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南新区的建设情况来看,房地产业的功能和消费理念及市场开拓范围还需开阔视野和思路,周围景区县市也有大文章可做。政府、企业均需放开眼界,搞好策划、论证,规划、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打好绿色牌,做大做强绿色产业,保护和利用好先祖们为华夏子孙最先选定的这片丰水宝地。
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看洛阳经济发展的思路。对洛阳市政府打造工业强市的目标,愚下有些不同看法。诚然,河南西部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豫西发展传统工业的自然优势,但资源消耗型的产业并非当今工业发展的主流,依赖五、六十年代遗留下的制造业、加工业、选矿业的基础推进洛阳工业新格局的思路有待转变。
工业的发展势必产生极大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给环境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具有关报道洛阳的空气、水质污染状况虽有所改观,但仍不容乐观。这与现有的工矿业格局及现代化水平有关,短期和眼前利益使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很容易做出急功近利的打算和规划,不能摆脱税利的诱惑而牺牲长远利益,真正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概念,不愿放弃现有利益而顾及长远或子孙后代,这是全国各地的通病。
有笔者认为传统工业不能也无力支撑洛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工业在上世纪洛阳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山不再绿、水不再清、天不再蓝,给后人后世留下的是更多更大代价的付出。要还河洛山青水秀人美的丰饶和人气,尚需几代人的努力。
要明白自然天成的青山绿水才是洛阳人的最大财富。它能给洛阳带来历史上富甲天下的帝都繁华,同样能成就洛阳人今天和未来现代化社会的人文、财富梦想。
把洛阳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绿都花海、美食娱乐、旅游观光、文化交流、休闲养生的中心城市、“世界公园”,才是洛阳-河洛儿女们应该努力奋斗的目标!自然和历史给予洛阳太多的关照和机会,要倍加珍惜、精心呵护、充分利用。中国经济、社会步入小康的历史契机再一次带给洛阳巨大的绿色创富机遇,忽视或小看其中巨大的商机和价值,会犯方向、战略性的错误。
来洛阳有几天了,水席吃了,浆面条喝了,东关牛肉汤尝了,地方小吃到也吃了些,由于资费有限大的宾馆酒楼没去光顾,也无非燕翅鲍鱼、生猛海鲜一类泊来品,跑的地方多了对它们已毫无兴趣,但不知那里还有否洛阳本地的独特佳肴?
由于各地风土人情各异,饮食习俗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之处集中反映在街市小吃上。十多天跑遍了洛阳的大街小巷,能找到的本地小吃的确不多,而外地的吃食也缺乏精彩内容,感觉日前流行湘菜之类的小菜系,再就是洋快餐,着实让我有点失望的意味。去过集贸市场,蔬菜鲜嫩油青,小贩们收拾的也干净,价格便宜,蛋禽肉类也挺丰富,就是水产类少了些。如自己开火做饭确实很划算。
从市场上看市民们买的菜品副食种类,我以为洛阳人不大讲究平时的营养,面食、肉类吃的多,蔬菜做的也不很讲究,问了几位本地的朋友,他们都不太注重平日饮食的营养搭配,更不注意四季的滋养进补,在家很少煲汤、溜炒,吃水产、海鲜比较少,也不大会做。洛阳在中北部地区是少有的富水城市,但水产业却不发达,饮食习惯偏于西北干旱地区,这是我所迷惑的。山珍那么多却不懂如何享用,水面那么阔却很少养鱼。
凭心而论,我对洛阳山水、古迹、风土人情还是十分赞赏的,古朴、自然、醇厚。不快的节奏、悠然的生活,理应养育出,牡丹仙子般的国色天香。然而,我从姑娘、小伙,老人、孩子的脸上看不到桃花的娇色、牡丹的润泽,人们的皮肤泛黄且有些粗糙,与街市上的花红柳绿不相匹配,真让我大惑不解?一句话,普遍营养不良的迹象。此话可能有点伤害洛阳人的自信或颜面,但本人确实出于善意提醒,可能爱之深痛之切吧。龙门石窟:诗人白居易评价: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13公里处。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犹如一座天然门阙,在春秋时期称“阚塞”或“伊阚”,隋以后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窟,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然而以石窟寺出现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
历史上,洛阳曾是东汉、北魏和武周等朝代的都城。东汉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永平年间建成了号称中国佛教第一名刹的洛阳白马寺。北魏皇帝普遍崇尚佛教,而武则天对佛教更是笃信有加。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他们在洛阳大兴土木,龙门石窟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处。
1999年,洛阳市人民政府投资近两亿元,对龙门石窟周围环境进行了大规模治理改造。2002年3月,成立了龙门石窟风景区管理局,对石窟、香山寺、白居易墓实行统一管理,并筹措资金近一亿元,在龙门石窟南北架设了两座公路大桥,拓宽了景区内南部河道,修复了香山寺古建筑设施,计划2003年4月,景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届时,将会以石窟、寺院、墓园合为一体的旅游景象出现。那时,中外来宾可以在香山寺钟声的伴随中,漫步于水面涟漪的伊河河畔,驻足于佛龛之前,一览龙门众多景观。
龙门石窟是河南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国人民的、更是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洛阳水席: 洛阳水席始于唐代,历史悠久,古今驰名。千年以来,久传不败。红白大事,宴请宾客,率先用之。这与洛阳的地理气候有很大关系。洛阳四面环山,地处盆地,雨量较少,气候干燥寒冷,民间饮食多用汤类,喜欢酸辣以抵御干燥寒冷。这里的人们习惯使用当地出产的淀粉、莲菜、山药、萝卜、白菜等制作经济实惠、汤水丰盛的宴席,就连王公贵戚也习惯把主副食品放在一起烹制,久而久之逐步创造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洛阳水席,并逐渐形成"酸辣味殊,清爽利口"的风味。洛阳水席,有三大特点:一是有荤有素,有冷有执;二是有汤有水,北方南方均为可口;三是上菜顺序有严格规定,搭配合理、选料认真、火候恰当。
所谓"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汤水水;二是热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全席共设24道菜,包括8个冷盘、4个大件、8个中件、4个压桌菜,冷热、荤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上菜顺序极为考究,先上8个冷盘作为下酒菜,每碟是荤素三拼,一共16样;待客人酒过三巡再上热菜:首先上4大件热菜,每上一道跟上两道中件(也叫陪衬菜或调味菜),美其名曰"带子上朝";最后上4道压桌菜,其中有一道鸡蛋汤,又称送客汤,以示全席已经上满。热菜上桌必以汤水佐味,鸡鸭鱼肉、鲜货、菌类、时蔬无不入馔,丝、片、条、块、丁,煎炒烹炸烧,变化无穷。洛阳水席,又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可据情而定,故深受城乡人民的普遍欢迎,长盛不衰。洛阳水席可粗可细,可简可丰,即是寻常百姓家的家常饭,又可精制成高档宴席。
洛阳水席其上菜程序如行云流水,主要菜肴又均有汤水,故名“水席”。其特点是以酸辣见长,清爽利口。水席的上菜程序别致有趣:全席共24道菜,首先是四荤四素八冷盘,然后除四个压桌菜外,依次将味道相近的每三个菜分四组送上,俗称:“带子上朝”。第一道大菜“洛阳燕菜”得名于其形,其实是用萝卜丝加上鸡丝、精肉等多种配菜用高汤煨成。据说当年武则天品后赞不绝口,三月不知肉味,第二道大菜“全家福”,是用多种肉、菜绘制而成。第三道大菜“蜜汁八宝饭”。最后一道是酸辣鸡蛋汤。其间的中菜有“螺丝肉”“红烧全肘”“清炖全鸡”“霸王别姬”“清蒸鹌鹑”等。“燕菜”代表春燕,预兆希望;“全家福”意在祝宾朋合家幸福、吉祥如意;“八宝饭”寄寓人们对五谷丰收的祈求;而俗称“送客汤”的鸡蛋汤则表明宴席已经接近尾声,主人在预祝客人一路平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