煬讳锟梿ㄦ嶃佸瀮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张钫故宅 历经风雨

2014/12/16 9:02:21 点击数: 【字体:

 

        张钫是一位将领,曾参加陕西辛亥起义,任陕南镇守使,参加反袁活动;曾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后任河南代理主席,二十路军总指挥;抗战时任十二军团团长、陆军上将。张钫,也是一位知名的收藏家,曾在其家乡广收墓志,其中唐志有千余件,并筑屋专门收藏,即著名的“千唐志斋”。张钫,亦是一位慈善家,他为官一生,身居高位,却心忧黎民、热心公益。在20世纪上半叶的河南灾荒中,张钫曾舍饭于开封、施赈于陕西、济灾于乡里,河南人民一直把他铭记在心,把他誉为“老家长”。

  1928年9月,张钫任河南省政府委员、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兼河南赈务委员会主席。是时,豫西地区兵、匪、旱三灾并袭,张钫领导了1929年至1930年的河南赈灾。此时的张钫,作为河南政界要员,带家眷居住于开封,其住宅位置在今顺河回族区朝阳胡同。

  12月12日上午,冬日的阳光明媚而温暖,穿过一条条窄窄的胡同,记者来到历经风雨的张钫故宅。一座三进院的宅子和西院规模相当完整,只是坍塌的屋顶和山墙、斑驳的木雕装饰及在岁月侵蚀中化为齑粉的青砖,昭示着故宅年代久远。风雨漫漫人生路,眼前这座宅子无论从勾檐滴水的瓦当还是房前屋后的砖雕和木雕,都透露出主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放眼望去,张钫故宅在阳光下静默矗立,有几名工作人员在现场清理杂物。记者上前询问了解到,工作人员在对乱搭乱建的民居进行拆迁和清理,相关部门将修复张钫故宅。

  张钫故宅的西院是一座两层的民初建筑。工作人员介绍说,一楼可能用于停放车马,二楼用于仆人居住。西院前竖着一块石碑,其正面写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钫故宅 河南省人民政府2008年6月16日公布 开封市人民政府2008年8月28日立”,背面刻有张钫的生平事迹和这座宅子的简介:“张钫,字伯英,号友石老人。同盟会员,参加陕西辛亥起义,曾任陕南镇守使,参加反袁活动,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后任河南代理主席,二十路军总指挥。抗战时任十二军团团长、陆军上将。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张钫亦是书法家、收藏家,曾在其家乡新安县广收墓志,其中唐志即达千余件,并筑屋专门收藏,即著名的‘千唐志斋’。张钫因长期在开封工作、生活,在朝阳胡同购有巨宅。其住宅建筑设计精美,装饰华丽,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整体格局保存基本完好,是清末民初中原地区四合院民居建筑的宝贵实物,为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对开封地方文化颇有研究的文史研究者刘海永对记者说:“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中,河南名士张钫在河南大灾荒中捐出一半家产救济灾民,他的气度和魄力让蒋介石感到震撼。”

  1928年9月,张钫任河南省政府委员、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兼河南赈务委员会主席。是时,豫西地区兵、匪、旱三灾并袭,张钫领导了1929年至1930年的河南赈灾。此时的张钫,作为河南政界要员,带家眷居住于开封。当年,张钫就在这座宅院里思考救灾办法。

  刘海永说,张钫为官一生,身居高位,却心忧黎民、热心公益。在20世纪上半叶河南的几次灾荒之中,张钫曾舍饭于开封、施赈于陕西、济灾于乡里。特别是在1942年河南大灾荒期间,张钫为了安置河南灾民殚精竭虑、奔走呼告、赈济粮款。他是河南人的一个传奇。在陕西,他主持安置几百万河南难民,他对河南人民有恩,河南人民一直把他铭记在心,把他誉为“老家长”。

  张钫是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曾牵头策划组织辛亥革命西安起义。1929年,河南发生灾荒时,张钫时任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兼赈务委员会主席。当时,豫西地区兵、匪、旱三灾并袭,大批灾民扶老携幼到省城开封求生。当年,张钫主持赈务,多方筹款放赈。1930年1月中旬,河南省赈务委员会在开封设救济院,下辖三个舍饭场:第一舍饭场在三官庙,第二舍饭场在龙亭,第三舍饭场在贡院。每个舍饭场收容灾民1700人至1900人。每天两顿饭,每天9时和16时开饭,保证每人都能吃饱。赈务委员会对在开封的灾民,除安置在舍饭场和以工代赈的方式解决他们的生计外,还成功组织、动员了一批灾民“作工就食,垦荒牧畜”,到东北落户垦荒。在迁民之前,张钫派员持河南省政府公文,前往吉林、黑龙江,与当地政府协商,做好落户地点、住房安排、土地分配、粮食供给等工作。由河南省政府负责移民的车费,发给每位移民单衣、棉衣各一套,并给生活费用。此次,共运送灾民43批,到东北垦荒难民达70000人。移民垦殖挽救了大批奄奄一息、坐以待毙的河南灾民,无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对其他离汴返乡的灾民,张钫让赈务委员会给每人发口粮30斤,路费两元。

  张钫的舍饭场,原计划开到1930年5月底,到灾民回家收麦时停止。可当年5月中旬,舍饭场突然“提前停饭”,为避免灾民恐慌,张钫要求给每位灾民发钱发粮。灾民拿着钱粮离汴,返回家乡。

  停止舍饭的原因惊心动魄。新中国成立后,张钫在回忆录《风雨漫漫四十年》中写道:“当时冯玉祥与我关系决裂,有消息要逮捕我。我进退两难,留在开封恐有危险,立即就走,数十万灾民(含各地)尚未安置。经过两昼夜不眠不休努力,把救灾余款和存粮全数发给灾民。赈灾机构解散。于5月24日我乘卡车离开开封。”

  对于此段历史,张钫之子张广瑞也曾撰文。他分析,张钫与冯玉祥决裂,是因张钫不愿参与中原大战,又曾发电报“指责冯玉祥部下孙良诚军在河南渑池与难民争车争食等”,触怒冯玉祥。张钫离开开封后,他在开封的家被冯玉祥查抄,与张钫有关系的军政人员多被捕杀,张钫家人逃到天津。虽然张钫已离开开封,但他的亲民之举却深深留在了人们心中。

  如今,面对张钫故宅,不禁让人思绪万千。眼前这座故宅,共三进院,青砖灰瓦白缝,之前,因有居民在此居住,室内已被改建,室外也有不少后来的建筑。记者注意到,一进院的正方和东西厢房保存完好,正方三间,正屋前的房檐下有一排木雕,木雕为象征富贵吉祥的牡丹、多子多福的石榴、喜上眉梢的梅花等,正房的东西两间和东西厢房屋檐下的木雕均为象征和和美美的荷叶,在阳光难以照到的地方,还能看出荷叶的青绿色及花朵的粉色。正房前和两侧山墙上的滴水瓦上则雕刻着铜钱和菊花,由此不难看出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在二进院正房的西侧,记者注意到一块刻有“光绪壬寅”的圆形砖,显示了这座宅子建造的时间;而正房屋檐下的木雕,除了牡丹外,还有象征“宜室宜家”的桃花等。二进院也有东西厢房,西厢房的屋顶几乎全部坍塌,南侧山墙上长了一棵直径约20厘米的楝树,楝树上的黄色小果实在阳光下十分显眼。二进院东厢房的北半部虽被后来的居民建了一堵墙覆盖,但从完整的屋檐和屋顶来看,保存还算完好。

  记者注意到,一进院和二进院正房后面的屋檐下都有荷叶形状的砖雕,每片荷叶形状不一。无论木雕还是砖雕,都栩栩如生,仔细看能看出荷叶的纹路,可见主人为这座宅子所花费的心血。

  来到三进院,首先被吸引的是正房走廊两侧墙上镶的“三和”“九如”字样,虽被岁月侵袭,但字迹依然能辨认出来。记者了解到,“三和”指三种祭品,语出北周庾信的《周祀五帝歌》之六:“三和实俎,百味浮兰。”而“九如是祝寿之辞” ,语出《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三进院没有西厢房,只有东厢房,桐叶满地,风过处哗哗作响。记者走进东厢房时,被工作人员提醒这是危房。东厢房正门上画着一幅盛开的向日葵图,据介绍,这是文革时期的作品,象征对毛泽东主席的忠心。同时,记者在正房两侧的青色柱子上也看到了当时的宣传语“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我们主张自力更生”,字迹虽已斑驳,但不难看出这座宅子后来遭遇的变故。

  记者注意到,不少房屋底部的青砖已被风雨侵蚀,但砖缝内的白灰却依然坚硬如铁,记者用手指甲抠都抠不动。随行的摄影记者说,这是用糯米熬制的水和白灰制成的,十分坚硬。这座宅子到处是被自然和人为破坏的痕迹。如今,我们只能从张钫的著作和后人的研究中了解张钫和其故宅。希望相关部门尽快修复历经风雨的张钫故宅,为我们留下这处珍贵的文物。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2014-12-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缃戠珯棣栭〉鍏充簬鎴戜滑鑱旂郴鎴戜滑瀹㈡埛鏈嶅姟鏈嶅姟鏉℃浜烘墠鎷涜仒浼氬憳娉ㄥ唽绔欏唴鍏憡鍏嶈矗澹版槑鎰忚鍙嶉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鍦板潃锛� 娌冲崡鐪侀儜宸炲競閲戞按璺�305鍙� 閭紪锛�450008
鐢佃瘽锛�0371-86663763 浼犵湡锛�0371-86663763 鐢靛瓙閭欢锛歽xhenan163@163.com
璞獻CP澶�11032303鍙�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