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穿行在传说与现实之间(下)(2)
2013/5/30 10:03:24 点击数:138
【字体:大 中 小】
小吃之胡辣汤和杠儿油条
胡辣汤是开封人的早点,它的主料是精粉、熟羊肉、粉条和面筋,卖相看上去就好象一般常见的酸辣汤,似乎只是颜色比较重而已,其实,它的配料可真不少,有八角、胡椒、花椒、茴香、砂仁、肉蔻、桂皮、凉浆、味精、精盐、木耳、面芡、香油,河南菜讲究食物的原味,想加醋的食客是要自己跟老板“申请”的。
开封的油条和他处不同,不是两根拧在一起,而是直直的一条。炸油条需要两个人:一个师傅手捏两根儿短短的钢筷子,就那么灵巧的一挑一抻一扯,就把一块面坯拉直放在平底的油锅里了,另一个师傅手里拿着两个长筷子,负责翻动逐渐膨胀的油条,把炸好的油条用小竹盘端到食客面前。
说起胡辣汤,原是始于明朝嘉靖年间。据说是严嵩为了讨嘉靖皇帝欢心,把一付烧汤而饮的助寿延年的秘方献给嘉靖。该汤美味无穷,嘉靖用后大喜,命名为“御汤”。明朝亡后,御厨赵纪携带此方逃至河南西华县逍遥镇,将此方传到了该地。该地人因此汤辣味俱全,遂改名为“胡辣汤”。
品品胡辣汤,尝尝杠子油条,这小小的一份早点就好似憨厚朴实的开封人——看上去不起眼,可外表土土的胡辣汤里藏着丰富的内涵;金黄的油条直直地挺在小竹盘上,宁愿断裂,绝不扭曲。
四、人文开封
公元前八世纪,郑国国君郑庄公修筑启封城,取“启拓封疆”之意。西汉景帝元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为开封。这座古城到今天已经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她最辉煌的时候要数北宋,那是开封的鼎盛时期,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成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开封毗邻黄河。这条伟大的河流,孕育了古城光辉灿烂的文化,也给开封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千百年来,黄河如滚滚巨龙,在开封周边纵横肆虐,数十次决口使古城两次遭灭顶之灾。直到如今,黄河河底仍然高出城市地面十米余,形成了开封种种独特的人间奇观。
开封气候温和,河湖纵横;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汴京八景“久负盛名。千余年来,开封人浸染在中原文化之中,端的是民风古朴,任侠好义,英雄豪杰光耀史册,奇闻轶事脍炙人口。
声震天中的鼓楼 名闻四海的夜市
如今,逛夜市、品小吃、体味古都民俗风情,已成为游开封的一大乐事。
开封的夜市源远流长,早在北宋时期,汴梁城的城里城外,为了适应商业的需要,产生了许多商品交易的集中点,称为瓦子或瓦市。在瓦子里,人们既可以进行商品的交易,也有许多用栏杆围起来的民间艺术演出的场地,叫“勾栏”,最大的莲花棚、牡丹棚、象棚,能容纳数千观众。百姓们在这里交易百货、欣赏歌舞,通宵达旦之时,自然得满足饮食需要,夜市也就应运而生了。
今日的开封,每当夜幕降临,遍布大街小巷的夜市便开始紧张的忙碌。那盏盏灯光,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熙来攘往的人流,看上去分外热闹。谁也数不清开封究竟多少夜市,小的夜市一二十家摊位,大的夜市近百家摊位,各种各样的小吃、百货、还有开封城无日无之的书摊,形成开封独特的夜市文化。
开封最为繁盛的夜市,当推鼓楼广场。位于市中心的鼓楼夜市规模最大,它以广场为中心,延及周围4条街。这里风味小吃的品种最多,深受中外宾客的喜爱。每当华灯初上,这里便是灯火通明,推车设摊的小贩坐贾在固定的摊位上,穿着整洁的工作服,各自在灯下忙碌张罗。闲逛的人们熙来攘往,叫卖的声音此起彼伏。使人目不暇接。开封有名的花生糕酥松香甜;冰糖熟梨热甜软烂;黄焖鱼味美可口;在这都能找到卖处。其他还有五香咸兔肉、五香油茶、羊肉水饺、大肉馄饨、烤羊肉串,烧饼油条、烧鸡、桶子鸡、炒凉粉、茶鸡蛋、酱牛肉、板羊肉、小笼包子等。除开封传统风味小吃外,还有全国各地的名吃特产。开封的炒凉粉和杏仁茶还曾远涉重洋,赴新加坡表演。
鼓楼广场位于市中心交通要道,南面是物质文明最发达的马道街,北面是精神文明最发达的书店街。广场原有钟鼓楼,系明代建筑。据说,当年钟鼓楼建成以后,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后来康熙年间重修鼓楼,河南巡抚大宴宾客,想求得一方巨匾为古城增色,但是,众多题词都嫌声势不足,倒是鼓楼的老司鼓一语惊人:“声震天中”。老人解释说:华夏九州豫居中,豫州诸府汴居中,汴京城鼓楼为腹心,恰是天下之中。一槌击鼓,声震天中!众人拍案叫绝。
然后巡抚又发现一个难题,这四字气势磅礴,可是所有书法家都无法写出足以匹配鼓楼的雄伟字体。老司鼓的儿子小扫街主动请缨,大家都怀疑他怎么能写出大字,却见他不慌不忙地拎出自己每天用的扫帚,饱沾墨汁,左挥右舞,刹时间四个大字一蹴而就。原来他每天白天看着人们即兴挥毫,自己也在暗自揣摩,清晨打扫鼓楼前,总要拎桶清水用扫帚练习。故事传开,开封城又多了一个早晨起来,用扫帚沾水在路上练字习俗。
虽然历遭兵焚水患,鼓楼早已不存在,但是,当人们坐在这天下正中的广场,以大宋皇都的夜景下酒,品尝天下的美食佳肴,酒至半酣,击节称赞,即使是只喊一个“好”字,想来也必是声震天中了。
大宋遗风与清明上河图
说起汴梁文化,就不能不提这幅图。这是张择端于北宋末年所绘的一幅享誉中外的艺术杰作。《清明上河图》的版本很多,现在确认的真品,其画面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绘制人物684个,牲畜96头(匹),房屋122座,树木174株,船舶25艘,车15辆,轿8顶。据考证,这幅画以汴河为中心,从东京外城东南方的农田园林作为起点,向西沿河而上,经虹桥一直到内城的保康门才结束。该图以浩繁的场面,细致入微的人物、场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北宋京都开封的社会风貌,风俗民情及汴河沿岸的繁华景象。
现在,已经有人专门根据《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来研究北宋的人文风俗,或许不久的将来,学术界就又会多了“清学”这一门新流派了。
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宋朝风情,如今已经被聪明的开封人按照张泽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在开封城的西北隅,建造了清明上河园这一座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的大型
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
去称一称大宋公平秤吧,秤直钩弯知轻识重,去推一推水车旁的石头磨盘吧,磨大眼小粗进细出。回首园门外,旗幌高挂,而园门内,张择端正手托画卷。抬眼望去,但见汴河蜿蜒,楼宇鳞次,城外有小桥流水,有杨柳拂面;城内看楼台烟雨,看繁华冷艳,坐一坐酒楼、茶肆,看一看年画、官瓷,走一走钱庄、当铺,听一听算命、盘鼓,京都风情,大宋传说,武有杨家将,文有包青天……步入清园,好似梦回千年:或划小船,或乘牛车,绕石径,过虹桥,穿行于街市间,登临于楼阁上。听曲艺,看皮影,观斗鸡,赏汴绣,不经意中让你梦回宋朝,依稀跨越历史的长河。
书法文化与翰园碑林
相传开封城东北约二十里,在刘庄村村头的大土冢,就是仓颉的墓地,附近还有座高大的台基便是当年仓颉的造字台。自从仓颉造字以来,中原便开始了书法的历史。
开封为华夏腹地,书法艺术有着丰厚的历史沃土。从汉代的蔡邕,三国时的阮籍、阮咸,到北朝书圣郑道昭,都在我国书法史上享有盛誉。北宋时期,由于帝王的喜好和褒扬,书法艺术更是被推向峰巅,官府专门设立书法机构,在北宋书法史上占有显赫地位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都在开封活动过,至今流韵犹存。繁塔内保存着赵安仁的写经碑刻,古吹台和龙亭留有康有为的题词,开封博物馆中藏有一百多块价值极高的碑刻和墓志。
开封人继承了历史书法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家长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临帖练字,学校里开设了书法教学课程,讲授书法知识,走在开封的大街小巷上,不时可以看到老先生带着小孩子用麻刷沾粘土糊涂来练习书法。春秋二季,交通要道的两侧随处可见书写的“旭日东升”、“紫气东来”或者“龙腾虎跃”。特别是在河南大学市场南侧,有一条著名的书法街,一千多米的路段两侧,书法作品星罗棋布,既有斗方大字,也有巴掌大的小楷。字体上大多是仿欧楷体,结构严谨,端庄明丽,间或也有龙飞凤舞的行书、草书。每天清晨,练字的人伴着黎明的曙光,聚精会神地书写自己心中的希望。
开封人爱书法,爱到痴迷的地步。在龙亭湖西畔,有一个全长4公里,存有3800块碑刻的碑林,这就是我国最大的民办碑林——中国翰园碑林。在这里,从甲骨文到小篆,从魏碑到狂草,历代书法名家虬劲的书法和行文优美的篇章,都被镌刻在了石碑上,反映出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发展史。可是,也许有人不相信,这样浩大的工程竟然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带领全家义务为国家修建的。都说开封人实在,认准的事什么都挡不住,别的证据咱不好说,碑林里那上千块碑刻也不会说,而办成这天大的好事的李公涛老人更是没什么豪言壮语,看来,也只有让后世评说了。
浮云游子意
白云千载,崔灏咏叹黄鹤楼,曾令诗仙扼腕拜服;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出了读书人的大志鸿图;国际天文联合会以开封一名普通工人张大庆的名字命名了“池谷—张”彗星;改革开放以后赴日的中国人二十多万,从留学生成长为博士生导师的学者,沈洁教授为第一人;牛得草扮的《七品芝麻官》一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道尽百姓心语;秦朔执笔《南风窗》,被誉为“时代良知,观念先锋”;于安澜先生的书法、语言学、美术史论在业界大名鼎鼎;李公涛致力于祖国的书法,创办“翰园碑林”人称“当代愚公”;郑晓瑛指挥北京女子爱乐乐团,雅乐传意境;武和平智破918特大文物盗窃案,降魔显神通;刘晓光棋秤鏖战,横行天下称九段,肖红设计中华世纪钟,世纪坛前有回声……
开封素以文风传世,数千年的熏染,数千年的积淀,开封城的儿女无论到了哪里,都能做出一番功业,而无论取得什么样的声名,开封的儿女们,永远难忘的还是思乡情。
汴梁菊文化
养心者寄情于琴棋书画,言志者咏唱梅兰竹菊。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并与梅、兰、竹一起被称为“四君子”,它那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清丽高雅的幽香,尤其是菊花傲霜怒放,不畏寒风欺凌的气节,备受世人赞赏。
菊花是开封市的市花。开封又名菊城,每年十月,大型的菊展都会成为古城一年一度的盛事。
开封的菊会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开封人养菊花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初具规模。刘禹锡曾描述开封菊花“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到了北宋,东京汴梁的菊花更是遐迩闻名。每逢重阳佳节,不仅民间有花市、有赛菊,连宫廷内也要养菊、插菊枝、挂菊灯、饮菊酒。清代乾隆皇帝南巡,也曾来到开封禹王台赏菊,还留下了“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诗句,并被刻在禹王台的“乾隆御碑”上。数百年如一日,开封人对菊花的喜爱,从来没有减弱过一丝一毫。正是由于开封人对菊花由来已久的推崇和赞赏,1983年,开封开始举办菊花花会,到现在已经20届了。
菊展期间,数百万盆菊花迎风怒放,充满了开封古城的处处名胜、条条街巷。观花知人,这么多美丽的菊花摆在街头,自然需要有人管理,有人浇水。每天清晨,临街的住户在晨练之余,主动为菊花浇水,洒出满街清新;学校的孩子们也不甘落后,每天分组为菊花冲去淡淡微尘;花盆被风吹倒,马上会有人伸手把花扶起,摆正……每一个人都会主动去呵护路边的菊花。
曾经有人说过,衡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可以看一看他们是否能与自然界的生命相处和谐,开封人爱菊,爱心所至,草木自然动情。爱菊者众,赏菊遂成为风尚,赏析者既蔚然成风,养菊技艺也因之发展。以前只开出5朵金花的多头菊,现在已经由5头发展成16头,而当初颜色单一的大立菊也由1000余朵发展到了现在的4000余朵,盆景菊、壁挂菊、塔菊等造型艺菊的培育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本以高情难入世,何曾着意为清芳”,菊花本来是清高和孤傲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可热爱菊花的开封人,生生以自己的热情,让这原本冷峻的菊花也开出了融融的暖意。
“谁将汴梁美景讴,菊花曼妙一城秋。可知卉木痴情物,与君同销万古愁。”伴着贯穿古城的浩荡水系,乘着古意犹存的画肪游船,听着夹岸的欢声笑语,赏着满城绽放的菊花,真可谓是“船在水中走,人在画里游”。
朋友,如果你能够有机会到开封走一走,拜托你,千万不要走马观花,不要试图“一日看尽章台柳”,你一定要在开封多停一两天,来感受开封的风土人文,来领略开封的文化底蕴,来欣赏这万花荟萃的菊花世界,来体会这民风淳朴的君子之乡。你会惊喜地发现,这座曾经苦难重重的七朝古都,在开封人的辛勤建设下,现在早已是碧水荡漾的旅游胜地,早已是风景如画的北方园林。
开封,物华天宝的中原古都,风光旖旎的现代名城。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议政网 2010-12-28 作者: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