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2)

2013/8/15 16:16:02 点击数: 【字体:

伽经为宗经,发展成禅宗北派,即所谓楞伽宗。慧能一系揭出“教外别传”的旗帜,改宗《金刚经》,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由此发展成南派禅宗。从表面上看,慧能的禅宗似与达摩的禅学有根本的区别。但在实质上,慧能禅宗直接上承达摩禅法的心性之义,而又加以发挥和发展。达摩的心性之义与慧能的禅宗实有最重要的关系。

  神秀学派主要继承了达摩禅的形式,慧能学派择要继承了达摩禅的精神实质。两派都追奉达摩为本宗之祖,而具体说法不同。神秀派推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达摩为二祖,下至神秀为第七代祖师。慧能派则以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下至慧能为第六代祖师。两派的法统说虽然互相对立,却都自认为是达摩的嫡传,由此可见,菩提达摩实为中国禅宗史上具有极大影响的人物。

   达摩的故事

  一苇渡江

  传说,达摩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业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

  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架起一业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萧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批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总是不投机。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

  中国有个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荥阳系人。当时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当地群众讲,"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达摩听讲,听到有些地方点点头,听到有些地方摇摇头。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对神光讲的观点不赞同。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最大不尊,便问达摩:"你为什么摇头?"对佛学的认识二人因有分歧意见,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达摩去后,听讲的群众有人对神光说:"刚才那个人你知道他是谁?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之极,师父到了跟前,刚才自己太没礼貌了。于是他就赶快追达摩,赔礼道歉。达摩在前边走,神光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长江岸。达摩急着过江,停立江岸,只见水域茫茫既没有槁,也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这怎么过江呢?达摩十分焦虑。谁知"天无绝人之路"。正在这无可奈何之际,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草,看样子好象也是在等船过江。达摩暗自盘算:这位老人偌大年幻,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也吧!向老人家求助了。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卢苇给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庄,仪表非凡。老人暗自点头称许,便顺手抽出一根卢苇与达摩。达摩双手接过卢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卢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杂灵苇花,昂首高扬,五片卢苇卢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卢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神光不顾疲劳,尾追达摩,及到江边,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就气急败坏地跑到老人面前不问青红皂白,抱起老人身边一捆卢苇,扑通一志,扔到水中,双脚中学上卢苇捆子,匆忙过江。谁知说也奇怪,这捆卢苇不但不向前行进,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见势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险些溺入水中。神光带着浑身泥水,冲向老人,轻起责问:"你给他一根卢苇就渡过江,我拿你一捆卢苇为什么还过不去呢?quot;老人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卢苇,助人有份;你是抢我的卢苇,物各有缘,无缘无故,弃能相助?"老人说吧,转瞬间悠然不见,浩荡的江面上空无一人。这时神光自知有失,惭叹不已,呼天不灵,呼地不应,悲凄非常,懊悔而归。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杖,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从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丛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片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图像碑。古人有诗赞曰:

   路行跨水復逢羊,独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达摩面壁

  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宽不过3米,长度约有2丈。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爽。洞前有一堆紧凑的小草坪,周围,不见天空。真是:"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达摩来到少林寺后,就把这个天然石洞做为他修性坐禅的地方。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朝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功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洞内静若无人,万籁俱寂,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里有人,况在达摩的肩膀上筑起剿穴来了。什么叫做"入定"呢?"入定"是指坐禅坐到一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恶念、邪念、杂念,外界的一切,对他没有干挠,这是形容高僧修禅的高度造诣。"开定"后,他就站起来了,活动一下四肢,锻炼一下身体,待倦怠恢复后仍继续坐禅。那时达摩的生活行径是:"上班坐禅,困倦打拳,饥饿吃饭。"这样,入定,开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公元527年到536年,整整面壁了九年(或零十年)。后来就成为佛教史上的美谈。

  达摩在石洞里面壁九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竞留下了一个达摩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裳褶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书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之为"达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遗址犹存。

  达摩面壁九年的事迹,为历代人民所敬仰。寺僧们将影石开下来,放在寺内,瞻礼供养。明万年间,人们在面壁洞外边,建立了一座双柱单孔的石碑坊。前头刻:"默玄处",后头刻:"东来迹。"

  清道光年间,萧元吉在少林寺看完达摩面壁影石以后,深有所感,随挥笔写了一首《面壁石赞》。

  少林一块石,都道是个人。

  分明是个人,分明是个石。

  石何石?面壁石。

  人何人?面壁佛。

  王孙面壁九年经,九年面壁祖佛成。

  祖佛成,空全身。

  全身精入石,灵石肖全形。

  少林万古统宗门。

  清头嗣立《面壁石》诗云:

  一石独亭亭,中藏初祖形。

  千年神气在,何用著丹青。

  立雪断臂

  传说达摩渡江到少林寺以后,在南京讲经说法的神光,历尽千辛万苦,想方设法,终于渡过长江,追赶达摩到少林。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华夏经纬网 2011-12-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