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洛阳周公庙位于定鼎路东,是为纪念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洛邑营建者周公而修建的祠庙。该庙是我国现存的三大周公庙之一,也是我市现存较早的明清古建筑群,内有元圣殿遗址、定鼎堂、中殿、后殿及东西厢房等古建筑。
2006年5月,洛阳周公庙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末唐初始修建 布局严谨建筑巧
洛阳周公庙为国内三大周公庙之一,是我国祭祀周公的重要场所,始建于隋末唐初,为隋末割据者王世充所建。另外两处周公庙为陕西岐山县周公庙、山东曲阜市周公庙。
如今,洛阳周公庙内现存的一组古建筑沿中轴线从前到后依次为元圣殿遗址、定鼎堂、中殿、后殿及东西厢房。
一入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元圣殿遗址,基址上4个柱础清晰可见,两旁立有石狮、石鼓。据史料记载,元圣殿为重檐三开间明代风格建筑,殿顶为琉璃瓦覆面。殿内供奉着周公像和历代名臣牌位。
再入里就是定鼎堂。定鼎堂额匾为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所题。殿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顶部为青瓦覆盖,整个建筑显得既庄严稳重又精致巧妙。
定鼎堂内供奉着周公与其弟召公、毕公及其子伯禽、君陈5尊塑像。
伯禽彩塑是1991年清理主殿时在壁龛内发现的,塑造于明代,非常珍贵。殿内周围墙壁上依次绘有周公“制礼作乐”、“营建洛邑”、“分封诸侯”、“辅佐成王”等内容。殿外墙壁上还镶嵌着“周公解梦”石刻碑共19块。
中殿原名“会忠祠”,为清代增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因殿内陈列一组周公“制礼作乐”群像,场面恢宏,形象逼真,所以后来该殿改称“礼乐堂”。
后殿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顶部为青筒瓦覆盖。殿内两侧壁上写有周公后裔诸姓及世系表。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洛阳知县龚松林主持修葺后殿。后殿左右两侧为厢房,左厢房内陈列着古代成人礼仪式所用物品,右厢房内陈列着古代青铜器物。
尽忠勤政功绩显 古今天下第一圣
史书记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意思是说周公即使正在吃饭或洗头时,只要听见有政事要处理,也会吐出嘴里的东西,挽起头发接见来客。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因其封邑在“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故称“周公”。周文王死后,周公全力协助周武王伐纣灭商,为西周王朝的创建立下了不朽功勋。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他又尽心尽力辅佐周成王达8年之久。在此期间,周公率军东征,平定管叔、蔡叔的武装叛乱,成功化解了当时的内忧外患。为加强对“东土”的控制,周公还同召公一起,在洛水之滨营建了洛邑,迁“殷顽民”于此,并派重兵镇守。
周公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其言论见于《尚书》、《诗经》、《周礼》、《周易》等儒学经典,被尊为儒学奠基人,也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圣人。特别是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圣人——元圣。
由于周公在历史上的巨大功绩和非凡影响,历代统治者追封其为“周元公”、“元圣文宪王”等,后人为其立祠建庙,洛阳周公庙即为其中的一座。
周公是洛阳城的初创者,与洛阳关系密切,因此,相较国内其他地方的周公庙,洛阳周公庙有其特殊意义。
后世子孙遍天下 历代修缮敬意深
据《河南府志》、《河南通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公元649年)和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周公庙曾进行大修,后废弃;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周公庙在旧址上重建;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及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又曾多次重修。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曾一度迁都洛阳,对周公庙进行修缮,并将其作为中央政府考试院所在地。国民政府撤离后,周公庙内设有中原社会教育馆。
周公子嗣,代代相传,其后裔遍及海内外。据《元圣字谱序》、《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周公嫡派赐代,由伯禽及诸子者始……共记九十八姓。”1989年至今,全球有多个周公后裔宗亲来此寻根、拜谒,洛阳周公庙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
1955年和1989年,市政府分别对周公庙进行了两次修缮,1992年,周公庙对外开放。近年,市政府又实施了周公庙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如今,这一文化圣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