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郑州

打虎亭汉墓系列之一 墓室很像四室两厅

2014/1/14 14:31:02 点击数: 【字体:


    汉代是一个讲究厚葬的年代,所以在郑州范围内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汉朝墓葬,但从规模和豪华程度上,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打虎亭汉墓的。在已经发掘的两个墓葬中,墓内分别雕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图像和绘制有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画,墓室的室内面积也都超过了100平方米,墓室的结构和现在楼房中的四室两厅极为相似。

    最为珍贵的是,在打虎亭汉墓中还有精美的石刻画像和绘艺高超的彩、墨色壁画。画像内容包括了东汉时期人们生活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犹如一幅活生生的东汉风情画卷,有烤肉串时的烟熏火燎,有宴请宾客时的热闹,有相扑运动员的剑拔弩张。其中的《制作豆腐工艺图》表现了东汉时期人们制作豆腐的完整过程,在国内绝无仅有,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豆腐的记载。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也发现了许多汉代的壁画墓,但能像打虎亭一样如此完整地反映当时生活的墓葬还不多见。

  墓顶土堆高达10米

  在郑州通向登封的公路上,过新密市区不远,就可看到路南有一高达10米的大土堆,这就是打虎亭汉墓的位置。

  据打虎亭汉墓管理处王赢洲副主任介绍说,打虎亭汉墓其实是两座东西并列的大墓,是1959年发掘出来的,年代是距今1800多年的东汉时期。西边的墓内因为有大量的石刻画像,所以又被称为画像石墓;东边的墓内因为有丰富的彩、墨色壁画,所以又被称为壁画墓。

  王赢洲还说,其实在打虎亭村及其周围一带,还有10多个大土堆,那些也都是东汉大墓,只是在这个汉墓群中,打虎亭汉墓顶部的土堆最大。目前其他10多座汉墓还没有发掘。

  打虎亭汉墓修建的精细不仅仅表现在墓室中,站在墓室顶部的大土堆前,就可看到墓顶所用的土也非常讲究,夯层十分清晰,在每层夯土面上还可看到密集的夯窝。

  已经去世的著名考古学家安金槐曾是打虎亭汉墓发掘工作的主持者,他在他的著作中写道,打虎亭汉墓顶部夯土所使用的红黏土都进行了仔细的筛选,非常纯净,再加上夯层较薄,夯窝又非常密集,所以墓顶的大土堆虽然经历了近两千年的风风雨雨,仍巍然耸立于地面之上。

  墓室结构就像四室两厅

  两座汉墓的墓室都是根据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居住条件建造的,有卧室、庭院、厨房、餐厅和马厩,整个墓室深入地下六七米左右。记者从大土堆南侧顺台阶而下,还没到墓室,迎面就有一股寒气直扑而来,在墓室内呼出一口气,面前就会出现一股白雾。打虎亭汉墓管理处王赢洲副主任说,墓室里冬天和夏天的温度差别不大,至多两三摄氏度。

  虽然西墓比东墓要大一些,但墓室的结构和布局却是相同的。沿台阶下到墓道底部,走不几步,就到了近3米高的墓门前,墓门的上方是拱形顶,底部还有门槛。王赢洲说,在发掘时,整个墓门都用大青砖堵着。

  走过墓门,是一条5米多长的通道,通道的尽头是两扇大石门,表面打磨得相当平整光滑,并雕刻有精美的石刻画像和图案花纹。石门看上去非常厚重,高约2米,宽有1米多,厚度大概在15厘米。打虎亭汉墓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说,虽然过了这么长时间,石门至今还能开关自如。

  穿过石门之后,很快就进入到象征主人迎接男宾客的前室,穿过前室继续向北走,又出现一道石门,这道石门的门扇略小于第一道石门,目前也能开关自如。

  过了这道石门,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高大宽敞的大厅,这就是中室,也被称为“中庭”或“堂”。在这个大厅的西端较宽处的地面上,还砌筑有一个高出地面接近方形的台子,台子上放着一些祭祀的器具,这里就是祭台。

  后室是整个墓室的主要部分,墓主人的棺材就放在里面。后室的位置在中室的西北侧,后室的石门与墓道、前室石门、前室、中室石门在一条南北相应的直线上。

  后室的东侧是北耳室,北耳室又称宴饮食,也就是现在的餐厅。另外在墓室内还建有用做饲养马匹和放置车辆的南耳室,用做厨房的东耳室等,俨然一套高级贵族的生活居所。

  名称源于石刻画像

  从10多年前知道打虎亭汉墓开始,记者头脑中就有一个疑问:这两座汉墓为什么被称为打虎亭汉墓?后来得知在这两座汉墓附近有一个打虎亭村,所以就有了打虎亭汉墓这个名字。那么打虎亭村这个名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打虎亭村和打虎亭汉墓哪一个的年代更久远一些呢?记者就这个问题请教了一些专家和当地居民,直到现在仍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关于打虎亭村名字的来历,在当地群众中最流行的说法是,原来在村子西面有一个石亭子建筑,过去曾有人在石亭子处打过虎,所以这个亭子就被命名为“打虎亭”,之后村子的名字也改成了打虎亭村。

  但这一说法没有得到研究打虎亭汉墓专家的认可。主持发掘打虎亭汉墓的安金槐先生认为,打虎亭这个名字应和《水经注》中记载的打虎亭汉墓前原有的石阕有关。

  对于“阕”,也许大多人都不了解,所谓阙,就是建筑在城门、墓门、宫门、庙门前的两个相峙对称的建筑物,古时“缺”和“阙”通用,作为道路使用,是象征性的大门。

  安金槐老先生认为,在打虎亭汉墓修建之前,打虎亭村附近就有这样一座汉代的石阕。因为汉代的石阕样式大都是每一边的石阕结构下有方形的石阕基础,中间有方体的石砌阕身,顶部有四面出檐的屋顶形石阕顶,所以整体石阕构筑从一边看去就像座石筑的亭子。由于阕身四壁多雕刻有两虎戏斗、虎与熊相斗或人斗虎等石刻画像,再加上当时当地群众不知这是石阕,只看到整个石阕样子像亭子,而阕身上又刻有打虎的图像,于是就把这种汉代石阕叫做“打虎亭”,后来也就把汉阕附近的这个村子称为“打虎亭村”,在打虎亭村的汉墓也就有了“打虎亭汉墓”这个名字。

  但这也只是安金槐先生的大胆猜测,因为《水经注》中所记载的汉阕早已被毁,在阕身上究竟有没有人斗虎的图像,已没人知道。

  墓主人是谁仍是谜

  打虎亭汉墓的规模如此之大,墓主人究竟是谁,在历史传说故事和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打虎亭汉墓管理处副主任王赢洲说,关于打虎亭汉墓墓主人是谁的问题,在当地群众中广泛流传着一个历史故事,这个历史故事认为打虎亭汉墓的主人是常十。说是在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废汉立新。当时居于河南南阳的汉朝王室后裔刘秀为了夺回王位,恢复汉室,遂领兵攻打王莽。有一次在新密一带的交战中,刘秀战败,王莽在后面紧紧追赶。当刘秀逃到打虎亭村附近时,看到一位农民正赶着马在犁耙田地,这位农民就是常十。刘秀跑到常十面前,企求常十帮他隐藏起来,常十望望周围空旷的原野,也找不到可以藏身的地方。思索了一会儿,常十突然想出一个主意,对刘秀说:“我看只有在田地里犁出一道深沟,把你轻轻掩埋起来,才能逃过一难。”刘秀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好答应。常十刚刚把刘秀掩埋好,王莽的追兵就赶到了,此时刘秀正在常十的马肚子下的田地里掩埋着。王莽的追兵问常十看到刘秀没有,常十回答说没有见到,他们向周围看了看,没找到可以藏身的地方,就继续向前追赶。刘秀见追兵远去,就向另外一个方向逃去。追兵追了很久,仍然看不到刘秀的踪影,就认为是常十骗了他们,回来就把常十抓走了。

  经过多年的战争,刘秀终于打败了王莽,建立了东汉王朝,成了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在刘秀即位前,他就得知常十为救他被王莽抓去的消息,心中明白常十肯定是凶多吉少。即位后,刘秀为了报答常十的救命之恩,除在打虎亭村附近建立了“报恩寺”作为纪念之外,还将打虎亭村一带赐为埋葬常十及其家人与后代的家族墓地。

  前几天,记者去打虎亭汉墓采访,还有当地群众把打虎亭汉墓说成是“常十墓”,把地面上的封土冢说成“常十冢”。在今天的打虎亭村附近也确有一个“报恩寺”。

  但在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看来,这个历史故事并不可信,他认为打虎亭汉墓西墓的墓主人是汉代弘农太守张伯雅,而东墓应该是张伯雅妻子的墓。

  安金槐先生也认为,打虎亭汉墓的主人是弘农太守张伯雅夫妇的墓葬,对于当地传说的“常十家族墓”,他认为是因为“张”与“常”和“氏”与“十”的音相近,而当地群众又常把它们读混,所以当地就把打虎亭汉墓及其周围汉墓群的“张氏家族墓地”称为“常十家族墓地”。

  打虎亭汉墓管理处副主任王赢洲对于墓主人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规模以及墓内石刻画和彩色壁画的内容来看,这绝对不是一般百姓和官吏的墓葬,打虎亭汉墓的主人应该是东汉王朝的达官贵族。晚报记者 张锡磊【原标题:打虎亭汉墓系列之一 墓室很像四室两厅】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郑州晚报 2004年08月25日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