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古莘国、空桑和中华厨祖伊尹(上)(3)

2013/11/9 11:12:26 点击数: 【字体:

    三、对伊氏地望出自陈留郡、杞国的解释

    所谓“地望”,又称“郡望”,是古代名门氏族所特有的身份标志,即氏族产生地或祖居地。伊氏的“地望”在哪里,是一个在研究伊尹人文历史中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伊”氏与开封轩辕氏黄帝后裔世代相传。关于“伊”氏的历史出处问题,记述汉代风俗文化的《三辅旧事》中有记载,说:“尧母,字庆都,配高辛氏而生尧,因依伊长孺为姓。”汉代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也记载说:尧,“放勋名。帝喾之子,姓伊祁氏。”其中“高辛氏”、“帝喾”,同指高阳氏帝颛顼之后、“高辛氏”的氏族联盟领袖,也是帝尧的父亲。

    对此,东汉大学者皇甫谧进一步解释说:“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指昆仑山三层台)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意思是说,帝尧年幼时,跟随母亲陈锋氏庆都在母系的“伊祁氏”部落生活,因而便随了母系的“伊祁氏”。这在当时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不彻底的时代,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伊祁氏”出自帝尧的陶唐氏,据清代陈廷炜《姓氏考略》记载:“帝尧伊祁氏之后有祁姓。”其中“伊祁氏”中的“祁”,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据北宋官修韵书《广韵》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中含祁姓。”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国语·晋语四》记载说:“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其中“依”姓和开封陈留一带的“仪”、“伊”同音、同地,在上古时期是否为同一姓氏,值得进一步探讨。三国时期的史学家、经学家韦昭注释说:“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赐之姓十四人,而内二人为姬,二人为已,故十二姓。”说明黄帝“祚土封氏”时,受封的有十二姓是一个历史事实。

    可知,伊尹所出生的“伊祁氏”族,与出自开封的轩辕氏黄帝、黄帝嫘祖次子昌意、高阳氏帝颛顼、高辛(莘)氏帝喾、陶唐氏帝尧的人文历史,不仅在宗族上世代相传,而且在地望上也一脉相承。

    (二)史料记载“伊”姓始于伊尹为“妄”言。两汉之交的道家学者梅福在《四明山记》中记载:“帝尧时有老人伊献,是伊姓远矣。伯益亦姓伊氏,见百虫将军显灵碑。世谓伊姓始于伊挚、伊陟、伊奋者,妄也。伊尹姓伊,以有莘氏女采桑伊川,以邑为氏,月氏有伊姓,伊存是也。”其中“月氏”,最早出自中原的开封一带。

    战国初期,“月氏”已西迁居于甘肃河西一带,与匈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习俗相同。后来,居住在河西敦煌、祁连之间的“月氏”,与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冒顿单于发生了矛盾,遭受到匈奴人挤压。到了老上单于时期,匈奴人杀了“月氏”之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被迫向西远去,越过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的费尔干纳谷地,即“大宛”,向西打败了今阿富汗巴尔赫附近大夏国,然后越过妫水(今天阿姆河)南下,占领蓝市城,建立了王庭,即少数民族的统治中心,古代中国人称其为“大月氏”。所以,西亚地区至今仍存在着一些以“伊”或“伊”音命名的地方。

    这表明,“伊”是中国上古时期一个古老的姓氏,早在“伊挚”即“伊尹”出生之前的陶唐氏帝尧时期,“伊”姓就已经存在,一部分开始逐步向中原西部等地迁徙。后人关于“伊尹”以“伊水”为姓的记载,并不是直接来源,不过是对帝尧以前“伊”氏以“伊水”为姓说法的历史继承而已。但就伊尹归随“伊”姓而言,则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差别。

    高辛氏帝喾,是舜帝先祖帝鸷、帝尧、周人始祖后稷、商人始祖契的父亲,也是嬴姓始祖伯益父亲皋陶的舅,或舅爷辈。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帝尧,或是嬴姓的始祖伯益及其父亲皋陶,都是高辛氏帝喾时期的族人或母系后裔,又都有在尧母女系“伊”氏居住的经历。所以,皋陶很有可能是尧母女系陈锋氏女庆都的走婚子,或者娘家侄子、侄孙一类的人物。“陈锋氏”,也可称作“陈逢氏”,“陈”为开封东南陈留之“陈”;“逢”为开封东南逢泽之“逢”,是高阳氏颛顼帝的后裔,也是高辛氏帝喾三妃庆都的所在氏族。

    (三)商代莘国“伊”氏与杞国“娄”氏本是同族。据北齐史学家魏收《魏书·官氏志》记载:公元386年~534年,南北朝时代北方的第一个王朝“后魏可汗托拔鄰(鲜卑索头部落)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或曰改娄氏”。其中“伊氏”之“伊”,为“有莘氏女”采桑的陈留“伊水”之“伊”;“娄氏”之“娄”,为商、周时期开封杞国夏禹后裔“东娄公”之“娄”,其地理位置均在开封东南部的同一地区,后来部分向豫西或鲁西南一带迁徙。这也表明,此时的“伊氏”和“娄氏”后裔,已经迁徙到了今山西大同一带的平城。

    因此,“伊”氏兴盛的地望或称“望祖之地”,出自开封陈留、杞县一带。据古籍《郡望百家姓》记载:“伊氏望出陈留郡。”清代学者陈廷炜在《姓氏考略》中也记载:伊氏“望出陈留、河南、山阳。为历史上伊娄氏所改”。北齐魏收《魏书·官氏志》又记载说:“后魏鲜卑族有可汗拓跋邻,以其六弟为伊娄氏,后分为二姓,一姓伊,一姓娄。伊姓望族居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

    关于“伊”、“娄”两姓的关系,很耐人寻味。夏禹为“有姒氏”所生,夏禹之后也称“有姒氏”。对此,汉代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说:“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有)姒氏。”但是,唐代大学者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引用战国时期赵国史书《世本》中却记载:禹的父亲“鯀取有莘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其中“高密”是大禹的封国,也指大禹本人。

    这就提示我们,既然大禹既生于“有姒氏”,又生于“有莘氏”,那么“有姒氏”与“有莘氏”应该是不同名称的同一氏族。既然杞国“东娄公”之“娄”为夏禹“有姒氏”的后裔;既然“伊”、“娄”二氏由“伊娄氏”一分为二而来,那么,“伊”、“娄”二氏就应该同属夏禹“有姒氏”和“有莘氏”的后裔,而空桑一带“伊氏”、“有莘氏”的“莘国”,也应该与“有姒氏”、“东娄公”的“杞国”是同族之邦。

    据春秋时期齐灵公(公元前581年~公元前554年)的《叔夷钟铭》记载:“伊小臣惟辅,咸有九州,处禹之堵。”其中“伊小臣”,即指“伊尹”;“处禹之堵”之“堵”为土,是指伊尹辅佐成汤建立商朝在夏王大禹的王土,或治水之地。这与西晋大学者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的“禹避商均(开封)浚仪”,宋代学者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记载的“夏后居阳城,本在(开封)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也”,以及夏禹“有姒氏”和“有莘氏”后裔在开封陈留、杞县的人文历史不谋而合,前后贯通。

    果真如此,伊尹应该也是夏禹“有姒氏”的后裔。所以,不仅商王汤娶了开封陈留的夏禹后裔“有莘氏之女”为正妃,而且商代末期的周文王也娶了“有莘之女”太姒为正妃。这恐怕就是商、周时期,分封开封杞国为祭祀夏禹宗庙之地的内在因素;也说明“有莘之女”、“有姒之女”作为女娲之后的母系氏族,很可能一直在古代中原开封一带存在着。

    归纳起来说,“伊”姓源于上古时期的开封陈留一带。夏王皋八年出生于“空桑”的伊尹,居住在陈留有莘氏的“伊水”或称“伊川”一带。“伊尹”之母在“空桑”祭祀高媒女娲、祈求多子的神社与人野合,生下“伊尹”后去世。“有莘氏”之女采桑于“伊水”发现、并捡回了失去父母的伊尹,交给了国君。“有莘氏”国君令家奴厨师抚养他,还以“伊水”之地的古“伊”姓,为其取名称为“伊尹”。

    由此,不仅成全了殷商王朝的一代“贤相”,也成全了华夏民族的一代“厨圣”。

    值得一提的是,自伊尹出生的夏末开始,开封空桑的伊尹后裔就记载和传承着《伊氏家谱》,一直延续到清代,历时3400多年,中间并无缺失。这对于印证华夏人文历史发源地在开封,印证伊尹之后发生在开封的夏、商、周人文历史,尤其印证伊尹开创的“中华饮食文化发源地”在开封,都具有其他史料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

    从开封县八里湾镇伊寨村发现的《河南杞县伊氏家谱》内容来看,其人文历史资料十分珍贵,尤其对伊尹生平的记载较为详细,这对于研究陈留莘国、莘野、空桑和杞县杞国、娄氏、高阳氏的相互关系,探讨伊尹在开封陈留、杞县一带的人文历史活动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现以括号稍加注释,以飨读者:

    “一代元圣(第一个圣人)名(伊)尹,又名(伊)挚,夏后皋(夏桀的祖父)八岁庚辰四月初八生于空桑,夏后癸(夏王桀)三十七岁己卯耕于有莘(国之野),(成)汤使人以币聘之,三反而后从(请了三次才受聘)。孟子曰,伊尹耕(作)于有莘(国)之(郊)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喜欢唐尧、虞舜的道理)。非其义也(若不合尧舜的义理),非其道也(若不合尧舜的正道),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即使把天下当俸禄送给他,他也会弃之不顾的),击马千驷弗视也(拴系几千匹马送给他,他也不会去看的);非其义也(凡是不合义理),非其道也(凡是不合正道的),一介不以与人(他一丝也不肯给人),一介不以取诸人(一丝也不肯拿别人的)。(成)汤使(伊尹)适夏(朝)以观(夏王)桀之政。及入夏(后),知(夏王)桀之不可为也(夏桀朝政败落已无法挽回了)。复归于(回到了商)亳(有山东曹县北亳、商丘谷熟南亳之说,待考),(受聘宰)相(于商)汤。(商)汤崩,传(位)至太宗太甲(商朝四任王,汤嫡长孙,二任王外丙、三任王中壬之侄,汤长子太丁之子)。元祀(元年)戊申,伊尹作《伊训》,冬十有二月,伊尹词告于先王(祭祀商汤、外丙、中壬),奉嗣王祗见厥祖(恭敬地奉陪王位继承人太甲敬见其诸王陵庙),百官总已(所到百官),以听冢宰(伊尹)。伊尹乃名(有名声威望,或说),明言列祖(即“烈祖”,指商汤)之成德(成就品德),以训于王(太甲)。太甲不能用(缺少王者素质),二祀(二年)己酉,因即汤之墓营桐室以训太甲,使居忧焉(居丧时修身养性)。太甲悔过,终丧三年。三祀(三年)冬十有二月朔,遂冕服(伊尹身穿商代礼冠服饰),奉嗣王归于亳(指服丧三年结束,恭敬地奉陪着新王太甲回到商都),(伊尹又)作《太甲(训)》三篇,以申戒之。于是(太甲)尊之曰阿衡(有辅弼帝王“帝师”、“执政”的含义)。及其(年)老,(伊尹再)作《咸有一德》,以政归(还)太甲。至商王沃丁(五任商王、太甲之子)戊子八祀卒,年百三十岁,大雾三日。沃丁祀以太牢(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为“太牢”),亲临(治)丧以报(伊尹)大德,葬于(商都)亳(其地较多,待考)。”作者:韩鹏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汴梁晚报(2012-08-1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