煬讳锟梿ㄦ嶃佸瀮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开封的菊花文化(上)

2013/10/18 16:52:14 点击数: 【字体:

    一年一度的开封菊花花会(现已更名为菊花文化节)即将到来,不由让人又想起开封菊花的历史传承。

    开封把菊花定为市花始于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之后每年举办一次菊花花会。但从开封历史来看,早在北宋时期,作为宋都的开封就已经有了举办菊花节会的习俗。如果要追溯开封盛产和种植菊花的历史,就更加久远了。以开封为代表的菊花文化,在我国花卉文化历史中十分悠久,古代经典史册、文学著作和民间传说中关于开封菊花的故事很多,并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开封菊花文化。

    菊花文化在华夏历史文明的发展和传承中有着重要地位,并逐步形成了具有华夏历史文明的个性化特征。这种个性化特征是由华夏先民认识和运用菊花自然属性发展起来的人文内涵,并且具有地域化、人格化的象征意义,是古人借以抒发情感、言情表志的载体。它与华夏历史文明相融产生、发展,又与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一、开封菊花文化产生的历史

    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菊花在我国自有文献记载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但是,这种表述是比较含糊和笼统的,原因在于它既没有说明我国自然繁殖菊花源于何时,也没有说明我国人工繁殖菊花起于何代,因而对菊花及其人文历史的认识并不完整。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发掘和研究,使我们对菊花文化传承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一)菊花文化形成于上古时期的“河图洛书”文化。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在《采桑子·重阳》的诗中写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诗中的“重阳”,是指中秋过后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因“九月”与“九日”两个“九”重复出现,古人将其称之为“重九”;“黄花”,是指菊花。

    菊花一般盛开于农历“重阳”季节,而“重阳”之“阳”,最早是指太极理论中“阴阳”之“阳”。在我国华夏先民创造的“河图洛书”文化中,“九”是阳数。据托名为“九天玄女”的古籍《青囊海角经》记载:“图阳奇偶,惟数是最,阳数始一三五七九,阴数始二四六八十。”

    古人认为,天尊地卑、阳奇阴偶。以天为阳,为奇数,为尊位;地为阴,为偶数,为卑位。天地属自然界,尊卑属社会伦理,奇偶属数据性质。

    可见,古人早已用一至九之数代替自然界中的事物,是以数理代表自然界和社会伦理学说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作为数学中的计算。由于古人用数字反映天地之间的奥秘,故称“奇阳偶阴”之数为“天地数”。西周时期周文王在《周易·系辞》中也记载:“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此十进制自然数列极简明易知,也包含阴阳在内。将这种“天地之数”应用于“河图洛书”之中,便形成了“河图洛书”中的数列规范。

    因为“九”为“阳”中的数极,故称之为“老阳”;“六”为“阴”变之数,又与九阳反之,故称为“老阴”。按照“河图洛书”中的数列学说,月和日两个“九”相逢,故称“重九”,也称“重阳”,是农历中的一个节日,又与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霜降”相近。

    所以,“九”、“阳”之说均由“河图洛书”阴阳之数传承而来。

    (二)菊花原产于中华上古时期。菊花被称之为秋华,或秋菊。秋菊花开的鼎盛时期大致就在“重阳”节前后,而重阳正是“河图洛书”文化传承的结果。由于“河图洛书”文化发源于上古时期,重阳、菊之名也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女儿之山,其草多菊。”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事物,主要是商代之前中原中东部“河洛”、“大荒”之中的人文历史。其中“菊”,古代也写作“鞠”,包含着多重含义:一是具有“菊”的含义。据汉代戴德《大戴礼记》记载“鞠者何也,星名也。又与菊通”。二是具有古代一种足球活动的含义。据西汉刘向《别录》记载:“蹙鞠,黄帝作,盖因娱戏以练武士。”说明足球起源于上古的黄帝时期,时称“蹙鞠”,并一直传承和盛行于北宋开封,改称“蹴鞠”。菊花身姿为低头鞠躬式,在古代食其米,把米“鞠”起来,花朵十分紧凑,因此叫菊花。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赏菊历史悠久。

    可见,“菊”是自然界繁殖的花卉,“蹙鞠”是黄帝时期人文活动的产物。早在上古时期,人文活动的“蹙鞠”就与自然界中的“菊”有着内在传承的因果关系。汉代学者戴德《大戴礼记·月令》中记载:“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唐代陆德明释文:“鞠,本又作菊。”按照生物学分类,鞠属于菊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上古时期野生菊花多为黄色,所以菊花又得名为黄花、金花、金蕊等,说明“黄华”,就是深秋盛开的“黄花”。对此,先秦古籍《山海经·西山经》也记载:“(密)山 ,其上多丹木,员(圆)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中黄华“赤实”的个性,具有“忠诚”的人文含义。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人们仍将炎黄时期仓颉、黄帝与菊花联系在一起,称之为“仓颉菊”、“黄帝菊”。其中“仓颉菊”,自古就盛产于河南开封、虞城等地的仓颉墓一带,与炎黄时期在开封称帝、巡游虞城一带的仓颉氏族有着历史传承关系。

    (三)菊花是皇、帝、王权的象征。其实,无论是“黄华”、“黄鞠”之“黄”,还是“黄帝菊”、“黄花”之“黄”,都是由太极五行“青、赤、白、黑、黄”之“黄”传承而来。太极五行之“黄”,与“中、土”同一方位,是“河图洛书”“中央宫”所在的方位。所以,菊花也称“黄华”、“黄花”、“黄菊”、“中央菊”。在此建都之帝也称“中央帝”、“黄帝”,所建之都也称“黄帝之宫(室)”,流经此地之河又称“黄河”,不过是以五行的方位取名而已。

    由于“黄华”、“中央菊”与“中央帝”、“黄帝”发源地相同,而“中央帝”、“黄帝”又建都于开封昆仑山三皇五帝“中央之国”,因此太极之地“昆仑”便成为“中央”、“黄帝”、“黄华”、“中央菊”的同义词。可见,菊花是太极“天道”的象征。

    三国时期有位著名书法家,叫钟繇。他的儿子钟会文武双全,曾写过一篇名为《菊花赋》的文章,认为“菊”是天地之气交感所生,它让人感觉到天道的存在,因此是天道的象征。因天帝的“中央之国”被夏禹分为“九州”,所以“九州”之地的菊花也称“九花(华)”;又因天帝是“天、日”的象征,王母是“地、月”的象征,“菊”是天地之气交感所生的“精”气,所以“天国”的菊花也称作“日精”。还由于女娲母系氏族曾经在“中央之国”称“皇”,被后人视作“王母”、“女皇”,所以古人还称菊花为“女华(花)”。在华夏历史文明中,黄菊之“黄”,是皇、帝、王,即“中央”的本色和专属,自古就为皇家帝王所专用。因此,“中华”也可理解为“中央之国”的“黄华”。

    据汉代刘安《淮南子》中记载:“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就是说,因为黄帝居住在“中央、土”,是管理“金、木、水、火”四方的中央首领,因“中央、土”也在“黄”方位,故名“黄帝”。古书也将“黄帝”写作“皇帝”,是“皇天上帝”的意思,这是道家理论中黄帝升仙后作为天帝象征和代表的神位所在。

    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之“五帝”,以在“五行”的方位不同,而称“青帝、赤(炎)帝、白帝、黑帝和黄帝”,并以“五色”地名而饰不同颜色的衣服。到了唐高祖武德年间(618年~626年),开始在百官百姓中禁穿黄色衣服,黄袍遂成为皇帝专用之服。据北宋学者宋祁《新唐书·卷二十四·车服志》记载:“至唐高祖,以赭黄袍、中带为常服……既而为天子袍衫,稍用赤黄,遂禁臣民服。”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五代后周时期的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谋夺帝位,诸将替他披上黄袍,拥立其为帝。“黄袍”就是帝位的象征。

    可见,我国古代崇尚黄色,因为黄色被看成是君权的象征。这起源于古代农业社会的敬土思想,土为黄色,因此,从唐、宋时期以后,黄色便成为皇帝专用的颜色。同时,黄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象征,黄帝的“黄”色和炎帝的“赤(红)”色,都是上古“中国”和现代中国的主色调,表明中国人是炎黄二帝的后裔子孙。新中国红底黄星相结合的五星红旗,就是这一文化的产物。

    可见,上古时期自然繁殖的黄华、菊花,被后人视为“中央帝”、“黄(皇)帝”君权的象征,也是华夏人文历史传承的结果。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汴梁晚报(2013-10-12)
0
下一条:鹿台岗遗址 上一条:虎丘寺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