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开封

开封:穿行在传说与现实之间(下)(2)

2013/5/30 10:03:24 点击数: 【字体:


 
    小吃之胡辣汤和杠儿油条
 
    胡辣汤是开封人的早点,它的主料是精粉、熟羊肉、粉条和面筋,卖相看上去就好象一般常见的酸辣汤,似乎只是颜色比较重而已,其实,它的配料可真不少,有八角、胡椒、花椒、茴香、砂仁、肉蔻、桂皮、凉浆、味精、精盐、木耳、面芡、香油,河南菜讲究食物的原味,想加醋的食客是要自己跟老板“申请”的。
 
    开封的油条和他处不同,不是两根拧在一起,而是直直的一条。炸油条需要两个人:一个师傅手捏两根儿短短的钢筷子,就那么灵巧的一挑一抻一扯,就把一块面坯拉直放在平底的油锅里了,另一个师傅手里拿着两个长筷子,负责翻动逐渐膨胀的油条,把炸好的油条用小竹盘端到食客面前。
 
    说起胡辣汤,原是始于明朝嘉靖年间。据说是严嵩为了讨嘉靖皇帝欢心,把一付烧汤而饮的助寿延年的秘方献给嘉靖。该汤美味无穷,嘉靖用后大喜,命名为“御汤”。明朝亡后,御厨赵纪携带此方逃至河南西华县逍遥镇,将此方传到了该地。该地人因此汤辣味俱全,遂改名为“胡辣汤”。
 
    品品胡辣汤,尝尝杠子油条,这小小的一份早点就好似憨厚朴实的开封人——看上去不起眼,可外表土土的胡辣汤里藏着丰富的内涵;金黄的油条直直地挺在小竹盘上,宁愿断裂,绝不扭曲。
 
    四、人文开封
 
    公元前八世纪,郑国国君郑庄公修筑启封城,取“启拓封疆”之意。西汉景帝元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为开封。这座古城到今天已经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她最辉煌的时候要数北宋,那是开封的鼎盛时期,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成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开封毗邻黄河。这条伟大的河流,孕育了古城光辉灿烂的文化,也给开封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千百年来,黄河如滚滚巨龙,在开封周边纵横肆虐,数十次决口使古城两次遭灭顶之灾。直到如今,黄河河底仍然高出城市地面十米余,形成了开封种种独特的人间奇观。
 
    开封气候温和,河湖纵横;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汴京八景“久负盛名。千余年来,开封人浸染在中原文化之中,端的是民风古朴,任侠好义,英雄豪杰光耀史册,奇闻轶事脍炙人口。
 
    声震天中的鼓楼  名闻四海的夜市
 
    如今,逛夜市、品小吃、体味古都民俗风情,已成为游开封的一大乐事。
 
    开封的夜市源远流长,早在北宋时期,汴梁城的城里城外,为了适应商业的需要,产生了许多商品交易的集中点,称为瓦子或瓦市。在瓦子里,人们既可以进行商品的交易,也有许多用栏杆围起来的民间艺术演出的场地,叫“勾栏”,最大的莲花棚、牡丹棚、象棚,能容纳数千观众。百姓们在这里交易百货、欣赏歌舞,通宵达旦之时,自然得满足饮食需要,夜市也就应运而生了。
 
    今日的开封,每当夜幕降临,遍布大街小巷的夜市便开始紧张的忙碌。那盏盏灯光,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熙来攘往的人流,看上去分外热闹。谁也数不清开封究竟多少夜市,小的夜市一二十家摊位,大的夜市近百家摊位,各种各样的小吃、百货、还有开封城无日无之的书摊,形成开封独特的夜市文化。
 
    开封最为繁盛的夜市,当推鼓楼广场。位于市中心的鼓楼夜市规模最大,它以广场为中心,延及周围4条街。这里风味小吃的品种最多,深受中外宾客的喜爱。每当华灯初上,这里便是灯火通明,推车设摊的小贩坐贾在固定的摊位上,穿着整洁的工作服,各自在灯下忙碌张罗。闲逛的人们熙来攘往,叫卖的声音此起彼伏。使人目不暇接。开封有名的花生糕酥松香甜;冰糖熟梨热甜软烂;黄焖鱼味美可口;在这都能找到卖处。其他还有五香咸兔肉、五香油茶、羊肉水饺、大肉馄饨、烤羊肉串,烧饼油条、烧鸡、桶子鸡、炒凉粉、茶鸡蛋、酱牛肉、板羊肉、小笼包子等。除开封传统风味小吃外,还有全国各地的名吃特产。开封的炒凉粉和杏仁茶还曾远涉重洋,赴新加坡表演。
 
    鼓楼广场位于市中心交通要道,南面是物质文明最发达的马道街,北面是精神文明最发达的书店街。广场原有钟鼓楼,系明代建筑。据说,当年钟鼓楼建成以后,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后来康熙年间重修鼓楼,河南巡抚大宴宾客,想求得一方巨匾为古城增色,但是,众多题词都嫌声势不足,倒是鼓楼的老司鼓一语惊人:“声震天中”。老人解释说:华夏九州豫居中,豫州诸府汴居中,汴京城鼓楼为腹心,恰是天下之中。一槌击鼓,声震天中!众人拍案叫绝。
 
    然后巡抚又发现一个难题,这四字气势磅礴,可是所有书法家都无法写出足以匹配鼓楼的雄伟字体。老司鼓的儿子小扫街主动请缨,大家都怀疑他怎么能写出大字,却见他不慌不忙地拎出自己每天用的扫帚,饱沾墨汁,左挥右舞,刹时间四个大字一蹴而就。原来他每天白天看着人们即兴挥毫,自己也在暗自揣摩,清晨打扫鼓楼前,总要拎桶清水用扫帚练习。故事传开,开封城又多了一个早晨起来,用扫帚沾水在路上练字习俗。
 
    虽然历遭兵焚水患,鼓楼早已不存在,但是,当人们坐在这天下正中的广场,以大宋皇都的夜景下酒,品尝天下的美食佳肴,酒至半酣,击节称赞,即使是只喊一个“好”字,想来也必是声震天中了。
 
    大宋遗风与清明上河图
 
    说起汴梁文化,就不能不提这幅图。这是张择端于北宋末年所绘的一幅享誉中外的艺术杰作。《清明上河图》的版本很多,现在确认的真品,其画面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绘制人物684个,牲畜96头(匹),房屋122座,树木174株,船舶25艘,车15辆,轿8顶。据考证,这幅画以汴河为中心,从东京外城东南方的农田园林作为起点,向西沿河而上,经虹桥一直到内城的保康门才结束。该图以浩繁的场面,细致入微的人物、场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北宋京都开封的社会风貌,风俗民情及汴河沿岸的繁华景象。
 
    现在,已经有人专门根据《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来研究北宋的人文风俗,或许不久的将来,学术界就又会多了“清学”这一门新流派了。
 
    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宋朝风情,如今已经被聪明的开封人按照张泽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在开封城的西北隅,建造了清明上河园这一座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的大型
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
 
    去称一称大宋公平秤吧,秤直钩弯知轻识重,去推一推水车旁的石头磨盘吧,磨大眼小粗进细出。回首园门外,旗幌高挂,而园门内,张择端正手托画卷。抬眼望去,但见汴河蜿蜒,楼宇鳞次,城外有小桥流水,有杨柳拂面;城内看楼台烟雨,看繁华冷艳,坐一坐酒楼、茶肆,看一看年画、官瓷,走一走钱庄、当铺,听一听算命、盘鼓,京都风情,大宋传说,武有杨家将,文有包青天……步入清园,好似梦回千年:或划小船,或乘牛车,绕石径,过虹桥,穿行于街市间,登临于楼阁上。听曲艺,看皮影,观斗鸡,赏汴绣,不经意中让你梦回宋朝,依稀跨越历史的长河。
 
    书法文化与翰园碑林
 
    相传开封城东北约二十里,在刘庄村村头的大土冢,就是仓颉的墓地,附近还有座高大的台基便是当年仓颉的造字台。自从仓颉造字以来,中原便开始了书法的历史。
 
    开封为华夏腹地,书法艺术有着丰厚的历史沃土。从汉代的蔡邕,三国时的阮籍、阮咸,到北朝书圣郑道昭,都在我国书法史上享有盛誉。北宋时期,由于帝王的喜好和褒扬,书法艺术更是被推向峰巅,官府专门设立书法机构,在北宋书法史上占有显赫地位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都在开封活动过,至今流韵犹存。繁塔内保存着赵安仁的写经碑刻,古吹台和龙亭留有康有为的题词,开封博物馆中藏有一百多块价值极高的碑刻和墓志。
 
    开封人继承了历史书法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家长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临帖练字,学校里开设了书法教学课程,讲授书法知识,走在开封的大街小巷上,不时可以看到老先生带着小孩子用麻刷沾粘土糊涂来练习书法。春秋二季,交通要道的两侧随处可见书写的“旭日东升”、“紫气东来”或者“龙腾虎跃”。特别是在河南大学市场南侧,有一条著名的书法街,一千多米的路段两侧,书法作品星罗棋布,既有斗方大字,也有巴掌大的小楷。字体上大多是仿欧楷体,结构严谨,端庄明丽,间或也有龙飞凤舞的行书、草书。每天清晨,练字的人伴着黎明的曙光,聚精会神地书写自己心中的希望。
 
    开封人爱书法,爱到痴迷的地步。在龙亭湖西畔,有一个全长4公里,存有3800块碑刻的碑林,这就是我国最大的民办碑林——中国翰园碑林。在这里,从甲骨文到小篆,从魏碑到狂草,历代书法名家虬劲的书法和行文优美的篇章,都被镌刻在了石碑上,反映出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发展史。可是,也许有人不相信,这样浩大的工程竟然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带领全家义务为国家修建的。都说开封人实在,认准的事什么都挡不住,别的证据咱不好说,碑林里那上千块碑刻也不会说,而办成这天大的好事的李公涛老人更是没什么豪言壮语,看来,也只有让后世评说了。
    浮云游子意
 
    白云千载,崔灏咏叹黄鹤楼,曾令诗仙扼腕拜服;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出了读书人的大志鸿图;国际天文联合会以开封一名普通工人张大庆的名字命名了“池谷—张”彗星;改革开放以后赴日的中国人二十多万,从留学生成长为博士生导师的学者,沈洁教授为第一人;牛得草扮的《七品芝麻官》一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道尽百姓心语;秦朔执笔《南风窗》,被誉为“时代良知,观念先锋”;于安澜先生的书法、语言学、美术史论在业界大名鼎鼎;李公涛致力于祖国的书法,创办“翰园碑林”人称“当代愚公”;郑晓瑛指挥北京女子爱乐乐团,雅乐传意境;武和平智破918特大文物盗窃案,降魔显神通;刘晓光棋秤鏖战,横行天下称九段,肖红设计中华世纪钟,世纪坛前有回声……
 
    开封素以文风传世,数千年的熏染,数千年的积淀,开封城的儿女无论到了哪里,都能做出一番功业,而无论取得什么样的声名,开封的儿女们,永远难忘的还是思乡情。
 
    汴梁菊文化
 
    养心者寄情于琴棋书画,言志者咏唱梅兰竹菊。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并与梅、兰、竹一起被称为“四君子”,它那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清丽高雅的幽香,尤其是菊花傲霜怒放,不畏寒风欺凌的气节,备受世人赞赏。
 
    菊花是开封市的市花。开封又名菊城,每年十月,大型的菊展都会成为古城一年一度的盛事。
 
    开封的菊会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开封人养菊花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初具规模。刘禹锡曾描述开封菊花“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到了北宋,东京汴梁的菊花更是遐迩闻名。每逢重阳佳节,不仅民间有花市、有赛菊,连宫廷内也要养菊、插菊枝、挂菊灯、饮菊酒。清代乾隆皇帝南巡,也曾来到开封禹王台赏菊,还留下了“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诗句,并被刻在禹王台的“乾隆御碑”上。数百年如一日,开封人对菊花的喜爱,从来没有减弱过一丝一毫。正是由于开封人对菊花由来已久的推崇和赞赏,1983年,开封开始举办菊花花会,到现在已经20届了。
 
    菊展期间,数百万盆菊花迎风怒放,充满了开封古城的处处名胜、条条街巷。观花知人,这么多美丽的菊花摆在街头,自然需要有人管理,有人浇水。每天清晨,临街的住户在晨练之余,主动为菊花浇水,洒出满街清新;学校的孩子们也不甘落后,每天分组为菊花冲去淡淡微尘;花盆被风吹倒,马上会有人伸手把花扶起,摆正……每一个人都会主动去呵护路边的菊花。
 
    曾经有人说过,衡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可以看一看他们是否能与自然界的生命相处和谐,开封人爱菊,爱心所至,草木自然动情。爱菊者众,赏菊遂成为风尚,赏析者既蔚然成风,养菊技艺也因之发展。以前只开出5朵金花的多头菊,现在已经由5头发展成16头,而当初颜色单一的大立菊也由1000余朵发展到了现在的4000余朵,盆景菊、壁挂菊、塔菊等造型艺菊的培育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本以高情难入世,何曾着意为清芳”,菊花本来是清高和孤傲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可热爱菊花的开封人,生生以自己的热情,让这原本冷峻的菊花也开出了融融的暖意。
 
     “谁将汴梁美景讴,菊花曼妙一城秋。可知卉木痴情物,与君同销万古愁。”伴着贯穿古城的浩荡水系,乘着古意犹存的画肪游船,听着夹岸的欢声笑语,赏着满城绽放的菊花,真可谓是“船在水中走,人在画里游”。
 
    朋友,如果你能够有机会到开封走一走,拜托你,千万不要走马观花,不要试图“一日看尽章台柳”,你一定要在开封多停一两天,来感受开封的风土人文,来领略开封的文化底蕴,来欣赏这万花荟萃的菊花世界,来体会这民风淳朴的君子之乡。你会惊喜地发现,这座曾经苦难重重的七朝古都,在开封人的辛勤建设下,现在早已是碧水荡漾的旅游胜地,早已是风景如画的北方园林。
 
    开封,物华天宝的中原古都,风光旖旎的现代名城。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议政网 2010-12-28 作者:李翔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