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开封

名匠喻浩建造灵感塔 “开封铁塔今古录”系列之二

2013/5/4 18:43:19 点击数: 【字体:


    1994年,国家发行了一套四枚古塔邮票,分别是西安慈恩寺大雁塔、泉州开元寺镇国塔、杭州开化寺六和塔和开封祐国寺塔。祐国寺塔是明代时铁塔的正名。10年过去了,如今,这套邮票在铁塔公园博雅斋柜台还有销售,标价15元。
  
    四枚邮票中的杭州六和塔,是吴越国最后的君主钱俶所建,时间在公元970年,正巧是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把封禅寺改名为开宝寺的那一年。
  
    除了六和塔外,吴越王钱俶还建造了另一座名塔———雷峰塔。雷峰塔原名黄妃塔(又名西关砖塔),是钱俶为庆祝爱妃黄氏喜得贵子而建。后来,黄妃塔的原名逐渐被人淡忘了,但广为流传的《白蛇传》让人们记住了雷峰塔。1924年8月,雷峰塔突然倒掉了。塔倒之后,人们清理残迹时,在砖孔内发现了《宝箧印经》。这本《宝箧印经》的卷首写着:“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王钱弘俶(钱俶原名钱弘俶,后来为避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讳,改为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奉,乙亥八月。”乙亥年乃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其时吴越国已经快要灭亡了。到了将要亡国的时候,钱俶还不忘造塔,可见吴越国对佛教的重视。
  
    杭州现存的许多古代寺塔和开封铁塔地宫安置的佛祖舍利,都是可怜的亡国之君钱俶的遗物。从这一点来说,杭州的六和塔和开封铁塔还是有点间接关系的。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先后参观过泉州镇国塔、西安大雁塔,拐回头再看开封铁塔,就有了一种比较。那用石头建成的镇国塔曾经给过我一丝苦涩,然后是一份亲切。镇国塔是因战乱南迁到泉州的汉人沿 袭中原建筑风格建造的,最初是一座木塔。木塔后来被火焚毁,人们换用石材,承袭旧制又造了一座石塔。泉州人说,镇国塔和洛阳桥一样,寄托着南迁汉人思念故土的情感。六和塔也一样,它和我所居住的故土中原有某种历史的牵连和瓜葛。

    木塔八年建成
  
    开宝七年冬,赵匡胤发兵讨伐江南李煜,令吴越出兵助战。吴越王钱俶亲自率兵五万,攻陷南唐之常州。当时李煜致书钱俶道:“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两年后,大宋灭了南唐,钱俶无限惶恐,乃上书表示,愿做大宋的普通百姓。钱俶在东京城心惊胆战地生活了10年,最终,宋太宗还是毒死了钱俶。一向小心谨慎地讨好赵氏兄弟的钱俶,竟和一向郁闷怀旧的南唐后主李煜落得个一样的下场。
  
    宋太宗赵光义不喜欢吴越王钱俶,却喜欢吴越国罗汉寺的佛祖舍利,他下令专门建塔,以供奉佛祖舍利。开封人相信佛祖舍利至今还在铁塔地宫之中,未被盗走。对于这一点,我存疑。多年前,开封人曾把繁塔的地宫打开,落了个空无一物的失望。好在有另一个发现:碎裂成两半的地宫石板塔铭,告诉后人繁塔始建于宋太祖开宝年间。印度人习惯于把舍利存于塔内,中国人沿袭墓穴的概念把舍利藏于塔的地宫。铁塔塔基之下的地宫内,藏着未知的神秘。
  
    宋太宗最终选定吴越国木工喻浩来建造开宝寺塔。喻浩是杭州人,出身于木匠世家,自幼便酷爱木工手艺。在吴越国时期,喻浩曾任杭州都料匠,史书称其“有巧思,超绝流辈”,著有《木经》三卷。
  
    吴越王钱俶曾在凤凰山麓梵天寺营建一座木塔。塔建到两三层时,钱俶亲临施工现场并攀登木塔。站在塔上,钱俶觉得塔身微微晃动,便叱责工匠。工匠们以为塔身尚未布瓦,所以容易摇晃。谁知布瓦之后依然如故,工匠们只好去请教喻浩。喻浩建议在每一层铺上木板,弄结实了,让上下成为一体,人登上去,压力均匀分布于四壁,整座塔便稳固了。大家依了喻浩所言,果然有效。
  
    据《后山丛谈》记载,喻浩自杭州到东京后,把京师街巷走了个遍。每次走到相国寺唐代门楼,他便仰脸凝望,站累了就坐下看,坐累了就躺下看。有人问其故,他说,这相国寺门楼其他的部位我都能仿效,只是对于卷檐架构不解其意。相国寺圣容殿前东西两旁有古井,后来喻浩负责为古井建造了井亭,果然“极其工巧”,成为相国寺十绝之一。
  
    今天的开封人说:“当时朝廷遍寻京城匠师,最终找到了喻浩。”吴越国亡国后,喻浩流落到了北方。为新主人造塔时,喻浩如在吴越时一样一丝不苟。想必这是手艺人的禀性。喻浩或许只想造塔不问政治,开封人说他信佛,对造塔有瘾。塔本自印度来,是用来珍藏佛祖舍利的建筑物。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土后,塔把许多中国的楼阁建筑元素融入其中,逐渐成为佛家的一种标志性建筑。
  
    东汉以后,战国至西汉时期一直盛行的高台建筑逐渐为木结构高楼所替代,无论宫廷、地主庄园还是城门楼,都以木结构为尊贵。到公元982年,宋太宗依旧用木料在开宝寺建塔以安奉舍利。木质构件具有易损、易燃的先天缺陷,56年后,木塔遭雷击焚毁。为重建此塔,宋仁宗颇费了一番周折。
  
    中国古建筑中,鲜有留下建筑设计师尊姓大名的,灵感木塔是个例外,喻浩可算是一个幸运的工匠。灵感木塔焚毁后,宋仁宗于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建起的琉璃塔就没有留下工匠的名字。后人猜测:琉璃塔应是仿木塔而建。
  
    灵感木塔早已燃成灰烬,但它的设计者喻浩的蜡像陈列在铁塔北侧的文物馆中供人瞻仰。我曾经听到一外地游客在喻浩蜡像前低语:“噫,原来铁塔是一个杭州人设计的呀!”木塔已经消失了,但它的设计者留在了历史上;铁塔耸立至今,但其设计者却消失在历史深处。
  
    千年前喻浩造木塔的情形,后人只能从前人记述中略知一二。据说这个杭州木匠颇有点现代人建筑施工时的做派,塔体外用帷幕遮掩,外面只闻斧凿锤击之声,不见其形。喻浩天天都在施工现场待着,每遇上下榫不照应的时候,他就上去敲上几锤,“即皆牢整”。
  
    历时8年,公元989年,木塔落成。塔八角十三层,高360尺。时隔多年之后,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述:“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百年,当正也’。”欧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卒于公元1072年,开宝寺的木质、琉璃两塔他都见过。不过,木塔只存在了56年就焚毁了,远远不到百年,所以他也无法验证喻浩所说的“吹之百年,当正也”。采访中,在开封人的提示下,我远望铁塔,觉得塔身还是偏西北倾斜,难道建造琉璃塔,还是故意建了个斜塔?
  
    因建于开宝寺福胜院内,所以木塔最初命名为福胜塔。公元1013年,宋真宗驾临福胜塔前,忽见塔顶的宝珠发光,所以将其改名为灵感塔。如今,铁塔北侧新建了一座反映灵感木塔那段历史的灵感院;南侧有一亭也是新筑,名叫喻浩纪念亭。

    仁宗重建遇阻
  
    灵感木塔被焚毁后,宋仁宗赵祯派人将塔基掩埋的佛祖舍利掘出,迎入宫中供奉。当时,京城王公贵族竞相前往瞻仰舍利,以此为荣。传说佛祖舍利在宫中发光显灵,使得仁宗产生了重建灵感塔的想法。
  
    宋太宗建灵感木塔时,因耗钱百万而遭到大臣的抱怨,当时侍御史田锡曾上书言:“众以为金碧荧煌,臣以为涂膏衅血。”这一次,宋仁宗刚提出想重建灵感塔,立马有大臣表示反对。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造塔的是主持谏院的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他说,舍利在宫中发光,有人说是佛祖显灵。舍利既然有神通,怎么连自己的灵感塔都不能佑护呢?天火袭来,一夜之间就把灵感塔烧掉了,这算什么灵验?当年蔡襄不知道舍利发光乃是物理现象,所以他解释舍利发光时说:“枯久之物,灰烬之余,或有光怪,多亦妖僧之所谓也。”他最后表示,建塔可以,但最好“不费于官,不扰于民”,所需资金由皇家自理。
  
    为了建塔的事,左正言(官职名,属于谏官)余靖还与仁宗大吵了一场。据《孔氏谈苑》记载,余靖是一个不修边幅、大大咧咧的谏官。时至盛夏,天气酷热,余靖一身臭汗上朝,面见仁宗劝谏。话不投机,余靖便不顾君臣礼仪,凑到仁宗跟前吹胡子瞪眼睛。仁宗抱怨说:“这厮一身臭汗差点儿把我熏死!”一群大臣唾沫星四溅地追着仁宗争论,仁宗没办法,只得暂时息事宁人,不再提及建塔之事。
  
    与前后各朝相比,赵宋的皇帝对大臣是比较宽容的。在立国之初,宋太祖就立了不轻杀大臣与言官的“祖宗家法”。除北宋前期有少数贪官污吏被处死刑外,其余时期士大夫罕有做刀下之鬼的,对大臣最终的处罚也不过是削职流放。这种制度无疑激发了宋代士大夫实践儒家理想的勇气,培养了士大夫积极参政议政的热情。一出现越礼悖法之事,就有大臣出面向皇帝劝谏。故宋廷之上常出现士大夫“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的热闹场面。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村 2010-03-22 作者:齐岸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