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印象开封:“夷门” 被遗忘的六千年前帝都

2013/3/21 11:49:13 点击数: 【字体:


印象开封:“夷门” 被遗忘的六千年前帝都

     金代山西太原平晋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叫李汾,“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就是他笔下歌咏金代京城开封的著名诗句。由于“夷门”在古代名声很大,后来曾引申为古都开封的代名俗称。诗中所称颂的“夷门”,其原意是指战国时期魏国国都大梁(今开封)城的东门。唐代初期的学者李泰在《括地记》中,对夷门的位置也作了具体认定:“今大梁城北门是也。”唐代开封城北门的位置与现在的开封城北门大体相当,今开封北门内宋代铁塔就建在被淹埋的夷山之上。夷山在唐宋时期也被称为夷门山。可见,战国时期的大梁夷门应当在如今的铁塔附近,也就是现在开封老城的北门一带。

  如此说来,“夷门”应该是在战国时期魏国国都大梁建城之后才出现的。可是,大梁城有12座城门,金代诗人李汾为什么不说“宋门自古帝王州”,或者“郑门自古帝王州”,而偏偏要说“夷门自古帝王州”呢?

  显然,夷门在开封历史文化的影响方面比其他城门具有更深远的代表性。这种代表性有当今开封人不了解的历史吗?当我们将历史再往前探讨的时候,发现魏国国都大梁“夷门”二字的产生确实有着更加幽深的奥秘。

  炎黄时期“夷门”一带建有夷门氏帝都

  开封近郊有个“仓颉墓”及“仓颉造字台”。据历史记载,仓颉,生于洛水衙邑(今陕西渭南白水东南)。仓颉起先归属于炎帝神农氏的部落联盟,传说是炎帝的史官。后来与执政的炎帝神农氏第四任帝姜明发生了矛盾,不再朝拜自己的部落联盟领袖。帝姜明认为他“违逆祖宗,大逆不道”,便派军队征讨他。仓颉也毫不示弱,率领本氏族奋起抵抗,击败了炎帝神农氏的军队。

  随后,他带领本氏族向中原发展,占据了太行山以东和黄河中下游沿岸的大片土地,公元前4637年自立为帝,并将帝都建立于汉代阳武县(在今河南原阳东南14公里处,已被黄河湮灭)东南的开封一带。史书中将仓颉尊称为“仓帝”,开封人则将他尊称为“仓王”。仓颉帝都就是开封的仓垣(王)城,后被黄河淹没,大致在今开封北门以东、仓颉造字台以南的区域内。

  可是,夷门氏是何时出现的呢?其实,早在魏国建都大梁4000多年前的仓颉氏族时期,就有了夷门氏存在的历史。据当代人所编《中华姓氏源流通谱》中证实,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仓颉氏和夷门氏。说明夷门氏是从仓颉氏族部落中繁衍而来的姓氏。从公元前4637年仓颉一世帝在开封建立夷门氏帝都算起,夷门氏存在的时间也已经有6640多年的历史了。

印象开封:“夷门” 被遗忘的六千年前帝都
 

    夷门一带曾是夷门氏的繁衍生息地

    过去人们习惯把仓颉作为一个人来看待,其实仓颉是历任“仓帝”的总称呼。仓颉氏族建都后共历任五位仓颉帝,但历任仓颉帝之间不仅记载含糊,也看不到各自执政时期的资料。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情况是:

    仓颉一世帝,公元前4637年,30岁称帝,在位执政42年,去世于公元前4596年,享年71岁,葬在濮地(今河南濮阳南乐梁村西北),尊号仓帝;

    仓颉二世帝,公元前4596~前4587年,在位执政十年;

    仓颉三世帝,公元前4587~前4568年,在位执政20年;

    仓颉四世帝,公元前4568~前4546年,在位执政23年;

    仓颉五世帝,公元前4546~前4528年,在位执政19年。

    仓颉氏政权前后共存在110年。

    历任仓颉帝活动的区域很广,仅开封周边地区遗留下来的人文遗迹就有多处。开封人关于“仓王”的传说,主要是综合了黄帝和成为“造字圣人”的五世帝也是最后一位仓颉帝在开封文化活动的历史。

    上古时代的开封是黄河冲积形成的丘陵地貌,境内多有高出地平面几米至几十米的平顶台、岗、山,或延伸几十米、几百米甚至更长的斜坡,下面多有湖泽、水陂。北面有浚水、济水、黄池以及后来的浪荡渠、鸿沟,南有蓬泽,西有大湖莆田。这些从西北大沟(黄河)方向流来的洪水因季节不同而有汛季与旱季之分,旱季流来的是造福水、生命水,汛季流来的则是洪涝水、灾难水。但是,开封北部的夷山像一道门阙,控制着浚水(也称阴沟、蒗渠、汳水、丹水、旃然)流向东南而去。夷山成了浚水流向东南和仓颉氏族向西交往必经的门关要道。“夷门”因此也成了一个地名。所以,夷山在唐宋以前被称为“夷门山”。

    由于仓颉氏族的帝都在开封“夷门”一带,按照古人以居住地取族名或人名的习惯,仓颉部落的分支便称为“夷门氏”在这里繁衍生息。

    仓颉五世帝和轩辕邦卉帝均葬于夷门东北一带

    魏国建立大梁城时,因东城墙扩至夷门山以西,也就是现今的开封老城北门解放路一线,大梁城的东门向东正好对着夷门氏故都的方向,故命名为“夷门”,就如同对着封丘方向称为“封丘门”,对着宋州方向称“宋门”一样。

    明末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开封府东北十二里有赤冈。赤冈相传为远古时期炎帝统辖的领地,赤冈也有赤城、霍赤冈之说。这与仓颉氏族本来归属炎帝神农氏部落联盟的历史是吻合的。“仓颉墓”、“仓颉造字台”和仓垣(王)城都应该在赤冈偏东北一带,它们与浪荡渠(鸿沟)隔水相望。

    公元前4582年,北方的轩辕氏开始入侵仓颉氏族统治的开封地区。到了仓颉五世帝时期,轩辕氏击败了仓颉氏,仓颉五世帝只好除去帝号,率族人归顺轩辕氏。轩辕氏建立黄帝政权后,继续发挥仓颉氏族造字记史的文化优势,封仓颉及后人为左史官。

    仓颉五世帝为黄帝政权的文字创建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帝尊称他为“史仓”。据说仓颉五世帝去世时,黄帝亲自为其主持办理了尸体入棺仪式。原定于三日后将其葬于夷门山之上,可到了安葬时才发现其尸首不见了,不得已将空棺安葬在了赤城北一带,因为那里曾是仓颉设台造字的地方。此后,夷门氏在此设有仓颉庙和“仓颉造字台”,祭祖守陵。

    仓颉氏五世帝去世于公元前4528年,正是黄帝轩辕氏姬邦卉帝执政并留居于开封赤城时期。轩辕氏邦卉帝征战于开封,得胜于开封,也去世于开封,公元前4514年被葬于仓颉墓东北约20公里处黄陵岗(今河南封丘黄陵镇),去世的时间比仓颉氏五世帝晚14年。说明当时开封一带是黄帝轩辕氏族征战和人文活动的重点地区之一,不排除黄帝轩辕氏姬邦卉迫使仓颉氏五世帝归顺后在开封赤城一带建立帝都的可能性,至少应该建立了临时帝都。

    规模很大的仓垣(王)城曾是陈留郡郡治所在地

    上述情况不仅为仓颉氏族的帝都建在大梁城夷门山东部一带提供了旁证,也为大梁城夷门山东部一带自炎黄时期就是夷门氏族居住地提供了依据。试想,如果夷门氏的居住地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邑,魏国国都大梁城的东门会起名叫“夷门”吗?显然不可能。

    据清代学者周城在《宋东京考》中记载:“仓颉墓,在城东北20里时和保,俗呼仓王冢。旁有仓王城,世传仓颉所筑。”南宋学者罗苹的父亲罗泌在《路史》中进一步解释说:“今开封之祥符,故浚仪县,即春秋之阳武高阳乡也,或曰利乡。”其实,说“春秋之阳武高阳乡”有误,而应该是秦代初期设置的三川郡阳武县(今中牟一带,而不是今原阳东南的汉代阳武)高阳乡。春秋时期的一代圣人孔子也曾到仪邑(今开封)祭拜过仓颉墓。这说明,仓颉墓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在开封存在了。“仓颉墓”、“仓颉造字台”的位置现在开封北门东北约六公里的半堤村和刘庄村北数百米处。

    仓颉帝都消亡后,作为故都的仓垣(王)城存在和延续的时间则很长。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记载:“南朝宋(公元420~公元479年刘宋时期)徙治仓垣城,在今河南开封县(今开封县曲兴北)西北,东魏复于浚仪置陈留郡,亦在开封县西北。”这说明仓垣(王)城一直到了5000年后的南北朝时期还曾经是陈留郡的所在地,且规模仍然不小。

    可见,仓垣(王)城在作为夷门氏帝都所在地具有历史传承性。仓颉墓和仓颉造字台是夷门氏祭祀和供奉先祖的地方,其位置与仓垣(王)城应该略有距离。仓垣(王)城大致应在仓颉墓和仓颉造字台南部一带,位于大梁城夷门向东所对应的方向。

    看来,大梁城东门因对应着夷门氏居住地而取名夷门(后改为仓垣城)的传说不是演绎,而是一个有着历史渊源的真实故事。金代李汾关于“夷门自古帝王州”的名言,也不是诗人浪漫主义夸张之词,更不是诗人为赋新诗而呻吟作秀,而是对开封6640多年悠久人文历史的客观叙述。

    让人感到十分沉重的是,因村民建房或工程建设取土,目前已经给仓颉墓和仓颉造字台这两处开封最早的人文遗址造成了严重破坏,令人痛惜不已。重新认识“夷门”历史文化,对于提高开封文化名城的历史地位,深入发掘和准确把握开封文脉,保护和弘扬开封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开封文化的繁荣发展都是一件紧迫而有意义的事。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商都网(2010-04-0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