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郑州

沈氏摔跤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12/30 18:24:01 点击数: 【字体:


沈氏摔跤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氏摔跤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位老人及其父辈将正宗的中国式摔跤带到了河南

    从此这种跤术在中原生根发芽

    “国宝级”项目传承人沈少三讲述沈氏家族传奇

    摔跤也能成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起中国式摔跤,读者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是“北平天桥的把式”。而在河南省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郑州市金水区文化馆却发现有一位老人及其父辈将正宗的中国式摔跤带到了河南,从此这种跤术在中原生根发芽。他就是已经84岁高龄的沈少三老先生。在摔跤界,沈少三是大名鼎鼎,被视为“泰斗级”人物,中国摔跤协会曾授予他“中国式摔跤杰出贡献奖”,全国获此殊荣的只有7人。

    沈少三出身于北京摔跤武术世家,祖父沈芳是清朝善扑营二等“扑户”。父亲沈友三(人称沈三儿)是我国摔跤名家,是当时北京著名摔跤手3个“三儿”之一。沈三儿在北平天桥开创了第一个卖艺的跤场,当时的很多跤坛名家都在沈三儿的跤场卖过艺,被誉为天桥“八大怪”之一,现在天桥上“八大怪”塑像中的摔跤人物像就是当年的沈三儿。1934年,他在北京力挫俄罗斯大力士麦嘉洛夫,名声大振。中央电视台曾根据其父的生平传奇,改编摄制了电视剧“甄三”。

    以沈少三为代表性传承人的中国式摔跤项目先后入选郑州市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以其为代表性传承人的另一项目——作为摔跤基本功之一的技艺撂石锁,先后入选开封市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去年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撂石锁”也榜上有名。记者 苏瑜 文/图

    北平摔跤大腕儿 结缘汴梁

    上个世纪30年代,摔跤成为开封回族人习武的新选择。对他们进行摔跤“启蒙教育”的,是当时北平天桥最有名的摔跤高手沈三儿,沈三儿原名沈友三,1933年11月,刚刚在南京获得全国摔跤冠军的他受友人邀请,来到开封东大寺。

    在此之前,东大寺乃至开封没有人练摔跤;沈友三教了半年多,东大寺回族人就在华北运动会上拿到摔跤第二、第六两个名次,在1935年的全国运动会上,也拿到了第四、第六的好成绩。当时的摔跤比赛不分级别只一项比赛,这样的成绩已是十分出色。开封摔跤从无到有,迅速达到全国一流水准,堪称奇迹。个中原因,一是东大寺武术基础雄厚,人才济济,改练摔跤容易出成绩;二是沈友三实战经验极其丰富,又正当盛年,精心传授,带出了高水平运动员。

    1934年,沈友三告别开封,回到北平,虽然过了半年,但东大寺人并没有淡忘他在全国运动会上的辉煌,给他送了很多匾,其中最大的一块是“一尘不沾”,意思是没人能摔倒他。这块匾由两个人抬着,旁边两人抱着沈友三所获得的俩银樽,一溜儿人跟着,敲锣打鼓地送到了牛街清真寺。此后,沈友三名声大振,他在天桥的跤场更加兴盛,每天被围得水泄不通。

    不久,他与俄罗斯大力士麦嘉洛夫比武,引起轰动。据称麦嘉洛夫能卷钢板,能摔牛,他向北京武术界挑战,一时没人应。沈友三好胜,前去观看,要求比试。麦嘉洛夫块头儿很大,100公斤以上,肌肉发达,沈友三毫不畏惧,与他签下了打伤、打死互不负责的协议。这时俄国人软了,跟他商量去著名的“第一舞台”比,比3天,每天都别分出胜负,卖了钱大家平分。沈友三本来觉得他的玩意儿不真实,这时更觉得假了,坚决不同意。于是麦嘉洛夫让在他住的旅馆比。他们商定“文比”,相互推三下,谁倒谁输。麦嘉洛夫先动手,沈友三盯着他的肩膀,人一动腿,肩必先动,肩不动,腿动不了。用这个经验,他每次都预料到麦嘉洛夫的动作,使招卸了他的劲儿。轮到沈友三动手,他把手搭在对方肩上“问劲”,对方本能地后缩,他趁机发力,将其推出几米外,一下倒地不起。经北平报纸宣扬,沈友三被誉为“民族英雄”,再度扬名。

    1937年,抗战爆发,日军占领期间,经济萧条,“啥都趴下了”。从1941年起,北平缺吃的,又有霍乱,天桥没人,跤场挣不到钱,沈友三一家生计困顿。1942年,北方遭受大灾,沈友三又得了病,家人更是艰难地苦苦挣扎。到1943年秋,开封情况有所好转,东大寺回族人听说“老教练在北平受苦”,便派人去北平接沈友三一家,希望他能到开封继续教摔跤。

    于是沈友三携家带口再次来到开封,仍在相国寺大雄宝殿旁设跤场,卖大力丸,他的学生们都去帮场,再次轰动开封城。

    成就一代跤王美名

    沈少三便是此时来到河南的。出生于1928年的沈少三,幼年时便跟随爷爷练习基本功,再大一些便跟随父兄一起到跤场打下手。

    1953年,沈少三入选河南代表队,前往天津参加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会,取得了轻量级亚军。其间,他表演的石锁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当时郭沫若也去观看了表演,他说:“这个练得少,别让失传了。”随后他被选入民族形式体育代表队即当时的国家武术队任队长。他还前往中南海,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汇报表演,并受到了周总理和贺龙元帅的亲切接见。

    一年多后运动队解散,沈少三又回到开封的家中,一时生计无着,有人建议他还去相国寺卖艺,他觉得干那个行不通了,适逢三门峡大坝建设招工,就去当了工人。3年多后,全国运动会将要召开,河南急需摔跤方面的人才,经人提议,沈少三被调到郑州,出任河南武术摔跤队教练。从此,武术和摔跤方面有什么比赛,都是他担任教练。其间,他提出河南武术应突出自身特色,重点发展少林拳、太极拳和查拳,这个建议被采纳,效果奇好,在全国引起注目。

    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会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在入场排练的时候,河南代表队发现了问题:人家每个队都有表演节目,唯独河南没有。这时候,带队领导急中生智,想到了沈少三的石锁,指定让他表演,没想到这个临时拼凑的节目引起了观众巨大的兴趣,直到他累得扔不动了,给观众作揖,才算拉倒。

    沈少三说,练石锁就两个字:“轻”、“巧”。石锁笨重,小的7公斤,大点的二三十公斤,扔起来会让别人觉得很轻。要想达到“轻”,那就必须“巧”,借石锁本身翻转的惯力,哪种情况抛、哪种角度怎么接,必须顺着它的劲儿,“硬碰硬肯定不成。它是石头你是肉,怎么碰得过它?”

    也许正因为用的是巧劲,沈少三先生六七十岁的时候,还能将石锁翻转如飞。

    为传承不遗余力

    如今,已经84岁的沈少三身手依然矫健。今年夏天,收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颁发的牌子和证书后,他郑重地把学员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学习摔跤不仅仅是强身健体,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那就是对先人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005年,为了表彰沈少三为摔跤运动付出的心血和做出的贡献,由中国摔跤协会和中国式摔跤发展委员会给他颁发了“杰出贡献奖”。在我国,获得这一殊荣的只有7人。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郑州晚报 2012-12-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