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共九位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外,其余七位皇帝均葬于巩义,加上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和杜氏的合葬墓,统称“七帝八陵”。除帝陵外,附葬还有后陵21座,公主亲王墓44座,以及皇室、皇子皇孙墓和高怀德、蔡齐、寇准、包拯、杨六郎、赵普等功勋名将共有陵墓近千座,在国内现有的皇帝陵寝中极为罕见。
北宋建都汴梁,但为何却选巩义为皇家墓葬地,这成了许多读者心中之谜。
山高水来阴宅吉地
站在嵩山峻极峰上北望,但见黄河如带,邙山横亘,东眺是虎牢关,西瞰是黑石关与洛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洛河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河,邙山是阴宅宝地,素有“生在苏杭,死在北邙”的说法。
巩义这地方按古人的说法,就是个阴宅,嵩山之北是阴,黄河以南也是阴,更重要的是,巩义这地方符合北宋王室的建陵要求。宋代流行“五音利姓说”,赵姓属于角音,对应“五行”中的木,木生东方,阳气在东(开封),赵家皇帝必须在西方安葬,且陵地需要东高西下,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巩义东南多山,峻极峰海拔1440米,西北低垂,邙山海拔272米,且西有洛河北流,注入黄河。南山北水,山高水来就福贵不断,巩义实乃赵宋不可多得的皇家茔地。
迁都洛阳准备就绪
公元963年,赵匡胤把他老爸赵弘殷安葬在巩义,还有更深的考虑,那就是为迁都洛阳做准备。
赵匡胤生于洛阳的夹马营,深知洛阳和开封作为首都的优劣:开封无险可守,洛阳固若金汤。但当赵匡胤提出迁都洛阳时,却遭到了臣下的反对。迁与不迁的理由都很充分。反对迁都者认为“汴京得运河漕运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赵匡胤则认为,城中所需物资全靠水路由外地运送,万一开封被围,后果难以想像。
群臣的谏阻都不能动摇赵匡胤迁都的决心,可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说得妙:“在德不在险,何必一定要耗费民力迁都呢?”一句“在德不在险”让宋太祖哑口无言,他只好长叹:“不出百年,中原人民叹也。”行伍出身的赵匡胤只好豢养一支庞大的禁卫军来保卫开封,于是乎“举天下之兵宿于京师”。
赵匡胤只好把洛阳作为陪都,他幻想着,总有那么一天能迁都洛阳。正是从迁都洛阳出发,他决定将皇陵建在离洛阳很近的巩义。
也就在选定皇陵位置的这一年,赵匡胤“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天子登基前必须到誓碑前跪拜默诵,臣子只能远远地站在阶下,不知道碑上的内容,猜想那不过是治国兴邦的“总路线”。直到靖康之变,宫门大开,人们才有幸目睹那座神秘的誓碑,才知道赵宋的“总路线”竟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文化巩义正在建设
今天的宋陵已成为北宋王朝惟一可追寻的纪念地,它深藏着往昔的无数奥秘,静默而庄严地耸立在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上,流连在千年北宋皇陵,置身于文化海洋、历史长廊,无边浩瀚,不尽沧桑!
颇为欣慰的是,为了抢救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鉴于宋陵的历史及学术价值,近年来,巩义市政府先后投入资金超亿元对陵区进行规划、修复、绿化,整体面貌已有极大改观。据悉,2006年,巩义市市委、市政府已进一步加大了对宋陵文物保护的投入力度,将宋陵文物保护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每年拨付专项经费120万元,以后每年递增10%。为配合宋陵技防工程,市财政拨款84万元,对宋陵原保护房进行了维修改造。国家文物局投资650万元的宋陵安全技术防范试点工程已经动工。为充实宋陵保护力量,2006年6月,巩义市文物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80名年富力强的宋陵保护员。
“宋陵落日烟雾昏,篝火度谷行山根。投鞭委辔涉数村,寤出巩县城东门。向来宫阙不可见,但有洛水流浑浑。”北宋名家王安石的这首名作《出巩县》留下悠远的感怀,令人一遍遍地咀嚼和体味。
编者的话
文化河南,星光灿烂,《河南日报》旅游版从2005年开始,推出了河南旅游文化景点系列栏目,新颖的形式吸引了许多读者。2007年,将增加本栏目的故事性,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使更多的文化景点活起来,火起来。□本报记者王小萍通讯员李春晓【原标题:宋陵选址巩义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