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1932年,近代洛阳行都记忆

2013/8/14 14:31:59 点击数: 【字体:

    编者按

  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日子。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岁月,洛阳曾举一城之力,成为中国抗战史上一个重要支点。1932年1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同年12月1日回迁南京,行都岁月历时10个月整。

  从今日起,“城市档案”栏目将推出“行都往事”系列报道,带您一起寻找近代洛阳的行都记忆。

1932年,近代洛阳行都记忆

1932年1月30日,南京下关江边码头。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身着长袍短褂,披黑色斗篷,头戴西洋礼帽,胸前白髯随风飘动。林森周围,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政要或着戎装,或穿长袍,均表情严肃,步履匆匆。(如上图)

  江面上停靠着一艘艘船只,船只会把他们送至铁路专列,直赴行都洛阳。

  1【兵临城下】国民政府仓皇迁都

  这是《中华民国历史图片档案》中的一张照片。就在照片拍摄两天前,日军突然对上海发起进攻,“一·二八”事变爆发。数艘日本军舰徘徊在南京下关江面,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安全。

  兵临城下,国民政府一日之内决定迁都。然而,迁到哪里才最合适?

  北平、武汉、西安、重庆、洛阳,都是候选城市。当时东三省已落入日军虎口,北平唇亡齿寒;武汉紧临长江,日舰进攻如探囊取物;西安倒是个理想之地,然而彼时陇海铁路还未修到那里,交通不便;重庆正处于军阀混战之中,国民政府的统治势力还未深入。几经讨论,古都洛阳进入大家的视野。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易守难攻,地理位置优越。且经过吴佩孚、冯玉祥等人的大力开发,洛阳修有兵营,通了铁路,建了机场,交通便利,即便来日日军打到这里,再迁西安也不迟。于是,下关江边,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1932年1月31日的《中央日报》,以《国府移驻洛阳办公》为大标题报道了此消息,为了堵住“政府临阵脱逃”的悠悠之口,该报道重点指出迁都是为了“完全自由行使职权,望军政长官同心协力各尽所职,全国民众需勇毅沉着共赴国难”。

  言虽凿凿,毕竟走得仓皇。连国民政府的重要文件都未来得及整理装箱,只用大麻袋一装捆住,如同草料般堆在火车上运往洛阳。

  2【因陋就简】洛阳担起抗战大任

  南京开往洛阳的专列上,国民政府与下设各部门1000余人先后到达洛阳。南京仅留下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维持军事、治安,外交部部长罗文干主持外交,实业部部长陈公博和京沪卫戍司令陈铭枢等处理相关政务。

  来是来了,安顿下来却不那么容易。洛阳虽为十三朝古都,但最末一个在此定都的后晋也已是千年前的事情了。此时的洛阳县已丧失了“帝都”的硬件,面对忽然涌入的大批政要,有些“消化不良”。

  先是各个部门、大批人员无处安插。洛阳没有像样的政府办公楼,吴佩孚留下的西工兵营和地方的学校、寺庙、图书馆等,成了政府的临时办公地。声名显赫的政府要员找不到官邸,只能暂时委身洛阳各个旅馆之中。

  今年79岁的市二十四中退休教师章保兴,是民国年间洛阳大金台旅社老板章宪尧的儿子。大金台旅社位于原瀍河回族区东新安街西段,是当时洛阳最高档的旅社之一,国民政府迁洛期间此处迎来不少党政要员。

  “听父亲和店里的老伙计讲,当时大金台门口一直有宪兵站岗,‘大官’们陆陆续续地一直住到年底。”章保兴说。

  位于今老城区青年宫一带的洛阳老城府衙,一跃升格为国民政府驻地;原吴佩孚的“天”字一号院(今市政府家属院内),成了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住所;国民党中央党部驻扎在西工兵营司令部(原橡胶厂家属院东北);蒋介石及中央军事委员会驻扎在省立第四师范(原洛阳一中院内);汪精卫和行政院驻河洛图书馆(在东北隅老北营旧址)和洛阳农校(今农校街小学),考试院驻周公庙,监察院驻南关贴廓巷庄家大院,司法院驻地方法院(原老城和平巷)……

  大批要员的涌入,使洛阳城内一时间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电力、汽车、餐饮等设施也满足不了“革命新贵”们的需要。

  3【行都十月】长期抗战意义深远

  身在洛阳,首都南京与经济中心上海的安危仍是国民政府最记挂的。1932年2月10日,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通电全国,请求援助抗日,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等立刻聚首徐州,研讨抗日事宜。

  此时,留守南京的何应钦也为上海抗战的事情焦头烂额。由于国民政府的财政与税收多来自上海,何应钦不时致电孙科、顾孟余及其他在沪的中央委员,请大家共同筹措巨款,以备抗战之需。

  三四月间,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和国难会议分别在洛阳召开。两次会议确立了“一·二八”事变后的一些治国方略,制定了一些长期抗战政策,这些都对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私下里,国民政府却另有一手打算。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大事典》一书中,记录了一则汪精卫在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召开前的通电。汪精卫称对日本要“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并云“过于畏葸固然不可,徒作壮语更为不可,需知数十年来中国落后固不待言,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备”。

  于是,国民党与日本间的“交涉”始终未停止。1932年3月间,关于《淞沪停战协定》的内容就流传出来,何香凝、萧佛成、胡汉民等国民党政要纷纷致电国民党洛阳中央,反对签订辱国协议。然而汪精卫声称“不满者大错误”,称要先保住国民党才能保住中华民国。

  1932年5月5日,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国民政府以对日妥协换取了暂时的和平,南京的威胁暂时解除。11月29日,国民政府发布《自洛阳还都南京令》,12月1日,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及各院部会正式迁回南京,并举行了还都典礼。(记者 王妍 见习记者 余子愚 实习生 张亚南 文/图)(原标题:1932年,近代洛阳行都记忆)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网(2013-08-1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