏,附近除几家煤矿和耐火材料企业外,商业并不是特别发达,没有饭馆、旅店等供游人饮食歇息的地方。景区资源整合不够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量。”张毅兵称,如今80后、90后俨然成了中国旅游市场的新兴主力军,相对于文物古迹,他们更倾心于游山玩水。睡帐篷、看日出、海边踏浪、过山车、坐摩天轮似乎更吸引他们。如要吸引他们的目光,张毅兵认为,新密县衙应该和打虎亭汉墓捆绑包装,由政府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进一步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环境,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双向旅游开发,使其成为新密旅游,甚至郑州市文物旅游的一大亮点。【原标题:专家解读打虎亭汉墓落寞三大原因】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郑州晚报 2013-06-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