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安阳

岳飞蒙冤 性格使然(下)

2014/12/3 10:17:29 点击数: 【字体:

    尽管岳飞素以忠君爱国著称,岳家军将领、幕僚为宋高宗赵构在江南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却仍不免成为宋朝抑武政策打压的对象。美人金屋,丝毫不能打动岳飞,其志趣之高远,可以想见。但是,一个不贪财、不好色而又志趣高远的名将,却越发使宋高宗感觉到难以驾驭。

  自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到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金国主战派执政,宋高宗乞和不成,被动抗战,不得不破格提拔抗金将帅。岳飞战功卓著,升迁最快,由一个草根出身的下级统制官,后来居上,成为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并列的统军大帅。岳飞感激宋高宗的赏识和提拔,既不贪财,也不好色,一向廉洁奉公,一心只想着如何报效国家,收复失地,报答皇恩。而岳飞的才能和声望又在他人之上。

  有人感慨,在专制集权时代,岳飞只能埋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遇到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帝王。

  岳飞:在主和声浪中坚决主战

  在宋金议和这场旷日持久的政治博弈中,宋高宗始终怀着热望,又一次次遭遇金国高层抛过来的冰桶。不过从绍兴七年开始,南宋和金国的关系发生微妙变化。

  金国连年发动侵略大宋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宋军英勇抵抗,金军连吃败仗,金国高层动荡不已。这正是争取战争主动权的大好机会,宋高宗表示要将全国大约七分之五的兵力授予岳飞一人指挥和节制,大举北伐,却遭到朝中大臣张俊等人的阻拦,宋高宗很快就中途变卦,取消成命。马上主和派成了主流,秦桧秉承皇帝的意思,积极斡旋,一时之间宋金之间大唱和谈戏。

  那一年的夏天到冬天,南宋朝廷围绕和谈、抗战争论不休,副宰相王庶和张俊、韩世忠、岳飞、李刚等人反对议和。秦桧大肆弄权,主战派的宰相赵鼎被排挤出局,给皇帝上书请求杀秦桧等人以谢天下的胡铨贬到南方蛮荒之地,把王庶撵到地方做官。到了年底,金国使臣来南宋都城临安,临安军民愤怒到了极点,禁军将领杨沂中等人向秦桧汇报,说如果皇帝亲自接受金国使臣带来的诏书,军民非闹事不可,没法弹压。秦桧知道议和不得人心,就改为他代替皇帝接受诏书。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宋金议和成功,宋对金称臣。当年七月,金国发生政变,很快议和的短暂局面被破坏,金兵南下。宋高宗慌了手脚,又想起岳飞等人,于是南宋大规模抗金战争烽火再起。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是岳飞短暂的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他在抗金战争中连获大胜,威震敌国。大举北伐还我河山的夙愿已经有了实现的可能。这一年也是他最为伤心的一年,因为在大捷之后,南宋朝廷反而强迫退兵,使得宋军收复的土地又被金兵占领。

  两年战争,金国高层看到了宋军的实力,金国都元帅完颜兀术(宗弼)一边虚声恫吓,发兵进犯南宋淮西一带,一边放出允许和谈的信息。宋高宗一心想和谈,过偏安一隅的小日子,马上同意。绍兴十年秋,完颜兀术(宗弼)写信给秦桧,提出了以杀岳飞作为和议的条件。秦桧自然是惟命是从。
  然而,事情的关键则在于宋高宗本人对此讲和条件持何种态度。

  宋高宗:最不放心的就是岳飞

  宋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标志着金强宋弱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点连向来畏敌如虎的宋高宗也看得清清楚楚。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初金兵再犯淮西时,宋高宗分析南宋的形势,乐观地说,以前金兵打到长江我们就很担忧了,军队无奈退保江南,现在形势不同了,韩世忠驻守淮东,刘锜驻守淮西,岳飞驻守上流,张俊从建康进兵,就是让金兵打过长江,谅他们也不敢!

  正因宋金对立的形势发生了这样的根本转变,赵宋政权偏安江南已经有十足的把握,宋高宗不想再战,维持现状就很满足了。秦桧得到金国的授意,建议皇帝削夺诸将兵权,为彻底实现议和局面创造条件。

  宋高宗没有雄才大略,却没有忘记赵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规,时刻猜忌和防范武将。宋朝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行重文轻武、以文制武,使武将受制于文官。只要武将功大官高而权重,就意味着对皇权构成威胁。对于像岳飞那样德才兼备而又卓尔不群的杰出将帅,宋高宗赵构感到自己的能力和威望比不上他,而且对于能否驾驭控制他,也没有信心。所以,在具有防范武将的传统的宋朝,宋高宗赵构不仅在潜意识里畏惧岳飞,而且还将其视为皇权的潜在威胁。

  最让宋高宗恼火的是,岳飞的抗金态度十分坚定,一直反对和金国议和。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正月,南宋公布丧权辱国的和约,对金国称臣纳贡,宋金第一次议和正式完成。宋高宗、秦桧为安定民心,也为了粉饰太平,宣布“大赦天下”,命百官进庆贺表,并给大臣们加官晋爵。岳飞被授予正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但是岳飞却多次上琉,力辞不受,说议和成功可忧不可贺,没必要论功行赏,取笑于人!

  这让皇帝很没面子,别人加官进爵都兴高采烈,你岳飞来这一套,不是跟朝廷对着干吗。其实在宋高宗内心,还记恨岳飞建议皇帝早点确定皇位继承人,犯了大忌。

  在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秋天,岳飞听探子密报金国打算扶立宋钦宗儿子当皇帝,分化宋朝。他上奏宋高宗,建议设立皇储,不让金国的阴谋得逞。当时宋高宗三十一岁,已经丧失生育能力,岳飞的建议触到他的痛处。

  有研究家指出,岳飞是武将,李纲和宗泽是文官,如果同样是提议建皇储,文臣算是忠心,武将便成了别有用心。何况大宋王朝自始至终都在防范、猜忌武将!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南宋正在秦桧的主持下与金国议和,岳飞却在这时要求增添兵力,以图北伐收复失地。宋高宗在岳飞的报告上做出如下批示:“宁与减地分,不可添兵”,“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古人所戒”。

  此后围绕着对金国是战还是降,南北统一还是分裂,宋高宗和岳飞矛盾日益尖锐。

  实际上宋高宗屡屡议和,也是为了被扣押在金国的亲人,两位前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还有他的生母,孩子。他想通过议和求得平安,顺利把亲人接回来,但是这只是一厢情愿。岳飞坚持抗战,反对议和,皇帝接不回亲人,不知不觉迁怒于他。

  秦桧:认真做岳飞的“天敌”

  秦桧当然深知宋高宗赵构有猜忌武将的心思。当时南宋军民有这种习惯,以各将领的姓为军号,称呼张俊统领的军队为张家军,韩世忠统领的军队为韩家军,岳飞统领的军队为岳家军。对此,秦桧便针对宋高宗最敏感的问题发了很多议论,触动了宋高宗的隐忧,促使宋高宗下决心要收回兵权。

  于是,秦桧便积极地与他的党羽密谋,经过反复的策划,决定把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都调入朝廷,明升其官职,实罢其兵权。

  这三大将中张俊一贯拥兵自重,畏敌怯战,而且贪图享乐,因而秦桧看中了张俊,极力拉拢张俊,张俊也乐意投靠秦桧,赞成议和。在要解除三大将兵权时,秦桧也答应张俊,解除岳飞、韩世忠的兵权之后,张俊能够得到全国各军的最高指挥权。见利忘义的张俊当然求之不得,回到朝廷后,立即就上奏章表示愿意交出他所统率的全部兵马,表示对解除兵权的绝对拥护。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七月,岳飞回到南宋朝廷的行都临安,随即上奏辞职。此后,岳飞和韩世忠一样,留在临安,居虚位而无实职,南宋朝廷枢密院的军务全由张俊负责处置。

  宋高宗收回兵权,对岳飞依然不放心。

  在和战问题上,秦桧与岳飞自然是势不两立的。秦桧为人阴险歹毒、暴戾苛酷,在秦桧专政期间,淫刑毒罚之滥,在宋朝是没有先例的。不用说抗战派,即使是秦桧的党羽,秦桧也动辄反目成仇。他能把持朝政,全仗金国撑腰,完颜兀术(宗弼)要求他谋害岳飞,他能不卖力气吗?秦桧利用张俊和岳飞陷害韩世忠,再利用张俊陷害岳飞,最后再解除张俊所有兵权。谁料岳飞不吃这一套,把秦桧密谋罗织罪名陷害韩世忠的事,告诉了韩世忠。秦桧更加憎恨岳飞。

  张俊紧密配合秦桧,编造谣言陷害岳飞,秦桧指使党羽右谏议大夫万俟卨弹劾岳飞“阻挠国事”,又指使御史中丞何铸、殿中御史罗汝檝上书论岳飞“妄自尊大,略无忌惮”。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八月,朝廷命令负责岳家军军务的岳飞部将张宪赶往镇江的枢密行院,去参见主管全国军务的枢密使张俊。张宪一到镇江就被张俊逮捕。然后,由张宪原部下王俊出面诬告张宪,说他要发动政变,图谋恢复岳飞兵权。张宪被污“谋反”,必然牵连岳飞。

  冤案:岳飞生不逢时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月十三日,岳飞、岳云父子被逮捕入狱。朝廷还特地将岳飞“逮系诏狱”的事,公开“榜示”朝野。按着宋高宗的诏旨,特设诏狱审讯岳飞。御史中丞何铸和大理卿周三畏被特命为正、副主审官,奉圣旨,在大理寺审理岳飞谋反大案。

  当岳飞被投进冤狱时,宋金议和的书信、使者往来十分频繁,双方秘密地就宋金两国再次议和之事进行讨价还价。金人提出了条件,要想让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回归南宋,除了割地称臣纳贡之外,还必须杀掉岳飞。

  宋高宗下决心谋杀岳飞。

  大宋有个独特传统,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在太庙里立了“誓碑”,规定子孙后代“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岳飞是战功赫赫的将帅,又是高官,不能随便杀戮。宋太祖誓约在宋朝历代执行得相当严格,如北宋大臣卢多逊和丁谓被指控图谋篡夺皇位,也仅流放了事,并没有遭到杀害。

  岳飞的含冤遇害决不是宋朝政治的惯例,而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宋高宗为了对金媾和成功以迎回亲生母亲韦太后,加之对岳飞的忌恨,在秦桧的怂恿下,动了杀心。

  岳飞入狱的消息传开后,南宋朝野震惊。一些正直人士不顾宋高宗和秦桧的专制淫威,纷纷设法营救岳飞。宋高宗执意要杀岳飞,谁说情也不顶用。

  办案人万俟卨等千方百计搜罗伪证,还是难以定下岳飞“谋反”的罪名,这一点宋高宗和秦桧是十分清楚的。秦桧、张俊、万俟卨等人诬加给岳飞的罪名,既缺少人证,又没有物证,要定岳飞谋反罪,没有真凭实据。万俟卨召集审讯人员商量,进行硬判,受到大理寺丞李若朴等人的坚决反对,因为谋反罪名根本不能成立。秦桧请得了圣旨,于当年腊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8日)下令在狱中处死了岳飞等三人。

  学者们在研究岳飞冤案时,查阅了大量史料,认定岳飞冤案判决书全文是倒填年月事后炮制的,没有任何证据,纯属栽赃陷害。

  岳飞死后,宋高宗、秦桧卑躬屈膝地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第二次绍兴和约。

  作为南宋三大将之一,张俊与秦桧合谋杀害了岳飞,排挤了韩世忠,独掌南宋枢密院,但是秦桧唆使党羽江邈弹劾张俊,说他图谋篡夺皇位。宋高宗出面担保,说张俊无谋反之事,乘机将张俊罢职赋闲,所有权力尽归秦桧。大宋又回归“文官统军”的传统局面。

    定论,被冤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岳飞的人生信仰是“精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君”。岳飞忠愤激烈,禀性耿直,不体物情,莽撞不慎,精于料敌而懵于谋身。他不愿效法韩世忠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事,也没有去找皇帝哭诉,因为他知道宋高宗并不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故没有辩白的必要,他说,“使天有目,必不使忠臣陷不义;万一不幸,亦何所逃?”用现代汉语表述就是:上苍有眼,就不会陷忠臣于不义。否则,又能往哪里逃呢?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辽宁法制报(2014-9-23)
0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