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许福卿:中国农民的骄傲(2)

2013/10/29 16:42:25 点击数: 【字体:

的土地全部改造成了水浇田。两条支渠在村东共产主义渠西岸汇合处,建起了一座大型电灌站,3个混流大水泵同时开闸,昼夜不停。水循渠行,纵横田间。

  新修的水渠,凸出地面,土质疏松,常有疾流溃堤。每年浇水时节,许福卿就和其他村干部昼夜坚守在工地,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白天,他光背赤脚,两腿污泥,一身热汗,晒黑的皮肤像是非洲的驻华大使。夜间,他肩扛铁锨,护水巡渠,东奔西跑,来回穿梭。一次,渠水突然决口,转眼间,将堤岸冲垮数米,再修补时,费了大半天工夫。许福卿似乎从中悟出了更深刻的道理,不仅堤岸如此,社会上的许多事情也是如此,可见发现苗头、抢抓时机、防微杜渐多么重要。从此,每遇渠水溃岸,他常常一跃而入,用身子先堵死决口,再让人培土。似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等把决口堵上,他早已成了泥人,就像一个刚从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偷跑出来的兵俑。这样的事情,问他有多少次,他无论如何却说不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年,春节刚过,水里残冰尚未消尽,岸头杨柳尚未泛绿。村里已及早组织人力,抗旱浇麦。刚浇不久,有一台水泵突然发生故障。如果把水泵拉出水面检查,费时费工。一卸一安,一天能不能修成谁都没有把握。许福卿和大伙分析原因后,决定先跳下水里摸摸情况。“我先下去试试!”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他已将棉衣甩向一旁,“扑通”一声扎进了两三米深浮着薄冰的混水池中。在场的人无不为他这种精神所感动。50多岁的副书记张清林看到此情此景,激动万分,也和另外一名村民随即跳入水中,3人携手,查到了原因,又用尽全力掏出了堵塞水泵拍门的砖块、乱草、杂物和污泥。水泵又恢复了活力,而被群众从水池中拉出来的许福卿和另外两人,却嘴唇发青,浑身瑟瑟发抖,上牙不停地叩着下牙。

  许福卿的脚有个毛病,每到秋冬之际,总会皴裂。口子长则盈寸,短则数分,常常血流不止。每逢此时,他都要用胶布紧紧贴住,走起路来总是一晃一晃的。有一年天旱不雨,渠水水位下降,村里正急着抗旱浇地,需要从共产主义渠渠底挖一条深沟将远处的水引来。渠底全是砂礓,大如蚕豆,坚如碎铁。许福卿毫不犹豫地跳进泥水中,带头挖沟。裂口的脚,踩着砂礓,就像踩上了铁蒺藜,似乱箭穿心,疼痛加剧。豆大的汗珠从他脸上、身上纷纷滚落,他毅然坚持。别人劝他上岸指挥,他说:“这点小病算个啥!”等沟挖好通水时,他脚上的胶布不见了,所有的伤口都流着血。走在路上,两只脚板简直成了两块印版。两行脚印像两枝冲寒怒放的红梅,随着许福卿的两条腿一直向前延伸。

  许福卿和乡亲们的血汗没有白流。就在这用血汗灌溉的土地上,奇迹出现了:坑平了,草除了,碱消了,盐退了,原来靠天收的土地在人们的欢歌笑语中全部变成了一马平川的水浇田。楼村的田野上,破天荒地翻滚着亩产小麦400公斤的喜讯。为了提高粮食品质,改河灌为井灌,2002年,全村又投资100多万元,打了72眼机井,并配上电缆、水泵等设施,使水利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使农业生产更加便利。

  丰衣足食,仅仅是满足了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要求的一部分,楼村要向更高的目标挺进,要向更新的高峰攀登。许福卿深深懂得,楼村要彻底摆脱贫困,迈进小康,走向富裕文明,必须发展工业,最终必须依靠科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期,楼村千方百计筹集8000元钱在全县创办了第一家面粉厂。企业从那时起步,一路闯关夺隘,几经风雨,终于使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台台机器落地生根,一个个奇迹相继而生。

  在楼村发展高科技产品的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是许福卿和天津大学一位博士生导师陈立功交往的一段佳话。这既是许福卿的人格魅力辐射出的光芒照亮了这位博士生导师的人生道路,同时又是陈立功帮楼村插上了科技腾飞的翅膀。

  还得从1994年年底说起。陈立功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求学时,因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后,就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毅然带着科研项目,回国内到天津大学应用化学系任教。但又遇到了户籍和住房方面的重重困难,加上当时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陈博士满腔热血,又四处碰壁。无奈之中,他决定再度出走国外,寻找合作伙伴。

  再说楼村。楼村的工业生产曾经走过了一段曲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路子。原来,村里有一家木器厂,经过滚动式发展,到1993年逐步建成了生产高科技产品的氢氧化铝粉料厂,生产的产品在全省独一无二。1994年,利税已达到400万元。是把这些钱给群众办福利,还是继续发展集体企业,许福卿一时举棋不定。经过反复考虑,认识到还是高科技产品含量高、效益好、增值快,应该把这些钱用来继续扩大集体企业规模,发展高科技产品,他这一发展思路确定后,又和两委干部、厂长、经过研究,形成决议,并召开村民大会,宣读了两委的决议,详细向村民讲解了发展高科技企业的思路,号召所有楼村人,要为楼村的企业向高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支持,提供信息,推荐项目。

  机遇只光顾有准备头脑的人。1995年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许福卿结识了陈立功。两人一见面,相识恨晚,是两人的共同感叹;互利双赢,是两人的共同心愿。双方决定共同研制当时在国际上尚属科技尖端的高科技项目——无水哌嗪。为慎重起见,许福卿请省市有关专家在郑州专门召开了论证会,并亲自到国家化工部咨询相关事宜。同时,特邀陈立功及其他几位专家到楼村参观。陈立功一行参观后,思想再一次受到震动。楼村大部分群众都已迁入了新居,而身为全村带头人的许福卿一家老小仍在简陋的旧房子里居住。特别是许福卿的办公室,夹在两所旧房之间,低矮、狭窄、潮湿,仅容下一桌一椅一人而已。楼村有这样的书记,书记有这样的作风,楼村人一定能成功,和楼村人合作肯定会有远大的前程。当天,双方便签下了长期合作的协议。楼村人也显出了如此的慷慨,当即拿出5万元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并给5名参加无水哌嗪产品研究的人员每人发300元生活补贴。

  项目研究开始后,条件十分艰苦,陈立功及其他几名专家每天常常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有时夜间饿了就泡包方便面,困了就躺在实验室睡眠。本来需要两三年才能完成的课题,结果,他们只用一年半时间,到1996年年底就完成了无水哌嗪的小试研究工作,1997年组织进行中试,1998年便在楼村建厂投入了工业化生产。建厂时,尚有600万元的资金缺口,许福卿及村干部东奔西跑,几经反复,最后两次才贷到60万元。他们又发动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催生了巨晶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目前,仅该公司年产值就达1亿元,利税达2700多万元,已成为楼村的骨干企业。

  2003年春,经过双方共同努力,在楼村成立了天津大学——楼村精细化工研究所,双方打算继续长期合作,计划在2010年前将巨晶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建成国内的主要医药中间体的生产基地,使年产值达到5亿元,利税达到1.5亿元。

  如今,楼村已拥有集体企业16家,其中高科技企业两家,私人企业11家。个体工商户198个,种植、饲养户23个。全村90%的劳动力进厂就业,人均月工资500元。同时,自1982年以来,又相继补贴1000余万元,建了近80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2012-04-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