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许福卿:中国农民的骄傲(5)

2013/10/29 16:42:25 点击数: 【字体:

。许福卿却冷静地思考,不但没有还口,而且还查明了他发火的原因,并帮助他解决了困难。此事过后,许福卿又给自己和村干部定下一条原则:在楼村,群众骂干部可以,但绝不允许干部骂群众。因为干部的觉悟总得比群众高。

  楼村有13个姓氏,近3000口人,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任何宗族纠纷,大家都像是处在一个大家庭一样和睦。

  在楼村,听不到强迫命令,一切都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各项制度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听不到强迫命令,可并不是没有“命令”。但有“命令”绝不强迫,楼村的制度一旦出台,是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首先是干部必须带头遵守。每项制度的产生,都是先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每有制度出台,许福卿总先把道理讲明讲透,直到全体村民接受为止。几十年来,许福卿探索了一条适合农村实际的公开宣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党员干部与群众相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子,并且形成了一个覆盖全村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使楼村步入了一条“人心顺、百业兴,百业兴、人心顺”的良性循环轨道。

  村里的大喇叭多年来与许福卿结下了不解之缘。群众说:许福卿当了几十年干部,村里大喇叭响了几十年。许福卿把它作为宣传阵地,经常向群众宣讲党的路线方针和有关农村的各项政策。村广播室简直成了家家离不开、人人都需要的百科知识广播电台。每到农时,村民总会听到许福卿熟悉的声音:“这几天天气好,各家注意给庄稼喷药”;“最近天气干旱,明天准备下地浇水”;“今年麦收可能有暴风雨,大家要注意快收快打”;“暴风雨马上要来,请大家把晒干的粮食赶紧收起来储藏好”……群众说:许书记为咱天天都操不尽心,事事都想得那么周到,他讲的话,我们都喜欢听。许福卿正是将大事小事融为一体,将抽象的说理和身边的具体事例熔为一炉,变成大家乐于接受的形式讲出。村党委还经常在党员中开展“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义务为群众办好事”等活动,使全村111名党员在群众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村里还举行大会,及时向群众通报村里的情况,使干部群众相互信任。

  谈心是许福卿得心应手的一件法宝。他找干部谈,找党员谈,找群众谈,还发动党员干部找群众谈。越谈大家的心贴得越近,越谈心中的误解消得越快。推心置腹的交流,像和煦的春风,慢慢地、渐渐地、在不知不觉中,奇迹发生了,人们心中的坚冰融化了,双方的疙瘩解开了。人就有这么个特点,气一顺,什么工作都愿意干,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无论办什么事,许福卿总要先问一个为什么,总要先分析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为了达到目的,总要采取一个正确的并且让人们愿意接受的手段。要想办法将阻力变为动力。阻力一旦变成动力的时候,从其身上释放的能量简直就如同核反应一样神奇。要想禁止某些东西,应该先疏通其他渠道。用许福卿的话说是:要想断路,必先修路。“水来土屯、兵来将挡”只是一种被动的办法总不如顺势开河以引流、不战而屈人之兵来得自然主动。

  在农村实行殡葬改革,由土葬改为火化,也是对中国农村几千年传统殡葬形式采取的一场革命,涉及每一家,牵涉每个人。这项工作,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2001年冬,根据上级指示,楼村两委会制订了实行殡葬改革的方案。说来也真巧,方案出台的第二天,村里就有两位老人同时去世。许福卿带领村干部随即分别到他们两家做工作。但次日一早便有村民反映:又有一名村民死亡,家属连夜偷偷将死者土葬了。许福卿立即找到死者的家属,将村里有关殡葬改革的规定又讲了一遍。首先肯定了他们做儿孙的孝心,但孝心归孝心,制度归制度。当晚辈尽孝心是本分,做公民守制度是职责。现在你们家这样做了,另外两家是向你们家学呢,还是执行村里规定呢?以后咱村再有人去世咋办呢?接着,许福卿又发动其他干部去做工作,终于使他们觉悟过来。随后,他们主动将已土葬的老人从地下挖出来实行了火化。许福卿不但没有批评他们,而且还按规定送去了2000元丧葬补助费。

  事后,许福卿总是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死者是从地下挖出来了,但要想将积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意识从人们的心中彻底挖出来,会比这种做法困难得多。生老病死,这是客观规律,但人死后总得有个去处,晚辈对先人总得有个祭奠之所。寄托哀思,总不能人人空望长天。这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来解决。于是,他和村干部决定拨款拨地,建成一个十分美观的骨灰堂,堂内放有铁柜以供安放骨灰,庭前植有草木以留鸟语花香。同时,派人常年看守。有的老人参观后对子女说:等我死后,就把骨灰放到骨灰堂吧。全村离开人世的老弟兄、老姐妹都在那里做伴,可比一个人孤苦零丁地埋在荒郊野外强得多。为了对实行火化者家属进行心理安慰,村里对每一名火化者的家属还补助1000元钱,使这项工作既开展得十分顺利,又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自2001年以来,全村死者的火化率达到了100%。

  禁烧秸秆,又是一项让农村干部头疼的工作。并非禁烧秸秆这项措施不好,而是许多农民没有办法且没有能力解决这一难题。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这是千年古训。焚烧秸秆,也是大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许福卿调查了群众并深入分析了这件事,认为群众不是不通情达理,而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家。要做好禁烧工作,还得从源头抓起,来他个釜底抽薪。他和村两委会决定买秸秆粉碎机,根据实际,需要几台就买几台,需要什么类型的就买什么类型的。基础工作做好了,几年来,没有一户焚烧秸秆的。就这样,楼村除对农户实行种田“五统一”之外,又加上统一实行秸秆还田的“六统一”。群众说:村里创造这么好的条件,谁要是再焚烧秸秆给楼村抹黑,就是大家的唾沫星子也能把它淹死。

  你可别小看群众这“唾沫星子”,它们可以汇集起来,翻涌成波涛澎湃的汪洋大海,冲刷着世上的一切龌龊,推动历史潮流滚滚向前。这就是民声,这就是民意,这就是民心,这就是任何时代的主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在这“唾沫星子”汇聚成的汪洋中翻船丧生。

  感化后进 纯化民心

  领导干部对所有属下应像日月普照万物一样公正无私,光明磊落。你的属下,只要有一个掉队的人,就说明你的工作没做好。

  在楼村,村干部是一尘不染,一身正气,一诺千金,一呼百应。开群众大会,通知一下,应到人员全部按时到齐,并且人人自带板凳,在露天会场里坐得整整齐齐,听得认认真真,记得清清楚楚;育龄妇女孕检,全体孕检对象,半天检查结束;抗旱浇地,干部群众昼夜不停,72眼机井同时启动,全村应浇土地,4天可普浇一遍。

  许福卿长期默默奉献的精神,铸就了他光辉的人格;他光辉人格的长期潜移默化,为楼村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楼村,形成了这样的氛围,谁为集体、为群众办事,全村人都会高看他,都会信任他;谁给大家把事办坏了,自己就觉得无地自容,就觉得无脸见楼村的父老乡亲,甚至白天都不敢在大街上走。谁给大家办的事多,他讲的话才有力度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2012-04-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