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打虎亭汉墓系列之三 日本相扑源于中国

2012/3/16 14:37:24 点击数: 【字体:

 
    在打虎亭汉墓的图画中,无论是豆腐制作,还是酿酒、烤肉串,所反映的都是汉代人对物质层面的追求。
      
    其实和现代人相比,汉代人在吃饱穿暖之后,同样也有精神上的需要和追求。在打虎亭汉墓中,就有大量的石刻画像和彩色壁画描述着汉代人娱乐、竞技等生活。
        
    在这些壁画中,最出名的应该算是那幅长7.3米、高0.7米的《宴饮百戏图》,在这幅大型彩色壁画中,诸如吹火、顶盘等现代人所熟知的杂技节目就已有了活灵活现的显现。
       
    一提到相扑运动,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日本,日本人也一直把相扑作为国技。事实上相扑并不是日本人创造的,在中国的汉朝之前,就有了相扑运动,打虎亭汉墓东墓中的一幅相扑图,为“日本相扑源于中国”提供了有力证据。
       
    汉代人对精神的追求,不局限于现实生活,他们还在勾勒着另外一个世界的情形,也就是人死后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中有不断飘移的云彩;有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珍禽异兽,如头上长角的马,头上有高冠的鸟头蛇等;还有似花似草的植物。

    宴请宾客要耍杂技
       
    眼花缭乱,让人惊叹的杂技想必大家都看过。但杂技在中国什么时候出现的,却没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关于杂技的起源年代也有多种说法,但在汉代有了杂技却是不争的事实,且已十分流行。
        
    但在东汉时,杂技被人称为百戏,百戏的内容非常广泛,有点类似竞技、杂耍、幻术及乐舞和动物戏等。当时的演出规模也是看场地的条件来决定的,可大可小,所演的节目也不固定,形式多样,有很大的随意性。
        
    说百戏是杂技的前身,或百戏就是汉代的杂技一点也不为过,百戏中的许多动作,如倒立、柔术、钻圈等,都可以在现代的杂技中看到影子。百戏中还有一类以手技为主的耍弄技术,如跳丸、掷剑、耍坛、旋盘、舞轮等,这些杂耍在现在的杂技表演中还很普遍,如在转碟的同时,还耍弄许多刀剑、火炬、小球、碗盏等。
       
    宴请宾客时,请一批艺人来表演百戏,是东汉时期上层社会比较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所以在许多汉墓中,都发现有《宴饮百戏图》,打虎亭作为一个大型汉墓,也不例外。打虎亭汉墓中的《宴饮百戏图》,刻在东墓中室东段北壁上部。
       
    这幅长7.3米、高0.7米的大型彩色壁画西部中间绘制有一个长方形棚状帏帐,帏帐后面竖有一排数根高大的旗杆,每根旗杆的顶部,分别绘有蓝、绿、红等不同颜色的彩旗,在空中随风飘扬。在撩起的帏帐内,绘有一个褐色的几案,男女主人并列坐在几案后,几案上摆放着许多盛满菜肴的盘、碗和红色的酒杯等物品。而在主人所坐的几案前面左右两侧,分别绘制了两排席地而坐的50多位穿着不同颜色衣服的宾客,每位宾客面前的席上,也都绘制盛有菜肴、食品与饮酒的盘、碗、杯等物品,形似主人与众多宾客正在宴饮。在主人面前和两排宾客之间,就绘制着众多艺人表演百戏的场面,其中除绘有击鼓、敲锣等作乐者外,做舞蹈杂技表演的有踏盘舞、踏鼓舞、双人掷丸、吹火表演与执节表演等,整个画面气氛热烈,场面生动。

    斗牛士英勇无比
          
    说起斗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西班牙的斗牛士。但斗牛绝对不是西班牙的专利,在汉代时的中国,斗牛就特别流行。
         
    在打虎亭汉墓中,就能很容易地找到汉代有斗牛存在的证据。这幅大力士斗牛的画像位于西墓前室西扇石门背面的下部,在这幅画像中,大力士头绾发髻,上身袒露,下身穿一短裤,左手按住牛角,右手高举一把月牙形武器欲打牛身,此时牛已被制伏在地,弓身翘尾,做挣扎逃脱状。而此时,在大力士上方,一只猛虎扑来,但大力士一点儿都不惊慌,仍死死地抓住牛角不放。这不禁使人想起古罗马的斗兽场和角斗场。

    中国汉代就有相扑
      
    提到相扑,大概有不少人会联想到日本。从1909年开始,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相扑逐渐成了国技。其实,相扑并不是日本人发明的,也不是日本所独有的竞技项目。 
     
    说起来,相扑本是古往今来全球共通的竞技之一,而就不利用任何武器徒手争强斗胜这点来说,恐怕也是人类最原始的竞赛游戏。古代奥林匹克便有全裸男子以相扑体式纠在一起的竞技,日后才演变为摔跤与拳击。
       
    如果追溯相扑在中国的历史,至少可以说在东汉时就出现了。打虎亭汉墓是东汉时期的墓葬,在这座大墓东墓中室东段的顶部就有一幅形象十分逼真而动人的《相扑图》,图中两个头大体胖的男性大力士做对面相斗状,两位大力士的头顶均为束发,全身几乎一丝不挂,只在下身各穿一条小短裤,腰部束布带。其中左侧的大力士,头发用布带扎起,顶部梳有高高的发髻,只看他长得浓眉大眼,嘴唇红润,高高的鼻梁下面是向两侧翘起的短胡须,两乳特别的丰满。他的上身被涂成淡褐色,下身呈深褐色,所穿的短裤为朱红色,腰束棕黑色腰带。这位大力士的姿势是脸微微上抬,胸部挺起,两上臂向后伸,手掌展开,右腿前蹬,左腿后弓,做欲斗状。
     
    右侧的一个大力士也是头向上仰,长的也是浓眉大眼、红嘴唇,长长的胡须略微上翘。他的全身都被涂成了深褐色,穿朱红色短裤,上身略向后倾,两乳也很丰满,肌肉高高隆起,左臂前伸微微上折,手心向上,五指展开,右臂斜向下伸,右腿前蹬,左腿后弓,做迎斗状。
       
    两位大力士前蹬的足非常接近,“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在这幅相扑图周围还绘有红叶和红花作衬托,使紧张的气氛稍稍有了些缓和。

    石刻画中车子没有车轮
        
    在打虎亭汉墓的东墓和西墓中,都有一些车马图,但两墓中的车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东墓彩色或墨色壁画中的车都是完整的,而西墓石刻画中的车都没有轮子。
       
    在汉代,车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也有了明确的分工,有专门运送物资和传递邮件的轺车,还有专门供妇女乘坐的辎车,当时的车上大部分还都安装有车棚,但有的封得较为严实,有的只在车顶上设一华盖。
        
    西墓内车马图大多集中在南耳室内,在南耳室的西壁,雕刻着一匹肥壮的马已被套驾在一辆轺车上,在长方形车厢的顶部安装有伞形华盖,驾车的高头大马昂首翘尾,后蹄跳动,似对出行已急不可待。在南耳室的东壁雕刻有4辆车,其中左上角一辆,形制与轺车类似,车厢顶部有伞状华盖,其他3辆车看样子是带棚牛车。在南耳室的西壁,也雕刻有一幅车马图,图中雕刻了一排大小不同的7辆车,在这7辆车中,有轺车、轿车和辎车3种,每辆车的车厢、车辕和车轴都清晰可见。
     
    但奇怪的是,在西墓石刻画中的车都没有车轮。关于这一问题,主持发掘打虎亭汉墓的考古专家安金槐曾作过解释,他解释说,一种原因是在石刻画车马图的车轮部分可能是墨画,时间一长,墨就脱落了。第二种可能是因为迷信思想,故意不雕刻车轮的。
       
    但记者进行仔细观察,感到这两种解释都让人无法信服,在车马图中为什么只在车轮部分采取墨画手法,仔细看车马图,记者也看不出用墨绘画车轮的任何痕迹。第二种解释也让人无法理解,如果是迷信思想,在墓葬中刻绘车辆时避讳刻画车轮,但在东墓中的车马图中,每辆车都雕刻有车轮。
       
    记者就这一问题询问了许多专家,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汉代人构建的天堂世界

        
     汉代人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人死后能升天成仙,到另外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所以在他们的头脑中也常常会闪现出升天成仙后的场景,这种场景很自然地就反映到墓葬的壁画中。
       
    反映墓主人臆想死后还能够升天成仙的封建迷信思想内容的石刻画像,主要分布在打虎亭两座汉墓的各个石门上和西墓内各室与甬道的顶部。这类石刻画像的内容,大多是雕刻了许多象征天空的各种云气纹样或云气图案,并在这些云气纹与云气图案之间,还雕刻了大量臆想中的所谓异禽、怪兽、仙人、仙草、仙花等一些稀奇古怪和带有迷信色彩的画像。
       
    就拿异禽来说,打虎亭汉墓中就有大量的画像存在,如一鸟双头的双头鸟,一鸟三足的三足鸟,一鸟三尾的三尾鸟等,甚至还有更为奇特的鸟头兽身、兽头鸟身、鸟头龟身等形象。
     
    “仙人”很显然也是汉代人们凭空想像出来的,在打虎亭汉墓壁画中出现的仙人画像中,除少数人物形象近似常人外,多数人物形象与正常人明显不同,其中有背上长翅膀的羽人,有枯瘦如柴的瘦人等,并且这些人或奔走于天空云际间,或骑在奔驰的翼虎、翼马等怪兽的背上做登山入云状。(原标题:打虎亭汉墓系列之三 日本相扑源于中国)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郑州晚报 2004-08-2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