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遍珨㈤氭枃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夏至、夏朝与开封三皇五帝“天地之中”(上)

2013/11/6 17:24:23 点击数: 【字体: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而三皇五帝“天地之中”则是指上古时期历代皇、帝、王居住的“中央之国”。乍看起来,夏至、夏朝与三皇五帝“天地之中”三者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站在开封华夏历史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彼此之间却有着很深的人文历史渊源。

    一、古人对“夏至”、“夏朝”的基本理解。

    古代人对“夏”字有多种解释,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夏至”和“夏朝”之“夏”。

    1.夏至之“夏”。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始于太阳位于黄经90°位置,时间在每年阳历6月21日或22日。早在西周初期,先人就掌握了夏至的具体时间和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在此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迅速上升,且有以下特点:太阳的赤纬最高;直射北回归线;在北回归线以北,观测太阳正午高度角最高;在北半球,白天的时间最长、黑夜最晚;在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现象。

    2.夏朝之“夏”。古人认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我称呼,也称“华夏”、“诸夏”。据西汉经学家孔安国《尚书孔传·舜典》记载:“‘蛮夷猾夏’。孔传:‘夏,华夏’。”

    “夏”,也泛指“中国”。据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夏,中国之人也。”其中的“中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而是指上古时期三皇五帝居住的“中央之国”,简称“中国”。随着华夏民族的繁衍、迁徙、融合和发展,“中国”不断向四周延伸、拓展、壮大,三皇五帝的小“中国”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大“中原”,大“中原”又变成了现在中华民族的大中国。

    “夏”,又称“东夏”,在上古时期太极“阴阳”两仪中,东为阳西为阴。“阳”是指一年之中阳气从孕育到鼎盛变化的过程。对此,战国时期秦国宰相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八曰”中记载:“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东夏,东方也。”说明“夏”在东方“阳”地。东方的夏朝人对先祖黄帝发明的轩辕车进行改造后,成为供夏王乘坐的“五采车”,又称“夏缦”。直到战国时期魏国第三代国君姬茔,在东方夏朝人改造“轩辕车”的开封逢泽范台(也称禹王台、范宫、繁台等)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时,仍以“乘夏车、称夏王”为荣耀。

    二、夏至、夏朝之“夏”源自太极“五行”理论。

    夏至、夏朝,均由“五行”理论中的方位概念演变而成。从“五行”理论来看,自然界中的方位,可分为东、西、南、北、中;自然界中的物质可分为金、木、水、火、土;自然界中的颜色可分为青、赤、白、黑、黄。东方配木,青色;西方配金,白色;南方配火,赤色;北方配水,黑色;中方配土,黄色。

    古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将天象的中央称作“太一”,地形的中央称作“帝一”,上下对应、彼此关联。又将“帝一”、“四象”与“五行”方位、物质相匹配,“东、木方为青龙”,青为“苍”色,也称“苍龙”。又因东方为“少阳”之地,故又称“青阳”,或“太昊”。“西、金方为白虎”,白为“银”色,因为“银”为金属之一的白金,又称“金天”,或“少昊()”。“南、火方为朱雀”,朱为“赤、丹、红”色,又称“祝融”,或“丹朱”。“北、水方为玄武”,玄为“黑”色,又称“玄冥”。“中、土方为阊阖”,土为“黄”色,又称“中和”,是“帝一”居住的地之中,与“天一”居住的天之中上下对应,合称“天地之中”。

    由于开封北部轩辕楼(丘)的姬芒居住在“五行”“中、黄、帝一”方位,所以也称“中央帝”、“黄帝”;“浊水”流经“五行”“黄”方位,所以被称作“黄河”;伏羲皇都“皇伯山”在“五行”“土”的方位,所以又称“土山”、“山”、“兔山”、“土柏岗”等。

    当天象中的北斗斗柄指向东南方向时,是夏天炎热季节到来的象征。据汉代刘向《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东南为常羊之维。”开封东南“常羊”方位,也是上古时期炎(赤)帝出生和称帝的杞县空桑一带。据南朝齐梁时期文坛领袖沈约《宋书·符瑞志上》记载:“炎帝神农氏,母曰女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其中“华阳”在今开封县万隆乡华阳寺(有仰韶文化遗址),后迁往郑州南部的华阳古城;“常羊山”,在杞县古“白羊陂”西部一带。这说明南方夏(炎)帝帝都空桑,与太极“五行”夏季方位以及夏代历法“天干地支”存在着对应关系。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尧帝封在三皇五帝“中央之国”南部的“夏、阳”之地,称“夏伯”,又称“夏禹”。后受舜帝禅让天子之位,成为夏朝第一位夏王,后人称他为“夏王禹”。据我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尔雅》记载:“夏,大也。”因夏禹的功绩伟大,故“夏禹”又称“大禹”,也称他和后裔建立的王朝为“夏朝”、“夏代”。

    从太极“阴阳”两仪学说来看,“夏”处于东方的“阳”地,阳为夏,故称“阳夏”,也称“东夏”;从太极“四象”、“五行”学说来讲,“夏”处于东南或南方,东、南为夏。所以,上古时期的“阳夏”、“负夏”、“服夏”、“东夏”等人文地名由此产生。

    古人认为,夏禹继天子之位于舜帝帝都“负夏”。对此,战国时期《孟子》有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关于“负夏”的地理位置,西汉礼学家戴德《礼记·檀弓》解释说“负夏,又阳夏,在开封”;关于“鸣条”的地理位置,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中国史稿》中解释说:“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卒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就是开封杜良夏杼王都老丘北部、封丘黄陵岗平街一带。

    “夏人”,是三皇五帝“中央之国”的南方人,自然也是三皇之一伏羲、女娲的皇族后裔。伏羲、女娲为人面蛇身,“蛇”又称“长虫”或“虫”。因此,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禹,虫也。”三皇五帝“中央之国”,即“中土”、“(土)山”之地的“蜀虫”、“巴吞”(巴蛇吞象)文化也由此产生。

    我们认为,开封不仅是夏王杼、槐、芒、泄、不降、扃的“六王之都”,还是夏王禹、启、太康、中康、桀的“五王之都”,自然也承载着“蜀虫”、“巴吞”文化,开封曹门外的“巴屯(吞)”,开封县罗王南部的“前虫”、“后虫”等地名便是明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认为:“蜀,葵中蚕虫。”其中“蚕虫”是月母女娲有氏统治天下的象征,故称“天下虫”,也是夏禹妃子女娇(土)山氏的图腾。因此,黄柏氏伏羲皇都皇伯山、有氏女娲皇都平逢山、有姒氏夏禹王都阳城、夏禹妃子(土)山氏女娇的母族都以“蚕虫”为图腾,且同居一地。

    对此,柏姓家谱认为,“柏(伯)芝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众而无所求,深得百姓拥护,被尊为‘皇伯’,住在皇伯山(在今河南陈留县)”。有氏女娲皇都“平逢山”,也称平台、逢山、蓬山、(乔)山等。据清代河南巡抚闫兴邦《重修禹王台记》记载:“夫禹王台,昔名古吹,一名繁台,又曰平台。”有姒氏夏禹王都阳城在开封南部。宋代学者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记载说:“夏后居阳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也。”

    其中“皇伯山”、“平逢山”又称平台、逢山、蓬山(现在禹王台公园内),为开封汉代梁孝王的“梁园”,即“土(兔、)台”,后称“土柏(百)岗”。据《开封市地名词条选编》“土柏岗”条记载“此为西汉梁孝王兔苑西部,曰兔敝岗,后成村,谐音称土柏岗”;“陈留浚仪”、“大梁之南”的“阳城”,即指开封三皇五帝“中央之国”南部的夏禹王都,也是战国魏惠王“乘夏车、称夏王”的范台(禹王台、繁台)。

    三、夏至、夏朝与三皇五帝昆仑“五行”文化。

    由于华夏人文历史在夏、商、周时期出现断代现象,造成“太极”、“两仪”、“五行”、“中、土、黄、帝一”和“三皇五帝”、“昆仑”、“中央之国”、“天下之中”的历史地理位置失传,加上华夏文明不断向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地区传播,导致华夏人文历史发源问题陷入“多中心”的怪圈之中。

    其实,按照“太极”理论分析,华夏真正原始人文意义上的“太极”、“昆仑”、“两仪”、“五行”、“中、土、黄、帝一”和“三皇五帝”、“中央之国”、“天地之中”只有一个中心,也同在“中原”一个中心,这也是中原被称作华夏人文历史发源地的根本原因。

    下面仅以“天地之中”为例,谈一谈华夏人文历史彼此之间的关联情况:

    1.“天地之中”是三皇五帝居住的昆仑丘、神州。据汉代谶纬之书《河图括地象图》记载:“地中央曰昆仑。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其中有五山,帝王居之。”汉代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也记载:“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可见,“地中央”即“天地之中”,也是昆仑“中央之国”,简称“中国”所在地;“五山”又指“五陵”,古杞县地理上有记载。江南“五岭”文化也由此传承而去;“帝王居之”是指三皇五帝诸位神仙居住在昆仑东南部,这里是上古时期华夏、中土、神州所在地。

    2.“天地之中”为江、淮、河、汉四水流经之地。据战国时期《孟子·滕文公下》记载:“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其中“地中”是指“天地之中”;“江”不是指现在的长江,而是指上古时期的“江水”,即“鸿水”、“鸿沟”、“水”、“汴水”;“汉水”,一般认为是指在湖北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的汉江,但也有“汉水”是指上古时期“济水”的说法。济水流经三皇五帝居住的“天地之中”,是流经中原地区的“江、河、淮、济”四渎之一。“江、淮、河、汉(济)”四渎环绕和流经“天地之中”的地理环境,只在郑州东部的开封地区存在。作者:韩鹏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汴梁晚报(2013-06-1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
视窗
loading...