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独自坚守着,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动着你;
他寂寞并快乐着,因为有它陪伴,只有他陪伴;
一幅老花镜,一把红胶泥;
看到的是民间技艺传承的艰辛,记录的是三百年文化流转的厚重。
魏义民和他的“猴加官”,总有一种我们读不懂的情愫在里面
再一次见到魏义民是在郑州城隍庙2013年新春文化庙会的活动上。已经是十二月份了,天气干冷,让吹惯暖气的我们一下子有些掏不出手来。打开相机,随着一次次快门的摁下,都定格着一道道精彩的瞬间。咔嚓,出现在屏幕里的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正在向路过的人们耍弄他的“猴加官”。泥巴做成的猴头和京剧脸谱,随着两头绳子在丁字木棍上的上下浮动,这些泥猴就用“手”抓起脸谱一上一下遮盖“猴脸”,滑稽搞笑的“变脸”表演让人忍俊不禁。
“猴加官”这种民俗玩具,一开始也只是在其他媒体的报道中才了解的,对它并没有多大的兴趣。真正走进它,了解它,喜欢它,是在二零一二年的十二月份。立冬已经半个多月了,天气也渐渐冷了起来,担心老人家怕冷,我们把拜访的时间定到了九点以后。魏义民住在郑州市紫荆小区的一幢民居楼上,我们沿楼梯而上,扶手上落了层层的灰,墙的两侧也有些斑驳,看上去应该是座老房子了。刚敲了一下,门就打开了,一位很健朗的老人,身上只穿了件厚实的针织衫,手里还拿着一些制作的东西,说起话来有一些微喘,显然在我们未来之前,魏义民早已在忙碌了。简单的家里并没有多少东西,在桌子上只摆放着“非遗”和“传承人”的证书。看到我们进来,魏义民说他年纪大了,东西都搬不动了,家里乱也就没去拾捣。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魏义民。
忆起学艺的时候,魏义民总是很动情
魏义民是土生土长的南阳人,在他童年的记忆里,每到逢年过节,南阳的街头巷尾就会有一些制作猴加官的民间艺人在吆喝叫卖。因为猴加官寓意吉祥,又有“猴财”、“猴富”、“猴寿”和“加官进爵”的意思,当时在南阳地区受到了很多达官贵人的喜爱,时常会把它买来当作小孩的玩具,来表示祝福的心愿。
1942年的时候,已经14岁的魏义民看到家境的贫困,迫于生计便拜一位做“猴加官”的哑巴艺人为师,学习制作“猴加官”技术。由于勤奋,再加上比较有悟性,魏义民的师父很是器重,便将全套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仅两年的时间魏义民就掌握了制作猴加官的全部手艺,技艺甚至超越了师父。就在魏义民可以出师,以艺谋生时,日本侵略中国的战火已经烧到了南阳,兵荒马乱之际,加上又遇灾荒年,人们纷纷逃难而去,魏义民无奈地放弃了这门生计。此后魏义民参了军,还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争。在那些峥嵘岁月的洗礼下让魏义民从一个民间手艺人成为了一个肩负使命的军人。
随着抗美援朝的胜利,魏义民回到了祖国,1955年复员后,被分配到河南省郑州公交三公司,成了一名公交车司机,然后结婚生子,此后再未制作过猴加官。直到1980年,魏义民提前退休,随着生活的愈发拮据,在妻子的提醒下,魏义民又重新拾起了这门老手艺。自己在家做,春节庙会期间由妻子拿去卖,收入虽是微薄,但日子却过的很充足。然而好景不长,两年后,妻子的突然离逝给魏义民的心理上一道沉痛的打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心思去做,猴加官这门手艺再次停了下来。
直到2004年,河南启动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熟人的带领下,魏义民才带着他的猴加官到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学会登记报到。看到魏义民做的猴加官时,工作人员惊喜道:“好几十年没有见到这个东西了”,当时就吸收魏义民成为省民间艺术家学会会员。看到猴加官如此受人喜爱,魏义民心里很是满足,决定在重拾手艺,不能让老祖宗的手艺在自己手里断了。
制作好的“猴加官”
“猴加官”发源于河南南阳地区,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从民间耍猴中衍生出来,是旧时戏曲开场或在演出中遇显贵到场时加演的舞蹈节目。由一个演员戴假面具穿红袍、皂靴,手里拿着“天官赐福”、“指日高升”、“一品当朝”等字样的布幅逐次向台下展示,表示庆贺,有祝福、祝愿的意思。经过几代艺人的加工和创新,形成了目前看到的“猴加官”造型。
猴加官作为我国传统民间工艺品,是豫中地区独有的民俗玩具。制作过程虽看上去简单,但特殊的书法和用料如一样有误,也很难制作出完美的作品来。
“猴加官”的猴头猴脸和京剧脸谱都是用泥巴做成的,晾干后施两遍底彩,再进行细致的彩绘,然后将猴头和四爪用布和毛皮粘牢成一个整体的猴子,同时将面具与猴身用细线相连,两根细线分别穿在“猴手”和耳朵上的小孔里,并和一张京剧脸谱相连,最后将细线用丁字棍固定好,巧妙利用了杠杆原理,同时布艺与泥塑结合。抖动木棍时,就会让小泥猴活动自如,展现富有滑稽性表演了。
没事时会制作一些彩绘泥塑
现在的魏义民没事的时候就会带着老花镜操起泥巴、剪刀和毛皮等工具原料,做上几个,早已把猴加官当成了陪他解闷的朋友,只怕此生都无法割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