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开封

开封:穿行在传说与现实之间(上)

2013/5/30 10:06:06 点击数: 【字体:

 
    没有一座城市能够像她一样著名:绵延万载,承载着人们多少年来的清官渴望,出无数包龙图,让神州处处开封府。
 
    没有一座城市能够像她一样悠然:跨越千年,和一幅风华绝代的佳作相伴相行,找一位张择端,画清明盛世上河图。
 
    “地上悬河水”,中国所有城市,只有开封历经磨难,饱受母亲河肆虐之苦,黄河河床高出城市十余米,构筑河堤的,除了沙石,还有不屈的信念。
 
    “地下城摞城”,世界无数首都,唯独汴京百折不挠,战乱洪水处重建家园,代代相传上下叠压六座城,支撑城池的,既是建筑,更是永恒的忠诚。
 
    水浊水清,潘杨湖映照人心向背,路窄路宽,仁义巷诉说百姓心声,几乎每一条街道都是书店,几乎每一处景点都是书画,书传大梁,染得大梁人文荟萃。
 
    小笼包子桶子鸡,汴梁西瓜红薯泥,鲤鱼焙面花生糕,泡桐青豆开封米,好象每一亩土地都有特产,好象每一家店铺都有创意,香飘汴京,熏出汴京物产丰盈。
 
    大禹于此处治水;师旷在这里抚琴;孟子告诫梁惠王,切莫五十步笑百步;侯嬴建议信陵君,自当救赵国窃虎符;相国寺外,花和尚倒拔垂杨柳;州桥桥头,青面兽叫卖宝刀;“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青莲唱侠客行,以酬高适杜甫;“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王安石走变法路,欲求富国强民……
 
    开封古城,记录中原繁华梦,梦萦漂泊游子心,相国霜钟,撞出汴水秋雨声,声声皆是思乡情。
 
    一、七朝古都名胜处处
 
    开封可以说是中国所有古都中建都时间最长中的一个,从公元475年到1232年,绵亘七百余年,以开封为京都的宋朝又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朝代,但是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杭州等其他古都比起来,即便数上成都,甚至加上清朝未进关前短暂的都城沈阳,开封的知名度却都是最低的,这可能是由于开封在建国之后不久即不再作为省会的缘故吧。
 
    其实,一旦到了开封,所有的人都会出乎意料地得到两个惊喜。
 
    其一,北方的城市,往往比较干,尘土飞扬中给人以又脏又乱的印象。可是,到了开封,人们才会发现,这里居然不负“北方水城”的雅号。开封城内,无景不水,无水不清,城市里湖光潋滟。再怎么苛刻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她是一座美丽的园林城市。
 
    其二,说起开封,人们脑子里想的总是滔滔黄河,大浪淘沙,或者是以往的印象——历经几次洪水淹没,开封已无遗迹可言。实际上,如果仅仅安排短短的一两天时间到开封游览,旅行者不仅会彻底否定了这种先验的偏见,而且会“痛苦”地发现,还有很多景致没有来得及欣赏。
 
    龙亭
 
    龙亭公园在开封城的西北角,占地面积一千多亩,其中水域面积一半以上,风景甚是优美。这里原为北宋和金皇宫的一部份,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河南巡抚在这儿建万寿亭安放皇帝牌位让官员们叩拜,这才开始叫龙亭这个名字。
 
    上龙亭大殿时,要攀登近百尺的石阶。石阶的中间是雕刻的龙,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见,那石雕上还残存着马蹄的印痕。据说这马蹄印儿是当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骑马上殿时留下的。两侧石阶分左右,如果有心,不妨数一数左右两边石头台阶的数目——东边比西边多了半个台阶,那自然是因为大宋朝重文治而轻武功的缘故,文东武西嘛。
 
    站在龙亭大殿前,凭栏南望,潘杨二湖分列左右。传说杨家湖原是杨家将的府邸,而潘家湖则是潘仁美的宅院。杨家湖水清,潘家湖水浊,这是因为杨家将世代忠良而潘仁美是个奸臣。开封人还在杨家湖的北岸新修了天波杨府,海内外杨氏子孙年年都会来这里祭祖。萧瑟秋风吹遍,换了几度人间,现如今两湖都已清澈见底,但往来的人们还是在讲述水清水浊的故事——要知道,对于开封人,忠奸之辨可是大义所在。
 
    放眼处,湖光轻轻荡漾,游船来来往往。从龙亭脚下一直向前延伸的,是开封亘古未变的城市中轴线。御街上垂柳依依,如有明月上梢头,可有人儿相约黄昏后?樊楼外酒旗青青,若能与君歌一曲,侧耳听的你能否会我登临意?登百尺高台,迎千里金风,话七朝旧事,让人怎能不感慨!
 
    铁塔
 
    首先声明,铁塔虽然名字里有铁,它可不是铁铸的塔,这一点可不要弄错了。
 
    之所以叫铁塔,是因为它的外表全是用褐色的琉璃砖镶嵌而成的。褐色的砖从远处看起来就象是铁的颜色,又加上塔的本身坚固异常,犹如铁铸一般,所以,老百姓都叫它“铁塔”。其实,铁塔原名叫开宝寺塔,建于北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到今天已经将近千年了,它可是开封市的标志性建筑,一向都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称。站在铁塔顶层,任眼前白云苍狗,远方的黄河汹涌澎湃,脚下的城市热闹繁华,风过檐角,铜铃奏出仙乐,世间所有俗事都显得那么遥不可及。
 
    铁塔外壁的琉璃砖,花纹有五十多种,图案包括飞天、降龙、麒麟、坐佛、菩萨、狮子、花卉等,各式各样,不一而足。无论是远观近看,铁塔都能和玲珑剔透的木塔相媲美,因为当年的设计者建造铁塔时,用了许多如同经过斧凿的木料一般的“结构砖”,有榫有眼,使整座塔结合得异常紧密。要知道,砖型的规格化可是我国佛塔建设史中的一项大进步呢。
 
    铁塔的前身是北宋的喻浩为供奉佛祖的舍利子而建造的一座木塔,塔下地宫供奉着佛祖的舍利子。木塔刚建成的时候,塔向西北倾斜,有人问喻浩缘由,他说京师无山,多西北风,不远处还有大河流过,用不了百年,塔自己就会直过来了。可惜它仅存在了五十多年,1044年时被雷火所焚。如果保留下来的话,比1350年建成的比萨斜塔还要年长的多呢,更别说这木塔还能自己逐渐地把身体站直了。
 
    佛教讲三世轮回,游人到了铁塔,一定别忘了绕着它左右各绕三圈,这会让你心里所想的人得到佛祖的庇护。开封的老人们都说,九百多年来,铁塔历经地震与洪水,甚至连1938年日寇用大炮轰击都仍然屹立,应该是佛祖保佑的结果吧。
 
    想想也是,站立于中原大地,俯视着万载长河,自“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大宋历千年而护卫佛祖的传乘,这铁塔,又岂是侵略者区区几颗炮弹所能毁去的?
 
    繁塔
 
    开封城有句老话,“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及繁(读“婆”音,姓氏)塔腰”,可现在的繁塔却孤单地躲在开封城南,而且,形象也很是怪异——三层的底座上是普通的七层实心小塔。这是怎么回事呢?
 
    繁塔是开封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一座佛塔,在宋代,它曾是一座六角九层,80多米高的巨型佛塔,极为壮观。铁塔的高度是50多米,可不是只到繁塔腰嘛。说繁塔比铁塔高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繁塔坐落在高台上,繁塔原名兴慈塔,因为高台附近住过繁姓人家,所以俗称为繁塔。岁月侵蚀,现在只余下了三层的底座。直到清初重修时,才在三层繁塔上部修了一个平台,又在平台上修建了一个七级的实心小塔,使繁塔成三层大塔上面摞小塔的奇特造型,这种造型的塔在国内可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的。
 
    古老的繁塔静静地坐落在一片普通的民居之中,它是真正的建于宋代的塔,是文物。在它剩余下的三层残塔的内外壁上,有七千多块不同的雕像,雕像中的乐伎特别地生动。塔内壁嵌着宋代的石刻,有赵安仁在977年书写的佛经,这些刻石都具有珍贵的书法艺术价值,是真正的原品,而不是几经拓印而走了样的复制品。如果单单是看繁塔平凡无奇的门口,看见它附近略显破败的房屋,没有人会想到这一片房子中间会藏有这样美丽的塔,藏有这样的珍品。大隐隐于市,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禹王台里三贤祠
 
    繁塔东边是郁郁葱葱的禹王台公园。公园里古树参天,亭台掩映,完全是中国古园林的风貌。
 
    相传两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晋国大音乐家师旷曾在这里奏乐,当时名为“吹台”。明代为纪念禹王治水,在此建庙,改称“禹王台”。禹王台上立着五米高的禹王塑像,以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传说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驯服了洪水。看来,只要有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不论是任何人,不论是做任何事,都肯定是能获得成功的。
 
    禹王台是一座宽阔高大的土台子,人们为纪念师旷,将其命名为古吹台。这里优美的环境,吸引着许多名人前来游览。唐天宝三年,诗仙李白因得罪权贵,离开长安泛舟沿黄河东下,在洛阳遇到杜甫,两人一起到汴梁又遇到了怀才不遇、浪迹天涯的高适,三人寻访古吹台,并做诗相唱和。李白的《梁园吟》、杜甫的《遣怀》和高适的《古大梁行》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诗仙本人也因为此诗而喜获知音,与宗氏小姐喜结连理,开始了“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的幸福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三贤祠既是真挚友情的体现,又是浪漫爱情的发祥地。
 
    大相国寺
 
    器宇非凡的大相国寺地处开封闹市区,是一座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卓越地位和广泛影响的著名寺院。别看现在的大相国寺地方不大,在北宋时期,这里可是全国最大的皇家寺院,占地五百四十多亩,面积足足是现在的18倍,而且,开封人传说,相国寺的山门离相国寺的大殿六百里,在潼关山梁上呢。
 
    大相国寺原为信陵君住宅,它原名建国寺,唐延和九年(公元712年)改名为大相国寺,当时辖64个禅院、律院,僧人1000余人。相国寺的历代住持僧,都得到过皇帝的亲赐封号。
寺院内的八角琉璃殿造型优美典雅,很是值得一看。殿内供奉着的“千手千眼佛”,是用一整棵巨大的银杏雕刻而成:莲花宝座上站立着一尊全身贴金的观音像,像为四面造型,每面都有大手六只,胁间成扇状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手掌和胳膊,每只手掌中绘有一目,共计1048只眼和1048只手。为了使佛像更增威仪,八十年代初,整个的八角琉璃殿被人工抬高了1.6米。
 
    相国寺大门内悬挂的那口铜钟很是著名,它直径1.81米,重逾万斤。在暮秋初冬的清晨,菊黄霜白之际,破晓的曙光中将大钟撞响,钟声浑厚,声传百里,悠远的钟声惊醒痴迷于红尘俗世的名利之人,这正是汴梁八景中的“相国霜钟”。
 
    包公祠
 
    包公祠座落在碧波荡漾、风景如画的包公湖西畔,地方并不大,但是,每年来这里参观的人可真不少。由于很多人来了之后都希望看看“黑老包”的办公地,以至于开封城又在包公湖东侧新修建了开封府。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包拯的一生忧国忧民、刚正不阿,是执法知山、清政廉洁的楷模。尤其是他知开封府时,倒坐南衙,抑强扶弱,铁面无私,为百姓伸张正义,成就了一个古今中外妇孺皆知的美名——包青天,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从宋朝起直到现在,人们编写了无数戏剧、故事来歌颂他。开封的包公祠是金、元时期建立的,以纪念这位先贤。
 
    大殿内高3米多、重达2.5吨的包公铜像引人注目。包公蟒袍冠带,正襟端坐,一手扶椅,一手握拳,仿佛要拍案大喝,显现出凛然不可予夺的浩然正气。
 
    开封府的题名记碑上刻有北宋开国以来148年中183任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唯有包公名下有一条深深的凹痕,这是数百年来,人们观赏碑刻时总在包拯的名下指指点点,天长日久磨出来的。千万人所指,指点的岂止是简简单单的“包拯”二字,岂止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名字,石碑上所划出的,应该是人们的期盼,是善恶有报、无官不清的美好心声。
 
    延庆观
 
    全真教第一道观南临包公湖,西望包公祠,它的前身叫重阳观,是为了纪念道教全真派始祖王重阳而建立的。相信看过金庸作品的人对王重阳这个名字必定不陌生。王重阳游历江湖,于金大宝九年(1169年)带丘处机等四名弟子到开封传教,并于次年仙逝于此。他的再传弟子王志谨为纪念他到这里传教,历三十年修建成了延庆观。
 
    明清两代开封屡遭水患,延庆观的建筑大多淤埋严重,现存的玉皇阁是中原独有的古代建筑,该阁是蒙古包与楼阁的巧妙结合,一层是正方形,里面是蒙古包的样子,二层八角实心,三层则是八角楼阁,具有浓郁的元代建筑的特色。这样的建筑,国内其他地方是见不着的。
 
    山陕甘会馆
 

    游览开封的人,绝对不可以不去山陕甘会馆。那是一座瑰丽的艺术宝库,它的砖、木、石雕艺术,堪称古代会馆建筑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开封多年来一直是河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全国各地在这里设立了许多“同乡会”。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山西、陕西、甘肃的巨商富豪自动聚资,修建了一座华丽的会馆,作为三省“旅汴同乡”聚会的场所,定名为“山陕甘会馆”。
 
    会馆的门前有一座大照壁,大约有三层楼高,十几米宽,它是由灰砖砌成的,里外檐下有五层砖雕,布满梅兰花卉、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各种图像,散布其间的还有32个龙头垂柱。照壁正中嵌着一块白玉石雕,外方内圆,浮雕二龙戏珠,外沿四周盘绕着11条飞腾小龙,栩栩如生,精巧之极。
 
    照壁后面是一座装饰精美的戏楼,戏楼两侧,钟楼鼓楼东西相对。正殿前有一座木质结构的牌楼,这座牌楼用六根立柱支撑着五座重叠的楼阁,从前后左右四面观看,都是牌坊。支撑牌楼的六根立柱好似斗鸡的鸡爪,紧紧的抓地生根。每根主柱都有抱鼓石保护,石面上雕刻着龙虎博斗,双凤朝阳,蝙蝠扑云等图案,整座牌楼巍峨堂皇,雍容华贵。
 
    大殿卷棚更是宏伟绮丽,晶莹夺目。卷棚前后左右的四面檐下都有金描彩画,立雕浮绘。特别是透雕出来的各种生物,姿态活泼,惟妙惟肖,那昂首的飞龙,祥云环绕,陡然望去,犹如自天而降;那兰、竹、桃、芭蕉、灵芝、葡萄配上仙鹤、喜鹊、鹿、马、狮、虎,宛如一个百花繁盛、飞禽走兽俱全的公园。
 
    东西配殿的雕刻则是以人物为主,在檐下的木栏上,刻着各类人物和神话故事,那画面上的男女老幼,个个表情丰富,形态美丽,如“八仙庆寿”、“醉八仙”等更是异常精美。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整个会馆,到处都雕刻着龙,可以说是一个龙的世界。据说,各种形式的雕龙你要是每天数一个,一年未必数得完。 
 
    二、“悬河水”与“城摞城”
 

    故老相传,天下共八十一分,我们祖先居住的地方名为赤县神州,居其中之一分;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按照大禹所序,九州之名为冀、幽、并、兖、青、扬、荆、豫、雍。豫州为九州之中,而开封城的位置,就处于豫州的中心。开封,土地平易多于险阻,如若天下平定,此处为万国会聚之所,一旦天下有变,此处即为四方征战之地。古城开封所经历的所有磨难之中,几次大的灭顶之灾都是因为兵革战乱。
 
    开封属黄河中下游,黄河穿过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后,进入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流速降低,从中上游带来的巨量泥沙,至此便大量沉积下来。到了开封境内,这种现象最为明显。据统计,每年有3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内,使这段河床每年平均升高2厘米。这样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使开封河段形成闻名中外的“悬河”奇观。清代的史书中就形容开封城是“城在釜底,仰视黄河”。
 
    漫步在开封以北的柳园口,黄河大堤上,可清楚地看到黄河之水已明显高出两岸的地面。大堤北黄河奔流,;大堤南面,村庄、树木、农田,好像落在凹坑里,连那风中飘扬的杨树梢,也远在大堤之下。实地测量表明,柳园口黄河段的河床底部,比宋金皇宫遗址处的龙亭公园内的地面高11.49米。地下,历次黄河水患使数座古城池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地上,则因黄河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两种都堪称世界奇迹的景观同时出现在这一座城市。在黄河流经的所有城市中,像开封这样的绝无仅有。
 
    每一个了解开封历史的人,都会惊诧于这座古城在湮没中一次次重新复活的精神。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只有开封在湮没之后仍能起死回生,仍然是这样生生不息、繁华似锦,只有开封能仍然回应世界对它的呼声,如同凤凰一般,屡历战乱之火而终于涅磐。
 
    史料记载,历史上开封附近的黄河曾经42次决口,古城曾经两次遭到灭顶之灾。
 
    开封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当属战国时代魏都大梁城。魏惠王选中开封建都,与该地区距黄河、济水较近,水道四通八达不无关系。他迁都大梁不久,就组织大批人力在附近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即历史上有名的鸿沟。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秦兵就经黄河引鸿沟水灌大梁,水围3个月后,繁盛一时的大梁城化为一片废墟。这是开封第一次的“灭顶之灾”。
 
    从鸿沟演变而来的汴河,成为后来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开封发展史上最鼎盛时期的北宋王朝之所以定都于此,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汴河给开封带来空前的繁荣。
 
    1305年黄河决口,开封城一片泽国。1642年为退李自成农民军,明军掘黄河堤,高大的开封城墙几近淤平,只露出城垛和女儿墙。大水过后,37万人仅存2万余人。
 
    黄河的一次次吞噬,加之风、沙、兵火侵扰,曾作为一代雄城的北宋国都开封城元气大伤,逐渐完全被泥沙掩埋,从地面上消失了。开封从国都衰落到省城,进而成为一个地区性城市,一步步走向衰落。即使于谦为百姓铸造了镇河铁犀,那寄托了千万人殷殷期盼的铁犀也未能阻止黄河的泛滥。
 
    黄河使得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
 
    在今日开封著名的龙亭景区地下约8米深处,是北宋东京城的皇城遗址所在地,它分别与金皇城与明周王府紫禁城遗址相叠压。
 
    繁华的中山路是开封城的中轴线,其地下8米处,正是北宋东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通衢大道--御街,中山路和御街之间,分别叠压着明代和清代的路面,这种“路摞路”的景观还意味着,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城市,层层叠加起来的数座开封城,南北中轴线居然没有丝毫变动。
 
    开封城墙西门大梁门北侧,有一条晚清时期的古马道遗迹,在其下深约1米处,又有一段保存完好、清晰可见的古马道遗迹。更令人惊奇的是,在第二层古马道下约50厘米深处,又发掘出一条砖层腐损严重、使用时间较长、年代更为久远的古马道。三层古马道上下层层相叠,以立体的形式真切展示了开封城下“城摞城”的奇特景观,再次为“城摞城”现象的研究增添了更为确凿的实证。
 
    被誉为“中国地下赵州桥”的古州桥遗址,在北宋是著名的州桥夜市,也是汴京八景之中“州桥明月”的所在地,《水浒》中杨志卖刀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州桥南北长17米、东西宽30米,为砖石结构的拱型桥,桥面呈青石板铺墁。州桥桥面距地表深4.3米,桥底距地表约11米,仅是它宽30米、高6米的券洞便可容纳近千人。
 
    最下面的城池--魏大梁城在今地面下十余米深;唐汴州城距地面十米左右,北宋东京城距地面约8米,金汴京城距地面约6米,明开封城距地面5米左右,清开封城距地面约3米深。层层叠压起来的6座城池,立体地展现了开封自建城以来两千多年来的古代城市变迁史。开封城像宝塔一样层层叠压,特别是从唐代到现在的两千多年间,这座城市的中轴线没有变化,这不仅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向上的典型代表。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开封城几度被深埋,但开封人始终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重建文明,被湮没的城成为新一轮城池的基石,一座城叠压一座城,牢牢矗立在中原大地,重新崛起于黄河之滨。这是什么样的力量和精神才能创造出的奇迹啊!
 
    如果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那么,一次次遭受灭顶之灾仍能雄居于中原大地,对大自然带来的苦难不躲不闪,不亢不卑地恢复曾经富甲天下的家园,这屡毁屡建的开封岂不正是象征着民族的执着与忠诚?
 
    开封是一座让人动情的城市,她过去的苦难会让人悲不能抑,她今天的繁盛也会让人情有所钟。开封如同一个真正的天皇贵胄,即使衣衫素朴不事奢华,但言谈举止中流露出的大气和智慧,仍然令人信仰,让人臣服。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议政网 2010-12-28 作者:李翔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