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林军”守卫的皇陵
7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的一片古园——“汉光武帝刘秀原陵”。
来之前,听当地人把刘秀的陵园叫做“刘秀坟儿”,心里有点奇怪,这样称呼皇帝的墓,太平民化了吧?从孟津县城乘车,来到邙岭北面、黄河岸边的这片陵园,心里更为刘秀感到委屈:把这地方叫“坟儿”,可真有点辱没了皇家陵墓的气魄,古朴雄伟的阙门里,长而宽阔的神道两旁立着威武的石兽,怎么看也不能称之为“坟儿”。再仔细一琢磨,也想明白了,近2000年前的皇帝,人们已经没有了敬畏感,或者是关于刘秀的民间传说太多,老百姓说起他有亲切感,才给他的陵园一个平民化的称呼吧。
走过神道,来到墓园大门,记者被门前两棵两人合抱的巨柏吸引了,那柏树粗壮挺拔,散发着沧桑的感觉。我张开双臂丈量,抚摩着粗糙的树干,半天不想离开。在门口迎候的讲解员邢亚红笑了:“这是隋唐时种植的柏树,我们叫大将军柏和二将军柏,是把门的也是迎客的。在我们这儿这样的树不稀奇,你进了门,满园都是呢!”
果然,一进大门,合抱粗的古柏苍翠蓊郁,密密麻麻,错落有致。园子里古径幽僻,绿阴掩映,满地稚嫩的野花青草,把古柏衬托得更加粗犷和沧桑。
高大的树冠漏下来的阳光,斑斑点点洒在小径上。随着邢亚红,我们沿着小径在林间穿行,时而有松鼠在树缝中探头探脑,“扑棱棱”的声响引得人不时抬头:一只啄木鸟翩翩飞起,黄白条纹相间的翅羽瞬间消失在林间。
阵阵的风,把连翘的幽香送到我们的鼻尖,远远近近的鸟鸣衬托出难得的幽静。行走在古树、秀草、幽花搭造起的空间里,记者感受到了十足的古风古韵。
河洛地区是中国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这个陵园的周围都是耕耘了数千年的庄稼地,很少有像样的大树林。而陵园内竟然生存着这样的千年古柏林,真是难得。邢亚红说,陵园占地百余亩,原有3000多株隋唐古柏,都是当时的地方官员前来拜谒时种植的。因病虫害、雷击等各种自然灾害,现存1400多株。邢亚红自豪地说,一园中有上千株古柏的,全国独此一家。这些柏树品种很特别,每当雨后,会散发香气。有人清理死去的柏树,锯开了,发现里面色泽金黄如杏,香味浓郁,木质坚韧,所以称之为杏柏。
记者看到,不少古柏倾斜着,有的树不得不用桩子支撑,林子显得有点儿凌乱,像风灾中倒伏的庄稼。问起原因,邢亚红讲得很有人情味:“你仔细看,这些柏树都是向南倾斜的,传说这些树是刘秀的‘御林军’,刘秀是南阳人,他的御林军也多是南阳人,思乡心切,所以向南倾斜。”
由于是守卫刘秀的“御林军”,这些柏树到底有多少?那就是军事秘密了,不能随便让人知道。过去刘秀坟儿有多少柏树没人知道,国民党将领汤恩伯来参拜刘秀,不相信这个说法,让部下点数,可怎么也点不清楚,傻汤恩伯较了真,调来数千士兵,一人抱住一棵柏树,然后集合了报数,平时报数很“专业”的士兵,却一会儿就糊涂了,怎么也报不清楚。这时候狂风大作,柏林森然,涛声如怒,汤恩伯心里害怕,只好作罢。
讲完故事,邢亚红吐露了实情:实际上是因为刘秀坟儿地处黄河滩,土质松软,上千年的北风,吹斜了这些柏树。而柏树的数量也不是真的数不清楚,为了做好保护工作,他们就查清了,这里共有古柏1458株。
看来刘秀不愧是民间传说最多的皇帝,在他的陵园,没有传说才是怪事呢。
这些隋唐古柏,吸取上千年的天地日月精华,说句不敬的话,这些树都快“成精”了。上千年的生长过程,柏树树形千姿百态,有的树干如附有盘龙,有的树杈酷似惊鹿回头,有的好像面对墓冢用双手扒开胸膛,因此叫“赤胆忠心、肝胆相照柏”。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苦恋柏”。(图3)“苦恋柏”本是自然形成的奇观,一株古柏的树干中,长出了一棵苦楝树,有好事者就此“创作”了“苦恋柏”故事:刘秀和他的皇后阴丽华苦苦相恋,最终长相厮守。阴丽华是南阳新野人,当地有名的美人儿,年轻的刘秀对她一见钟情,当时还是一介布衣的刘秀有两大人生目标:“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后来刘秀果然赢得美人芳心,但由于战争,两人天各一方,苦苦思念。刘秀当了皇帝、定都洛阳后,派人把阴丽华接来,长相厮守,共度终生,死后合葬在这里。
其实,苦楝树寄生在这棵空心的千年柏树里,才不过15年时间,因此,是“千年等一回”的“千古绝恋”。“苦恋柏”四周围起了栏杆,不少恋人在上面挂起了连心锁。“不管怎么说,柏树是针叶,苦楝树是阔叶,树种不同,苦楝能寄生在柏树中,在植物学上也是奇观。”邢亚红说。
陵园的中间是高20米、周长500米的墓冢。冢前树清乾隆十五年巨碑一通,上书“汉世祖中兴光武皇帝陵”。我们拾级而上,冢上同样是古柏密布,台阶上满是青苔,只能压着脚走路,不小心就要滑倒。邢亚红说,古代帝王墓几乎全被盗过,但刘秀墓是个例外,从来没被盗过,这倒不全因为刘秀人缘好,主要是刘秀平生节俭,去世前交代不随葬任何金银玉器,全用瓦器,所以盗墓贼没兴趣。另外,刘秀墓位于黄河滩,地下几米就是水,也没法盗挖。(图8)当初的刘秀墓就是平地起了一个土堆,后来人们才陆续建起了神道、祠堂,刘秀墓才有了皇陵的气派。这些古柏是隋唐时的人们出于对刘秀的景仰种植的。
汉代所种的柏树,如今只有一棵,在陵墓西边的刘秀祠内。记者看到,这株汉柏三四人合抱粗细,从树根处一洞口望进去,汉柏的树心已经全部空了。树干上,脱落了枝杈自然形成一幅人脸的图案,极像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因此被称为“奶奶柏”。(图2)这棵树被当地人当成神树,以前不少农民在树前烧香许愿,据说很是灵验。10多年前,几个孩子挑香火玩儿,不小心把“奶奶柏”里面燃着了,几天后人们才发现。现在还留着火烧过的痕迹,但令人惊奇的是,这棵汉柏向着陵墓的一枝还活着,枝叶稀疏,一如老人的白发。
这株柏树,大概是刘秀和阴丽华下葬于此的为惟一见证了。关于刘秀与阴丽华合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两个人都下葬在这个墓冢,另一种说法是,遵循西汉帝后合葬惯例,这对恩爱情侣“同茔不同穴”,刘秀墓冢东500多米的地方,有一方坟冢,老百姓叫它“娘娘冢”,相传是皇后阴丽华的墓。据说阴皇后陵园中也有高大的寝殿、便殿,可惜如今已荡然无存了。孟津县原文化局局长、76岁的王俊生告诉记者,他曾经看到过打开的“娘娘冢”。国民党扒开花园口那年,王俊生12岁,由于花园口决口,黄河水流速加快,冲刷堤岸,“娘娘冢”附近地面下沉,冢塌了一角,当时王俊生家就在铁谢村,小孩子腿快,都跑去看。王俊生说,当时他看到墓冢里有砖圈着,棺材用铁链子吊在几根柱子上,棺材很大。后来,铁谢村一个姓王的大绅士赶到,让人们用砖头堵上,用土又把墓封严实了。
说起刘秀墓,当地人认为有两个独一无二:一是千株古柏聚于一园,有了这支“御林军”的护卫,刘秀墓环境清静幽雅,他一生悲欢沉浮、大起大落、风云激荡,去世后灵魂能安息在这样的地方,与古柏、秀草、幽花、鸟鸣相伴,也算“得其所哉”。
还有就是陵址独特。中国古代皇帝选陵,一般是靠山面河,象征帝王襟怀博大,驾驭万物之志,同时也可免遭水淹,这叫“枕山蹬河”,洛阳那么多的古墓,都是在邙山上,面对着伊水、洛水。而刘秀的陵园却在黄河岸边,面对着邙山,是“枕河蹬山”,这在古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刘秀为什么把墓选在这样的险地?近2000年来,人们无法理解,做出了各种猜测。但刘秀一生喜欢险中求胜,昆阳之战,他以不足两万人,打败王莽42万大军,凭借的就是出奇制胜。看看这千株古柏,就知道选择这样一个幽僻的地方,是他一生最后一个正确决定。
孟津分九曲黄河为中下游,黄河在其上穿山越岭,奔腾咆哮;而在其下河面宽阔,声息流缓,静走大海。不在北邙山上望洛阳的兴衰,而是隔一道邙岭,多一分超脱,少几许牵挂,在这黄河岸边听涛声,观云飞,同样是气度不凡。
从粮农到帝王
刘秀祠位于墓园的西侧,由阙门、碑廊、二十八宿馆、光武殿三进院落构成,建筑古朴而粗犷。记者随讲解员邢亚红走入光武殿,看着关于刘秀的壁画,讲解着种种往事,邢亚红对刘秀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她认为越了解刘秀,就越尊敬他:“他比刘邦有本事,他自己就是韩信,自己就是张良,自己就是萧何!”
在刘秀陵园门内,有一尊大石兽,身体曲张度极大,身形矫健,极富动感,阳刚之气十足,与神道旁现代雕刻的石兽大为不同。邢亚红说,10多年前,村民在刘秀墓南100多米处挖渠时,挖出了一个石辟邪,据考证是汉代刘秀陵园前的,全国存留的汉代石刻塑像大概只有三五件,像这样完整的大型石刻,是国宝级文物。不过这个石辟邪是仿制的,现在真品存放在洛阳博物馆,真品比这个漂亮多了。汉代的艺术品很难见到了,但就这么个仿制品,已经让人对汉风汉韵神往了。
石辟邪由九种动物的部分组成:龙头、鹿耳、蛇芯、马肚、麒麟翼、牛鬃、蛟龙尾,前迈的一只是虎爪,其余三只是狮爪。石辟邪的任务,是引领着皇帝的灵魂,走过神道,升入仙界。
尽管刘秀墓园汉代的遗物几乎没有了,但这个陵园依然这么景色优美,这里的一草一木,是汉朝远逝在历史深处后,人们站在刘秀人生的终点,对他的回望和肯定。
公元前6年,刘秀出生在济阳(今河南兰考)。他是西汉皇室后裔,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一脉。史书上说,汉景帝夜招他的妃子程姬,程姬因故不愿去,把她的宫女唐儿送去蒙事儿,景帝喝醉了酒,迷迷糊糊“幸之”,于是就有了刘秀这支后裔。刘秀的先世,从王降为列侯,到他父亲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公元3年,刘秀的父亲去世,他一家人回到故乡南阳,成了普通的平民。
这个时期,西汉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公元9年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但王莽篡权有术,治国无方,他“增重赋敛,刻剥百姓”,法令严苛残酷,并且朝令夕改,法无常制。王莽曾在7年内,四次改换货币,“每一易钱,民用破产”,老百姓手里的钱一夜之间成了废铜烂铁。所有这些导致社会更加混乱,矛盾更趋激化。公元17年,绿林、赤眉先后起义,天下越来越动荡不安。
刘秀的哥哥刘縯勇武刚毅,希望在乱世有所作为,他喜欢结交四方侠士,不愿种田。而刘秀当时是个没多少想法的人,从小喜欢种田、读书,常有多余的粮食到宛城(今南阳)去卖。汉高祖刘邦就不愿意种田,被他父亲太公称作“无赖”,而刘邦的哥哥刘仲却很善于经营。刘邦在做了皇帝以后,曾经反问父亲太公说:“现在我的产业,与哥哥比谁多?”这时刘縯就笑话刘秀,把自己比作刘邦,把刘秀比作刘仲。在哥哥的激励下,刘秀才“愤而有志于天下”。但谁料刘縯后来因为功高被猜忌他的更始帝刘玄杀死了,这一回是喜欢种地的刘秀做了皇帝,这是后话。
公元22年,一场大灾荒向南阳郡袭来,合郡地方,树皮草根,剥食殆尽;饿殍遍野,入夜磷火飘忽,一片凄凉恐怖的景象,老百姓再也生存不下去了。28岁的刘秀和刘縯一起,借机利用宗族势力起兵,并与进入南阳的绿林军联合起来。
开始刘秀在部队中并不重要,他的军事才能在著名的昆阳大战中显露出来,在最危急的关头,刘秀经受了考验,指挥部队上演大逆转,以少胜多,敲响了王莽新朝的丧钟,也拉开了自己走向成功的序幕。
公元23年,绿林军已发展至10万人,拥立汉室后裔刘玄为帝,年号更始。义军派主力围攻宛城,同时派王凤、王常、刘秀等率军2万人北上,连克昆阳(今叶县)、定陵(今郾城西)、郾县(今郾城南),缴获大量物资,供应围宛大军。
王莽感到长安受到极大威胁,急派王邑、王寻调集各州郡精兵42万人,号称百万,直扑昆阳,守城绿林军仅八九千人,看着王莽的军队铺天盖地而来,多数将领主张撤离。但此时避开敌人,正在攻打宛城的主力部队就暴露在敌人面前,两面受敌,必然大败。在改写历史的关键时刻,刘秀以冷静的分析和远见卓识,说服众将坚守待援,自率13骑趁夜出城,前往郾县、定陵调集援兵。王邑、王寻依仗人多势众,不听撤围攻宛和网开一面、让守军逃离的建议,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岂不快耶!”他们发动强攻,以冲车撞城,挖地道攻城,架云梯爬城,但昆阳城小而坚固,绝不是省油的灯,何况困兽犹斗,守城的被逼上绝路,死命抵抗,王邑、王寻干着急没办法。
六月初一,刘秀率领近万人救援昆阳,先头部队1000多人距王莽军四五里列阵。王寻派兵数千迎战。刘秀亲自挥刀杀向敌阵,诸将说:“刘将军见小敌怯,见大敌怎么这样毫无畏惧?!”因此人人奋力拼杀,歼敌千余,击退王莽军。
刘秀假传宛城已克战报,射入城中及王莽军营,一面鼓舞城内部队坚守,一面动摇王莽军心。接着,刘秀率3000敢死队秘渡昆水(今叶县辉河),迂回至王莽军侧后,冲击王寻、王邑大营。王邑、王寻认为义军不堪一击,下令各营不得擅自行动,自率万人迎战。两军激战,刘秀率精兵勇猛冲杀,王邑、王寻军阵势大乱。各州郡兵却又因王邑有令在先,谁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军溃败,王寻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阳守军乘势杀出,内外夹击,王莽军纷纷夺路逃命。这时,忽然下起暴雨,河水猛涨,王莽军涉水溺死者上万。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往洛阳。如此这般,创造了2万打败42万的奇迹。
昆阳之战,是决定性一战,它逆转了形势,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主力。但最大的功臣刘秀并没有得到升迁,反而陷入极大的危险中。
威望日增的刘縯受到猜忌和排斥,被更始帝刘玄杀害。正领兵在外的刘秀自知势孤,强忍悲痛,主动回到宛城谢罪,忍辱负重,不为哥哥举办葬礼,反而与相恋多年的爱人阴丽华热热闹闹地举行了婚礼,洞房花烛夜之后,天天花天酒地,一副及时行乐的模样。刘玄对他放了心,认为刘秀不过是纨绔子弟一个,因此他得以躲过杀身之祸。
死在“工作岗位”
炎炎夏日肆意地烘烤着大地,记者乘车从刘秀墓往东南而行,翻过邙山,大约走了十几公里,一堵残存的古城墙进入了视野。长约百米的城墙横亘在茂盛的玉米地里,顶上长满了杂草,裸露的断面千疮百孔,我穿过玉米地走过去,生机勃勃的青纱帐下,原本扎脚的麦茬灰黄残破,脚踩上去很松软了。
孟津县文化旅游局的王延辉告诉记者,这是汉魏洛阳城的遗址。(图7)眼前的一切很难让人相信,这里就是当年东汉王朝的国都!在刘秀的年代,这玉米地里是辉煌雄伟的宫殿,是热闹繁华的街市,冠盖如云,人流如织。站在古城墙上远望,这大片的玉米地,1900多年前,有规模庞大、学生多达3万人的太学,有张衡创制地动仪、浑天仪的灵台,王充在这里写作了伟大的《论衡》,蔡伦在这里造出了人类第一批纸。
当时的洛阳不仅是国内最大的商业都市,而且是一个国际丝绸贸易中心,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有数以万计的外国人在这里生活:“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刘秀开创的东汉时期,无疑是洛阳最辉煌的岁月,而眼前的玉米地,让人无限感伤。而日后洛阳的这些繁荣与衰落,是昆阳大战后困在南阳的刘秀所想像不到的。为全身避祸的刘秀,白天强颜欢笑,晚上泪湿枕席,有人说刘秀是中国古代最懂得“忍术”的皇帝,在大哥刘縯被谋杀后的日子里,刘秀苦苦地忍耐,等待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机遇。
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天下形势仍纷乱不堪,刘秀争取到了独立发展的机会:刘玄命刘秀以大司马身份,“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当时河北形势纷繁复杂,各种武装林立,刘秀依照冯异“理冤结,布惠泽”和邓禹“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的建议,“所过郡县,考察官吏,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争得了各阶层民众以及一些地方实力派的支持,逐渐形成了建立政权的基础力量。先拿下河北做立身之本,逐步夺取天下,是刘秀的如意算盘。
但刘秀刚刚在河北找到点感觉,王郎在邯郸称帝,势力盛极一时,兵微将寡、羽毛未丰的刘秀被逼得四处奔逃,“趣驾南辕,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处境艰危,几度陷于绝地。但刘秀再次经受住了考验,他的所作所为,让人们看到了天下安定的希望,众多英雄纷纷投奔,如今在刘秀祠二十八宿馆内供奉的云台大将,这个时候大都归附了刘秀,这些人个个能征惯战,智勇双全,带领自己的部队效忠刘秀,刘秀才在河北站稳了,组织力量一举消灭王郎势力,扫除占领河北的最大障碍。
公元25年6月,在众将的极力拥戴劝进下,刘秀即皇帝位于鄗城,年号建武,正式建立了东汉王朝,这一年,他年仅31岁。此后刘秀随即派大司马吴汉统军十余万,渡河围攻洛阳,并亲至河阳坐镇指挥。他采取政治诱降策略,终使洛阳30万人不战而降。进入洛阳城的刘秀宣布定都于此,此后数百年,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不久,定都长安的更始帝政权被赤眉军打败,忌贤妒能的刘玄死于军中。刘秀先后派邓禹、冯异与赤眉作战。冯异诱敌于崤底,取得大捷,迫降赤眉8万余人。赤眉余部十多万人仓惶东走宜阳。刘秀早已断定“赤眉无谷,自当东来”,此时已亲临宜阳,率诸军严阵以待。赤眉军正好落入圈套,十多万人全部投降。至此,刘秀取得了关中地区,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
历经艰难后的刘秀,开始“顺风顺水”地进行他的统一大业。根据当时各地割据势力的地理位置及其力量强弱,刘秀制定了由近及远、先东后西、逐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他联陇制蜀,使汉军得以偏师扼守关中,主力则用于对付东方。自公元26年到30年,刘秀平定了东方,移军西征,经过两年多的战争,平定陇西。然后命吴汉、岑彭、来歙、盖延等分道伐蜀。他坐镇长安,亲自指导战争进程。在汉军强大的攻势下,蜀军全线崩溃。公元36年11月,吴汉击杀公孙述于成都,蜀地平定。至此扫平各地的割据势力,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统一。
刘秀要统率驾驭很多不容易领导的人物,他极强的领导能力不容否定。同时他对大小事宜,都亲身督察经营,毫不松懈。他经常在局势艰危的时候,冒生命危险亲临前线。有人 说他平生“见小敌怯,见大敌勇”。我们也可以想像大敌已在他预料之中,若不规避,一定是准备好一决雌雄,所以能临危不惧。反而是小敌会出其不意地出现,需要警惕,否则处置不当,“阴沟翻船”,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毛泽东称赞刘秀是“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与他的祖宗刘邦不同的是,刘秀没有杀戮功臣,而对他的功臣非常“厚道”,给他们丰厚的待遇。但为了避免功臣权力过大带来问题,他“退功臣,进文臣”,把治理国家的事交给了文臣。
经过多年的战乱,国家残破,人民贫穷,有资料显示,西汉人口最多时达5900万,东汉建立时,人口只剩下2100多万。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后,采取“以柔道行之”的治国方针,致力于发展社会经济,安抚周边少数民族,东汉一度兴盛。史家誉之为“光武中兴”。
为了恢复国力,刘秀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实行汉文帝时期的“三十税一”。同时,他大量裁减官员,“十留其一”,合并400多个县。并大量释放奴婢,解放生产力,经济很快得到复苏,中国重新走向稳定和繁荣。
在位32年,刘秀生活简朴、终日操劳,公元57年,63岁的刘秀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死在“工作岗位”——洛阳南宫批阅文书的龙案上。
古柏森森的刘秀墓园,是他的终点,同时也是东汉王朝和此后数百年洛阳发展辉煌的起点。【原标题:探访刘秀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