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匾额背后的故事 河洛名村出英才 百年古匾颂功德

2013/11/26 14:41:07 点击数: 【字体:

匾额背后的故事 河洛名村出英才 百年古匾颂功德

“郭氏家祠”匾额 长193厘米,宽94厘米,上款为“大清道光七年丁亥仲春穀旦”,下款为“鲁阳交口镇,良景、全昇、君召等11人仝立”。此匾书法浑厚,四周边框分别雕饰蝙蝠、云龙等,保存十分完整。

匾额背后的故事 河洛名村出英才 百年古匾颂功德

“武魁”匾额 长186厘米,宽92厘米,匾文楷书阴刻,上下楷书阳刻,匾体中上部刻一篆书大印,四周边框遍饰吉祥图案。

匾额背后的故事 河洛名村出英才 百年古匾颂功德

“德重闾党”匾额 长190厘米,宽95厘米,上款为“恭颂大柱国国子监生云翁郭公懿行”,下款为“龙飞同治六年岁次丁卯仲冬日下浣之吉,敕授修职郎、乙亥科举人、偃师县训导□□□题”。该匾保存状况较差,特别是其中72名送匾人的名字模糊不清,难以辨识。

    河洛名村,遗留史迹无数

  偃师市翟镇镇的圪当头村,南临古洛河及伊河而望嵩岳,北依邙山而背黄河,是一个底蕴深厚的古老村落。闻名世界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就在该村及相邻的二里头、四角楼等村境内,自上个世纪50年代被发现后,经过我国三代考古专家长期不懈的发掘、研究,已被学术界推定为夏代都城遗址,距今大约380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王都”。

  圪当头村的郭振亚是当地一位痴迷文史的农民。日前,看到本报推出的“匾额背后的故事”栏目报道,郭振亚先生当即拨打电话提供线索,说他们村现存有三块匾额,均为清代雕制,最晚的距今也有140余年的历史。

  闻讯,我们来到圪当头村。只见这里布局规整,古朴俨然,一座座农家院落仍保持着以前的面貌,青砖灰瓦的门楼上普遍镶嵌着造型多样的砖雕饰物。村中的道路旁边,年代久远的古碑、元宝石、柱础、石磨、石碾等几乎处处可见。一户人家的门外倒放着一个很大的石牛槽,仔细一看上面雕刻的文字,竟是清代乾隆年间的遗物。

  进入路边郭荣社老人的宅院,我们见到了他家精心收藏的一块“德重闾党”匾额,雕制于清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

  离郭荣社家不远处就是郭氏家祠。祠堂内现存一通“郭氏历代宗祖之神主”石雕牌位碑,落款为“龙飞乾隆十四年岁次乙巳十二月丁丑吉日”,为这里的旧物。由此来看,这座祠堂至少在公元1749年已经建立。然而再看房顶的墨书题记,祠堂现存的建筑原来是在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重建的。

  在这座祠堂内,两块大匾被村中的郭氏族人视作珍物,一直保留至今,一块为雕制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的“郭氏家祠”匾额,一块为雕制于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的“武魁”匾额。

  郭氏先祖,功德乡里称颂

  由于年代久远,谈起这些匾额的来历,就连收藏它的郭荣社等人也难以说清,只知道是祖上传下来的。

  随后,在村中老人和市民俗博物馆范西岳等专家的帮助下,我们才大致搞清了这些匾额背后的一些故事。

  郭姓在圪当头村是大姓,有300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0%以上。但是,至于该村郭姓的源流,至今仍是一个谜。不过,一条信息非常明确:在明、清两朝和民国期间,从圪当头村分流出去的郭姓人士众多,落户地有南阳、鲁阳交口镇(即今平顶山市熊北乡交口村)等140余处。

  在清代,地处洛河、伊河之间滩地上的圪当头村的郭姓人士以耕读传家,非常富裕,是周边地区的名门大户。每逢春节和重大活动,四方族人纷至沓来,拜祭祖先。像祠堂中现存的“郭氏家祠”匾额,就是迁居鲁阳交口镇的郭氏后裔在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返回故里祭祀祖先时敬献的。

  富足的郭姓人士在这一时期还非常照顾乡邻,热心公益事业,每逢大事,往往出头担当。据村中现存的一方残碑记载,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该村有一位叫郭玉成的绅士,字汝于,从小跟随伯、兄学诗,博古通今,很有才干。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后,捻军乘机进犯河南诸州县,其中一支实力强大,从伊阙攻入洛阳。郭玉成闻讯,立即发出倡议,组织村民出钱出物,就地取土,在圪当头村筑寨防御。短短时间,该村就筑成了一座高约三丈、分设三门的坚固大寨,四方百姓前来避乱。捻军随后攻至该地,他们凭寨坚守,最终躲过劫难。后来,伊河泛滥,疫病发作,郭玉成又用自己的医术给大家诊治,使许多人得以存活。

  为了照顾南来北往的行人,郭氏族中13人捐地捐款,还在村东路边修建了一座茶庵,长年向路人免费供应茶水,解其渴。

  据郭荣社老人介绍,他家现存的“德重闾党”匾额,就是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官府和乡里百姓为了颂扬他们的祖先郭云的功德,为其立的一块匾额。

  “武魁”匾额,清代名吏题赠

  在圪当头村现存的三块匾额中,“武魁”匾额最为珍贵。它是该村的郭嘉乐在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参加河南武科乡试,以第25名的成绩考中武举后,由两位大员为其而立的。之所以尤为珍贵,关键就在于题匾人的级别高和名声大。

  从匾额上来看,题匾人为栗毓美、杨振麟。查阅资料可知,杨振麟为道光年间宛平人,不仅历任广东按察使、河南按察使兼布政使、陕西布政使等,还通晓书法,尤其擅长行楷,为清代著名书法家。

  至于栗毓美,则更为显赫。此人一生主要在河南做官,在任期间,勤政为民,治理黄河,使两岸百姓免遭洪水的肆虐,深受民众爱戴。他发明的“抛砖筑坝法”,在我国水利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他由于治理黄河积劳成疾,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薨于任上,时任光禄大夫、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河东河道总督。栗毓美因治理黄河有功,以身殉职,道光皇帝追赠太子太保衔,赐谥“恭勤”,并下谕在其原籍山西省浑源县为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墓园,其生前好友两广总督、民族英雄林则徐为其撰写祭文。后人为了纪念他,还为他修建了祠堂,拜他为“河神”,称为“栗大王”。

  专家评析:这三块匾额按用途来划分,“郭氏家祠”匾额属于庙宇宗祠类匾额,“武魁”匾额属于官府门第类匾额,“德重闾党”匾额属于功德声望类匾额。它们基本涵盖了古代民间匾额的常见类别,历经上百年,仍被偃师圪当头的郭姓人士保存至今,难能可贵,充分反映了当地的民风。其中,“武魁”匾额尤为珍贵。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08-07-0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