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洛阳地名探源 武皇思子伤心地 久负盛名古缑城

2013/12/2 17:16:48 点击数: 【字体:

洛阳地名探源 武皇思子伤心地 久负盛名古缑城

缑氏泰山庙

 
  今日地名:缑氏村

  地方状况:缑氏村为偃师市缑氏镇24个行政村之一,为镇政府所在地,距偃师市区15公里,离洛阳市区35公里。该村北接化寨村,南邻南家村,西为程子沟,东连金屯村,自古就为洛阳通向东方的必经之路,交通十分便利。该村现有居住人口约1万3千人,是我市较大的行政村之一。

  村名由来:地名来源有三种说法:一、因缑山而得名;二、西王母姓缑,且在这里的瑶台庵修道而得名;三、春秋时期周灵王缑姓王后的诞生地而得名。

  久负盛名古缑城

  缑氏,一个几乎与华夏文明同时出现的名字。

  宋《太平广记》中说:“西王母姓缑,河南缑氏乃西王母修道之故地也。”《山海经》描写:“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世上哪有这样的人呢?如果说她不存在吧,《穆天子传》里又说周穆王曾经拜见过她。

  缑氏当地传说,西王母当时在缑氏西南做过饭,那里现有的深厚灰层就是当时留下来的。其实无论有没有西王母,现在缑氏西南的一处“灰嘴遗址”,正是原始社会的遗迹,有学者认为,这里曾经生活着名为“缑”的氏族部落,这也可能是“缑氏”名称的由来。

  虽然现在缑氏属于偃师市,可是在古时候,偃师或并入缑氏,缑氏或并入偃师,也有两“县”同时并立的情况,历史上的沧海桑田,给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了曲折的轨迹:《中华都城便览》记载,这里曾是古豕苇国的国都,春秋时是滑国旧址,战国时归韩国。公元前627年,秦国准备偷袭郑国,郑商人弦高在这里碰到了秦国的军队,就以郑国使者的身份犒劳秦军,秦军一看,郑国有准备了,偷袭没戏了,就撤军了。撤军的时候,顺手就灭掉了滑国,设置了缑氏县,不过,当时并不是行政机构。到了秦始皇时期,正式有了缑氏县,属于三川郡。

  缑氏流传一句俗语:“缑氏街,三里长,东南西北走四方。”从古时候起,这里就是“西连秦晋,东接齐鲁”的交通要道。公元前207年,刘邦和秦军在这里交战;三国时,曹操和袁术曾在这里对峙,因为袁术字公路,流经这里的马涧河又被称为公路涧;就连公元611年李世民在这里击沉粮船的战斗,后来也成了电影《少林寺》水上搏斗的原型素材……

  村里的老人说,现在的缑氏村所在地,当年是一个椭圆形的寨子,东西长、南北窄,周边还有护城河,寨子的东边还有一个城门,上面写着“古缑城”三个大字。每逢集会,四方客人蜂拥而至,商贾云集,摊贩鳞次栉比,“热闹着呢!”

  缑氏不仅是交通要道,而且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宋欧阳修路经此地,曾经写下了“青山临古县,绿竹绕寒溪”的诗句。当地也有“白云脚下踩,一步两孔井”的说法,这里的白云,指的是村东的白云桥,这座桥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修建者名为戴邦宪,桥“长10丈宽3丈”,期间多次修缮。现在还能看到部分桥体和桥栏杆,这座桥不仅方便了村东大街人的出入,而且形成了东大街西大街横贯全村的局面。

  道教佛教交汇地

  白云桥东边5米的地方,就是赫赫有名的泰山庙了。

  虽然历经1000多年,但现在的泰山庙看上去依然气势雄浑:大门为三洞券拱,门上写着“泰山庙”几个大字,正门门楼叫“天齐楼”,内里还有舞楼、大殿、东西厢房、“三贤祠”等。不过,现在走进庙内只能看到一片繁忙的工地:大殿等建筑已经被拆,信徒们自募资金正重建。

  泰山庙是一座道教寺庙,始建于后周广顺六年(公元951年)。1935年,伊洛河暴涨,位于老城的“偃师中学”暂居这里,1954年才迁出,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共产党人、仁人志士都荟萃于此。后来,这里又成了机械厂、拖拉机站等,现在正逐步恢复原貌。

  众所周知,泰山在山东,为什么这里又有个泰山庙呢?

  当然,此泰山非彼泰山,但二者却又有些关联。泰山不仅仅是一座山,他也是一个神,《博物志》说,泰山另一个名称叫天孙,就是天帝的孙子,主管招人魂魄、万物始成、生命长短,他就是道教中的“阎王”。

  人谁不死啊?正因为泰山管着死者,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就开始巴结他,泰山庙的祭祀和香火一直很旺,就连皇帝对他也得恭恭敬敬,唐玄宗将其封为“天齐王”,其后许多皇帝也都对其进行追封,这就是门口“天齐楼”的由来。

  在缑氏村,与泰山庙比肩的还有一个佛教名刹永庆寺,永庆寺啥时候建的已经无从考证了,寺内建筑也多已不存,当地流传的一个说法是:“先有永庆,后有少林。”

  这话在学者看来可信度不高。但是,宋末元初,少林寺主持雪庭福裕在入主少林以前,曾住在缑氏村永庆寺,这事儿在《嵩山少林寺裕和尚碑》中记录得很清楚。

  另一个公认的事实是:玄奘法师起初学经就在永庆寺,而玄奘对中国佛教的贡献自不用说,因此永庆寺这种“先有永庆,后有少林”的自豪心态也就不为过了。

  缑氏逸事

  像泰山庙、永庆寺这样的名迹,在缑氏有太多太多;这里所出的名人,如后汉理学家杜子春、后汉太尉庞参、唐宰相武元衡、理学家程震等,数都数不完,而流传在这片土地上如太子升仙之类的传说,也多得讲不完。

  然而,我们在缑氏听到的三个小故事,却让人凭添了对这个古老的村镇向往。

  头一件是2004年这里发现了一块唐高宗咸亨二年武皇(武则天)诗碑刻残片,碑上刻着“秋云轻、月正明、仙驭远、夜吹笙”等武则天诗句断语。据资料考证,这是武则天同唐高宗李治封禅嵩山,途经偃师缑氏永庆寺时所立。时值八月中秋,明月高悬,她触景生情,由子晋联想到自己的长子弘(葬于缑氏,唐恭陵即李弘之墓),感慨万千,遂以诗咏叹。一个叱诧风云的女人,在月夜古寺内追忆儿子,个中滋味,或许只有她自己才能体味吧。

  第二件是现在大家在古装电视剧中常见的臣子称呼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由来”。第一个这么做的皇帝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正月,武帝行幸缑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他为以后的皇帝开了个头,这个头就是在缑氏开的。

  第三个故事是,缑山是道教中七十二福地之一。《博异记》中说,“每年九月三日夜有一道士得仙,已有旧例。”不少修道的人在这一天赶来,最后少了谁,谁就是得道升天了,然后大家会记录下来。

  话说这一年,一个叫张竭忠的人在缑氏县当了县太爷,他根本不信这事儿。到了九月初三,他派了两个人到升仙点观察。到了三更天,只见一只色彩斑斓的老虎鬼鬼祟祟地顶着一片好大的叶子走进观中,又顶着大叶子从观中叼出一人,第二天,张竭忠带着人马上山追踪,发现一个大石洞,里面有好几只老虎,张县令也不含糊,一声令下,把老虎剿灭了……

  从此以后,再没有听说这里有人升仙了,仙观也渐渐荒废了。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08-10-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